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共产党:孙桐萱将军的历史抉择
作者:羊夏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9期
文 羊夏
1943年春节前夕,驻防黄河前线的国军中将、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突然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35年之后,《人民日报》的一则消息,披露了孙桐萱的最后结局——1978年9月26日,全国政协在八宝山为“爱国人士”孙桐萱举行追悼会。悼词中说:“孙桐萱先生早年就与我党有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影响下,他同情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得主张,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由于他不满蒋介石的卖国政策和反动统治,曾被其长期扣押和监视,几遭杀害。”半生征战沙场,半世寓居平阳,孙桐萱能多舛命途令人感慨。如此性格面对多重社会角,铸就了孙桐萱的多面人生,也铺没了孙桐萱的悲情之路。值得庆幸的是,孙桐萱最终选择了走近共产党。
一、与韩复榘——尽欢竭忠
孙桐萱,字荫亭,河北省交河县泊镇(现属泊头市)人,1895年出生。从在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当学
兵起,孙桐萱走入西北军的行列,由连长升到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35年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如同冯玉祥早年器重韩复榘,韩复榘也很信任孙桐萱。不同的是被列入冯玉祥十三太保的韩复榘,背叛了老长官冯玉祥,而孙桐萱则一直跟随韩复榘,直到韩复榘被蒋介石杀掉。
由于对时局和方策的分歧,以及个性原因,韩复榘与冯玉祥之间龉龃不断。1928年12月,冯玉祥免去韩复榘二十师师长的职务,专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孙桐萱以副师长代理师长。冯玉祥先后派来两任师长,开走了韩复榘的一些旧人。矛盾虽然不断激化,孙桐萱依旧恪尽职守,因而继续得到韩复榘的信任。1929年5月,韩复榘发起甘棠东进,宣称“维持和平,拥护中央”。甘棠是河南陕州的旧称,韩复榘在这里策划背叛冯玉祥的事变。他和石友三的联名通电,虽然署上了孙桐萱的名字,但孙桐萱对其内幕几乎一无所知。韩复榘既没有让孙桐萱参与其中,也没有刻意背着孙桐萱。前者是因为韩复榘觉得孙桐萱待人处事温和谨慎,倒戈易帜不属于此等性格;后者则表明韩复榘把他作为自己的人,通电署名天经地义。韩复榘接受蒋介石任命的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翌年就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部队扩充到6万余人,成为名符其实的“山东王”。
民国陆军编制分设甲乙丙丁四种,二十师是最强的甲种师。孙桐萱接任师长后,驻防鲁西南的兖州城。这里控制津浦,制衡陇海,面向苏皖豫,既体现了韩复榘防备蒋介石的心思,也表达了他对孙桐萱的信赖和倚重。孙桐萱升任十二军军长,仍兼二十师师长。韩复榘凡有巡游外出,辞职请假,也就是向蒋介石闹情绪,都指定孙桐萱摄行总部军务。抗战爆发后,第三路军改编为第三集团军,韩复榘仍任总
司令,基本队伍也还是孙桐萱、曹福林和谷良民,分别指挥第十二、五十五、五十六军。韩复榘抗击日军的态度几度反复,麾下诸将欲言又止,唯有孙桐萱敢于直言:“如果主席不去打,恐怕三路军官兵不同意”。韩复榘于是亲率卫队赴前线指挥,血战月余,损失惨重,自己还差一点被日军俘虏。可见孙桐萱对于韩复榘的忠诚是有原则的,同时也表明他能对韩复榘产生一定的影响。
1938年1月,韩复榘在开封参加军事会议,被蒋介石扣押。一同到会的孙桐萱向蒋介石求情说:“总司令北伐时期作战有功,为国家出过很大的力,不过他的个性太强。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委员长原谅他,无论如何留他的性命。”孙桐萱还诚心诚意地向蒋介石建议,把韩复榘派出国,离开部队,或者留在钧座身边,教他力改前非,以观后效。对于孙桐萱的恳求,蒋介石只是说“好,好,考虑考虑,考虑考虑”,搪塞应付毫不掩饰。接着蒋介石拿出已经写好的手令,即于学忠接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任副总司令。孙桐萱看求情无望,赶回总部驻地山东曹县,约请总部和省政府的将领、高官商讨营救办法。孙桐萱提出双管齐下,一方面联名通电求情,一方面奋力抗战,为韩复榘立功赎罪。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人对这个建议都避而不答。在孙桐萱的一再坚持下,求情电报才勉强发了出去。孙桐萱又托西北军元老张钺,携带巨款到关押韩复榘的汉口,向各方求情疏通。韩复榘被杀后,孙桐萱派人协助料理了后事。
