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高校外语专业转型与拓展的思考
作者:高郁 顾俊玲 刘淑梅
假期补课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9年第5期
摘
要:语言不仅是承载信息与文化的工具,它还可以创造世界、绽放人生。外语学习不应仅把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还应该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外语+专业”的思想已被许多办学者所接受,“外语+”作为一个创新概念需要确定其内涵和外延,教学中应平衡外语的工具性和文化性,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合理分配“外语”与“专业”的课时比重。
关键词:“外语+”;转型;工具性;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5-0049-03
大学通常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不论何种类型的大学都设有外语学院或者是外语系,为全校学生的外语教学提供服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信息与文化,而且还影响甚至决定许多东西,比如说人类的思维模式、族的社会结构等。此外,外语作为语言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性的温度最为重要。可是“实用主义第一”的当下,这些功能很容易被忽视,外语被沦为单纯的“工具”,成为国际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外语专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外语+”作为一个新概念究竟该如何确定其内涵和外延,不同类型大学“外语”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在外语专业的教学中该如何平衡,“外语+”在高校中如何应用,在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外语”与“专业”的比重如何分配更合理,“外语+”可能面临的瓶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亟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外语+”的内涵与外延
专业的发展须在学校发展大方向的框架内确定,并非所有大学的外语专业都适合转向“外语+”,“双一流”的大学更应该注重外语的文化性,而“外语+”是应用型大学的首选。若以“外语+”为方向,首先应厘清其内涵和外延。
(一)何为“外语+”
“外语”即外国语的简称,外国的语言(包括文字)。“+”为数学符号,但近些年已被广泛用于人文社
科领域,如语言学、教育学等,“互联网+”“机器+”类似的论文题目广泛应用。“外语+”在此有两层含义,既指高校的外语专业的办学,也指学生的外语专业学习。从学校层面来讲,在“应用”时代,单纯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过于单一,学生就业面窄,学生的毕业就业出口不畅,该专业的招生情况就不会旺。在专业评估、专业认证、专业排名,争创“双一流”的各种热潮里,所有专业都努力思考自身的培养特,如何与时代紧密结合,与国家的经济建设需求挂钩。所以,“外语”之树上要嫁接其他的专业或课程,以利于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并为国家经济建设需求服务,一举两得。从学生的角度看,“外语+”即是学生的专业为外语,但辅修第二专业,或辅修与外语不同性质的其他专业的几门课程,并获得学分。市场需求是风向标,家长在给高考孩子选学校、选专业时多考虑孩子未来的就业前景,所以应用型大学更要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积极改革和调整。
(二)“外语+”加什么
“外语+”是这个概念的外延。“外延”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范围。那么“外语+”的外延似乎无法穷尽,“外语+法律”“外语+中医”“外语+石油”“外语+矿业”“外语+经济”……每个高校都有外语院
系,至少也有外语部。甚至语言专业较多的大学(非外语类大学)根据学科的强弱将语种细分,如黑龙江大学的外语专业细分为:俄语学院、西语学院、东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其中的应用外语学
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是什么歌院的功能之一就是承担全校的大学外语教育,此外,他们也创办了本、硕商务英语专业,并且配合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外语+”的外延我们可以定位于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专业工作能力。
由于地缘优势,黑龙江省的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俄语专业。黑龙江省是俄语人才的集散地,边境贸易的繁荣也需要更多懂得俄语及贸易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近几年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针对黑龙江省“东丝路带”的战略方针,黑龙江省高校的俄语专业如何真正培养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所说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俄语人才是当前极为迫切的问题,有许多院校的培养方案根据本校的特长学科也开设一些专业俄语,如“科技俄语、法律俄语、航空航天俄语、经贸俄语”这样的专业方向课,以期培养社会不同领域急需的人才,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拓宽领域。
二、外语的工具性与文化性
大学凭借其知识、思想、智慧、人才和技术的特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从大学开始的外语教育就要兼顾其“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平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外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
学习一门外语,掌握听、说、读、写、译,以便实现外语的交际能力,这是外语的“工具性”。但是
学校爱情动漫语言课(包括外语)还有教养功能,这就是外语“文化性”的一面。掌握一门外语,连同认知了它的文化与历史,这是精神层面的教化,教养的是学生的人格。
语言承载着文化,通过外语学习,阅读外语文学作品,学习目标语文化是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综合性大学的长处在于综合文化底蕴深厚,其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加强外语文化内涵的学习。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是培养其智力创造活动的过程,语言背后的文化是主要推手。所以,高校的外语教育过程应该贯通文化传递,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目标语文化的辨别与吸收,使学生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正如沈骑所说:“学习外语就不仅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工具主义价值,而是被赋予一种促进不同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融合性价值。……促使不同语言文化互学互鉴,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提高对世界不同区域国别的智识水平,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知识体系。”[1]
