让“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作者:夏冬女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作者:夏冬女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摘要: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追寻准确的语言表达就是抓住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说”的结果,而忽视“说”的过程,忽视“说”的质量,忽视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和表达的准确性。学生长期得不到准确语言的刺激和准确语言的感受,怎么能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推波助澜,提高课堂语言训练的有效性,是当前课堂上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笔者提出两点要求:教师需练就自身语言的敏锐感知力,摒弃课堂“流行语”;两点建议:注意词语训练、句子表达
关键词:语言感知力,流行语,词语,句子
一. 教师应练就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由于学生的“说”是在瞬间内完成的,需要教师练就语言的敏锐感知力,成为高明的“语言急诊医生”。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这方面的表率,课堂上,贾老师绝不放过每一个小朋友
说的每一句不妥当的话。他追求的是正确、敏锐地去感知、感悟语言。一次,习作课上有个小朋友写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即指出,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的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奔丧,也叫“有幸”吗?不能不佩服贾老师的语感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不断注重积累,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当语言。
二. 教师应摒弃课堂“流行语”。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法去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说与写是学生言语能力的重要体现,进入课堂,我们随时都能听到“你真棒”“表扬他”“你
们说的都有道理”等。学生的发言常常有明显缺陷,老师竟然一味的附和。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学生对自己语言的错误表达全然不知,如何形成语言能力提高语言素养?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教师不仅得出学生语言的不当,还得引导学生改正语言不当,学会正确使用语言。
一. 词语训练:要结合,不要孤立。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松鼠花生果》时有这个样一个词语训练的环节:
师:同学们,小松鼠看到了绿油油的花生叶,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呢?
生:小草。
生:树叶……
师:同学们真聪明!
类似的环节,课堂上屡见不鲜。执教者以“绿油油”为生发点,激活“内存”,引导学联系生活,扩大视野。细一回味,我觉得真正的语文课不应该是走“梅花桩”地寻“落点”,更不应该是自然生物课。语文课应是结合让想像充满语言魅力。
第二次上课时,经过商讨,作了一下调整:
师:小松鼠看到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花生叶,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到过哪些“绿油油”的美景?绿油油类似的词语
生:杨树那绿油油的叶子在微风中一摆一摆的,好像在逗我们玩呢。
生:小山羊见到绿油油的青草,高兴的“咩咩”直叫。(学生争先恐后说个不停)
这样的预设,开启了学生尘封的心田,唤醒了孩子们敏锐的感知。“绿油油”的“小草”“麦苗”和“树叶”不再是孤立静止的形象,孩子们睁开慧眼看到的是“绿油油”的“树叶”的风姿、“青草”的魅力、“麦苗”的广阔……透过“绿油油”,呈现出的是整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样,学生的言语表达与性情陶冶水融。
二. 句子表达:要深入,不要表面。
再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的句子训练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借花喻人,写梅花的坚贞不屈,实际上也就是赞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能用“坚贞不屈”说几个句子吗?
生:岳飞坚贞不屈,是民族英雄。
生:谭嗣同是个坚贞不屈的英雄。
生:我们要学习江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
语文课堂不仅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上述环节中的句子表达有错误吗?没有啊,绝对没错啊!但是我们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审视,就会觉得似乎缺少些什么呢?缺少的是思维含量,缺少的是思维的深、宽度与广度。长此以往,学会的语言就会干瘪、生硬、缺乏灵气,而且很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出口便能成“句”之时,执教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是“真”造句,造“真”句吗?
读书需要静思默想,表达训练同样需要宁静。当学生造出“浮在表面上的句子”的时候,
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他们再深入,让句子的内涵再丰富些。当第一个学生造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你们了解岳飞吗?哪些故事体现了他的“坚贞不屈”?更多的学生兴趣盎然:“岳飞背刺精忠报国,笑谈渴饮匈奴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他那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真让我们佩服啊!”……
通过以上的要求与建议,笔者相信老师们能不断提高语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作者单位:泰顺县新城小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研究》朱先云
[2]《叶圣陶全集》叶圣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