二、与下属同僚——恩威并施
同冯玉祥相似,能够与普通士兵相处如亲,却不一定与下属同僚心心相照,这是西北军将领的共性。区别只在于尺度上,孙桐萱的性格相对宽厚,并未出现韩复榘、石友三对待冯玉祥的那种状况。东北军出身的于学忠不愿过问韩复榘旧部,繁杂事务交由孙桐萱办理。有人要求以作战不力查办谷良民,孙桐萱心中不忍,私下给他一笔巨款做生意去了。国民政府规定军长以上官佐不得兼任下级主官,这就意味着孙桐萱必须让出十二军军长一职。孙桐萱一拖再拖,直至获悉蒋介石已在物人选,才向军事委员会保荐所属八十一师师长贺粹之。屡获战功的贺粹之虽然升任军长,同时也感觉到与孙桐萱形成了隔阂。
孙桐萱关爱自己的部下,主要是在下层官兵中,有着很好的口碑。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孙桐萱率第三集团军转战江西、湖北,与将士一道浴血奋战。中外记者到战区采访孙桐萱,发现这个杂牌部队的总司令,竟然与普通士兵毫无二致,穿草鞋,剃光头,衣衫褴褛,面目憔悴。同年第三集团军进驻郑州,防守黄河沿线,指挥豫皖边区国民党的游击武装。孙桐萱和他的部队不像中央军出身的队伍,长官与属下,军人与民众,还是比较融合的。这种氛围在《前方》中可以看到,这部长篇小说1972年在香港出版。作者李辉英时任孙桐萱的新闻秘书,书中所述具是他的所见所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主持的军事会议上,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指责十二军河防连长出卖渡口。孙桐萱愤而起身争辩道:“我敢说十二军连长以上我多数认识,如果真有人出卖河防,副长官只要说出姓名,除战死者外,我立即把他抓起来,以军法从事。”卫立煌赶忙拦住话题,说大敌当前,应当讨论作战方案,不是来听谣传的。
第三集团军内部有一个进步军官组织,初名志宏坚拔,后改为知行学会,成立于山东韩复榘时期。骨
干成员主要是冯玉祥早年所办军官子弟学校的校友,彭雪枫也曾在这里读书。抗战前夕,彭雪枫代表共产党到济南开展工作,与这个组织的发起人王志远见面。王志远的哥哥王向荣时任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是韩复榘的得力助手。韩复榘不知道这个秘密组织,孙桐萱到郑州之前也不知道。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姜佐周获知秘密,而且会长竟是总部高参王志远,立即密报孙桐萱。孙桐萱大发雷霆,强令知行学会即刻解散,所有军官必须宣布退出,王志远被调离总部。孙桐萱虽与王志远相处友善,但也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任何组织。
三、与民众社会——公私兼济
孙桐萱有一个称谓叫“孙善人”。他以驻地建设为己任,在兖州架桥修路,盖建居民新村,修建津浦花园。花园里专设劳工休息室,挂着孙桐萱题写的“劳工神圣”匾额。这些设施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孙桐萱树立了口碑。孙桐萱在街上遇到有人乞讨,总是随手给个几角钱,因而有了“善人”之称。看到衣衫褴褛的乞儿流浪街头,孙桐萱邀集地方官员和富绅,创办了一所孤贫学校。两万元的备案资金为孙桐萱个人所出,吃住和学杂费用靠勤工俭学。孙桐萱创办了孤贫学校习艺所,生产雪茄烟,“力争”、“木铎”、“兴隆塔”和“英女”牌雪茄,行销国内外。他还建起一家澡堂,名日“浴德池”,一家饭店,名日“花园饭店”。除去孤贫学校的学生,当地男女上百人在这里劳作,“孙善人”的名声越传越远。
郑州是从沦陷区到大后方的通道,聚集着许多流亡青年,还有一些失学的随军子弟。孙桐萱自任董事
长和校长,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桐萱中学。第三集团军《党工月刊》报道了首次招生考试的盛况——孙总司令“满面春风,蔼然莅临,神采奕奕,笑容可掬”,“有发问题者,则微笑婉为解答,对年龄幼小的优秀儿童,更谆谆垂询爱逾子弟……”学校教师的出身有北平、上海、天津的知名学府,校园有实验室、图书馆和大礼堂,这在战区是不多见的。桐萱中学成为河南的一所名校,不仅吸引了周边的学子,沦陷区的青少年也慕名而来。抗战胜利后,孙桐萱已然家道中落,又有官司缠身,仍为焦作工学院捐款100万元,扶持优秀清寒的学生。他为灾民捐款救济的消息,刊登在共产党出版的《新华日报》上。
