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老赵聊铜人图形名物探索上篇
老赵聊铜人
从金元童发“博焦”到巴拉子王
图形与名物探索上篇
第一、鹁鸽与博焦
博焦,也叫婆焦,鹁角,是一种宋元时期儿童发型的称呼。几种写法不同,相应的是读音,我推测应是非汉族词汇。
《宋史》记载:“剃削童发,必留大钱许于顶左,名‘偏顶’,或留之顶前,束以彩缯,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鹁角’。”可见,博焦是一个被比喻的对象,但是这只是表明宋代的儿童发型如此,并不表明被比喻的“博焦”也是完全如此。从这个记载看,宋代人是很明白博焦并非唯一名称的,所以有云“或曰‘鹁角’”。
按照这个定义,则博焦大致的特点为:第一、位置在脑顶前,不偏,偏的叫偏顶。第二、束以彩缯。第三,宛如博焦之状,博焦是啥,继续猜。
这个婴戏图中,前两位儿童,发型上都可见有彩缯结束。
清代 顾洛婴戏图 南京博物院  乐艺会资料
从婴儿发型可以看到勃鸽般的松软模样以及约束的彩缯
契丹铜人中的童子发型,其实也是彩缯结束,只是无法表达彩  老赵藏品局部
辽代婴戏钱,胡坚藏品。穿左右童子发型明显有结束带子。
此为嘉德图录上从钱币图形上抠出的穿右童子造型图
此为嘉德图录上从钱币图形上抠出的穿左童子造型图
金代彩绘砖上的童子发型结束
这个娃娃额前束发的,也应该是彩缯。
《 端阳戏婴》宋 苏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网络,画面前端两个小孩,如果另一面没有头发,则就是所谓左侧“偏顶”式发型。
苏汉臣 《灌佛戏婴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网络。中间孩子发型,类似“留之顶前,束以彩缯,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鹁角”。
所谓鹁角,中原古代文人认为是取其形而得名,这个是古代中原文人对名物认识的偏好:以形状,以历史掌故得名,以价值观念命名,然后上升到喻世化人的道德教育层面。
辽代铜人发型在脑顶且不偏者  老赵藏品
其出发点是,凡用一字,凡用一词必有文化的确切含义,而忽略民族交流中异族借用词汇的音译存在,当然,就算开始是词汇借用,词义并无所指,中原文人也会使用种种文字道德的魔法,使得“它词”转化为汉族熟悉的具备道德价值的“我词”,这样的转化工作的最高境界,便是所谓的“信雅达”了。但是“信雅达”们更多地保存了翻译动机的信息,而往往丢失了词汇本来的民族文化信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