三、“外语+”在高校的应用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民心相通是社会的根基,然而语言不通则民心不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有40余种:俄语、白俄罗斯语、哈萨克斯坦语、乌克兰语、波兰语等。各类高校都在顺应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同时也在不断明晰自身定位,逐步彰显自己的特与国际化融合的新特质,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外语。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外语。如美国政府将外语提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加以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出“国家安全语言倡议”等。可见外语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校学生“专业+外语”培养成必然趋势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世界深度融合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仅限于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外语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硬件之一。
中国的外语规划和布局不十分合理,家长和孩子在英语学习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家庭甚至从早教开始让婴儿去学英语,到孩子考上大学,十七八年的时间历程不间断地学习英语主要因为应试训练,即使这样到大学期间听说的交际能力也未必达标。所幸,国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两年,大学公共英语的学时和学程压缩,由原来的四学期必修课改为现在的两学期必修、一学期选修,学时压缩了三分之一。恰好给学生时间和空间选修第二外语。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外语师资开设的小语种二学位也不同,能辅助优化中国的外语人才布局。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成,即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交流、学习和工作,而实现这一目标,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实践。
个性情侣网名 (二)应用型大学的“外语+专业”
外语兼具文化性和工具性特点,在“应用”的时代,所有专业都努力思考如何与时代结合,与国家经济建设需求挂钩。在外语之树上嫁接其他的专业或课程,利于学生就业、创业,为国家经济建设需求服务。我们认为“外语+”的对象可以有三种选择:外语+本校特长专
业;外语+社会急需专业;外语+经济发展长线专业。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主打方向和优势学科,最简单的“外语+”的结合对象是本校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以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为例,在应用型理工科大学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应该利用好“理工”的特长,培养懂得理工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路径,更是市场所需、国家战略所需[2]。
社会发展进程中会不断出现一些人才匮乏的专业领域,所以,高校也会不断调整专业配置,取消社会需求不大的专业(如不久前某高校取消教育学专业),开设新专业(如前几年许多高校增设物流专业)。高校的外语专业也可根据本校专业的调整,鼓励自己的学生选修社会急需专业。慕课时代,高校间将逐步推行学分互认,跨校辅修专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外语专业的学生若能尽早规划专业与方向,未来的就业领域会更宽广。
经济发展永远需要工科长线专业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随着中外技术合作的日益密切,需要大量懂工科专业的语言服务人才。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具备了文科院校外语专业不具备的优势条件,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优势,理工科专业培养工科翻译人才是21世纪工科院校外语专业发展的突破口。
(三)“外语”与“专业”的合理配置
“外语”与“专业”的课程和学时分配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要做到合理配置与衔接。外语专业是更具“人文”特征的学科,假如大学期间学习一门新语言,必然要求学生的大部分学时偏向“外语”,导致“专业”的不足,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俄语专业为例,他们要求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选修1—2门第二专业(矿业、机械、经管)的基础课。每学期完成一本(无上限)专业基础课教材的自学或选修。在校期间可选修6—8门基础理论课,优化俄语专业的课程结构,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外语专业还可尝试与本校其他合作专业实现相互开放选修课,即向外语专业学生开放选修课的学院,其学生也可以来选修俄语专业课程,实现他们的“工科专业+俄语二学位”,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俄语能力,强化其“应用型”特质,增加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此外,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还可考虑为本校优势学科的优秀学生开设零起点第二外语课,或外语提高班,便于他们以后出国深造或扩展其未来就业领域。
长沙地震 四、“外语+”转型的瓶颈及破解方法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哪些
(一)瓶颈
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专业+外语”,师资是共同的瓶颈。“复合型”大学需要“双师型”教师来培养“职业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复合”转向过程中,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双师型”队伍是重要任务。在中国大学执教的教师具备复合专业背景的人很少,“外语+”改革最难解
决的将是师资问题。一个专业需要严密的课程体系来支撑,推行“专业+外语”的瓶颈主要在师资。教师间专业知识的互文性对学科专业建设十分重要,目前外语学院的教师通常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除了外语,其他学科知识贫乏,很难承担专业课程。而具备专业知识的教师,外语水平可能有限,难以用外语讲授专业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