孙桐萱以个人名义出资公益事业,当然不都是个人的薪酬。郑州以北至周口以南,四百里沿黄河道和诸多渡口,均由第三集团军把守。战区前沿物资匮乏,走私贩私屡禁不止,其中的利益难以数计。第一战区规定,非常时期军事第一,河防渡口均由部队负责。为了缓解地方经济,第三集团军陆续开放一些渡口,而第一个领取渡河证的裕通盐号,便是以孙桐萱为主要股东。军政高官入股商贸企业,民国时期并不为怪事。战前孙桐萱就与韩复榘一道,成为宋棐卿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他还与石友三在天津合办冀鲁银号,自己也在济南开办荣丰花行。郑州第一次沦陷其间,日军曾在天主教堂内外仔细搜查,寻传说中的孙桐萱藏匿的私人财产,结果一无所获。于是乎,民间既有孙桐萱敛财的传闻,又有他绝非巨富的说法。
萱 四、与蒋介石——同床异梦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第三集团军特别党部特派员、豫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这些头衔足以表明孙桐萱是一个政治人物。孙桐萱的政治面貌是国民党员,是蒋介石赖以执掌中国政权的政治组织成员,但并不表明他与蒋介石有着相同的政治立场。
蒋介石对于孙桐萱的策略有一个变化过程,即由拉到压,由打到抓。韩复榘视山东为一已天下,令蒋介石如鲠在喉。1934年,蒋介石在庐山开办陆军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孙桐萱为第二期第一营营长。蒋介石对孙桐萱给予特别的关照,接见宴请,赠以“路费”。孙桐萱父亲七十寿辰临近,蒋介石开出6000元的支票,说是“为孙老先生添些零用东西”。另有巨幅寿幛和六幅寿屏,蒋介石亲手写上“孙伯父大人七十寿辰之禧”。孙桐萱受宠若惊,再三致谢说,“委员长对我的深恩厚德,我一生感念不忘。”两年后,孙桐萱在为蒋介石50岁生日的题词中,盛赞其“党国柱石,墨希高风”。此时法西斯崛起不久,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被弱小民族视为神灵楷模,孙桐萱绝无诅咒的意思。抗战初期,孙桐萱在曲阜沦陷前夕,将孔子第77世嫡孙孔德成护送转移,也是奉了蒋介石之命。只是后来韩复榘身陷囹圄,孙桐萱奔走游说,虽然不过尽部属情谊而已,仍令蒋介石心中不快。
第三集团军的防区是华北前线接敌最薄弱的地区。所谓薄弱者有二:一是新黄河没有黄河中上游的河深水急坡陡;二是装备远远落后于身后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三集团军只有一个十二军,下辖二十、二十二、八十一三个师,在此时的国军序列中绝无仅有。同在第一战区的第三十一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第十四集团军,所辖都在三个军以上。孙桐萱依然指挥部队主动出击,打击开封以及黄泛区的日军,取
得辉煌战果。1941年10月,孙桐萱退守郑州西南,准备部署反击进入郑州的日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将其最强的十三军,悄悄部署在孙桐萱的十二军背后,名为增防,实为督战。这是蒋介石嫡系对付杂牌军的一贯手段。黄河以北、以东的沦陷区,“和平反共建国”的伪旗下,几乎是清一的西北军旧部,蒋介石的顾虑似乎并不多余。然恰恰是此种手段,使西北军旧部与蒋介石愈加疏离。
1942年,第三集团军被调至豫西伏牛山区,1943年1月又奉调临汝、宝丰县一带。当孙桐萱行经洛阳时,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扣押。此时的司令长官已不是温和的卫立煌,而是积极反共的蒋鼎文。孙桐萱被专列押往陕西宝鸡,再由蒋介石派来的专机解至重庆,同机的是全副武装的军统特务。蒋介石亲自主持对孙桐萱的审讯,质问他为什么把重庆派往十二军的军官悉数撤职,为什么不把父亲孙锡荣安置在陪都……蒋介石想要置孙桐萱于死地,可始终不到他投敌的证据。孙锡荣得知儿子的处境,赶紧把家从西安搬到重庆,孙桐萱始得获释,虚任中将参议。1945年10月,国民政府决定颁发胜利勋章,孙桐萱的名字不在其中。1947年纪念七七抗战十周年,又有2065人获此荣誉,孙桐萱上了名单,和蒋纬国排在一起。孙桐萱在郑州任中将总司令时,蒋纬国只是胡宗南手下的中尉排长。尽管如此,这也是1943年以来,孙桐萱的名字第一次公开在文牍中,算是给了他一个交代。
五、与共产党——终有所得
孙桐萱与共产党的联系,至少可以追朔到抗战初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先后派彭雪枫、
张经武、张震等到山东发展统一战线,第三路军上层俱受影响。第三路军与山东省政府撤至鲁西南地区,孙桐萱应共产党的秘密请求,将在总部军法处关押的共产党员和政治犯悉数释放,总数约500人。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孙桐萱频频接受外调,说明这些人出狱的经过。而孙桐萱与共产党最直接的接触,就是他的上校机要秘书朱晦生,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