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颜、染及植物染料
中国古代的颜、染及植物染料
中国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虽然几经挫折磨难,很多书籍工艺等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流传下来,但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文化依然有很多,我们在使用汉字、汉语,还有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等,而中国的丝绸、陶瓷、茶等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中国有“丝国”、“瓷国”等称呼。中国人很早就使用丝绸制作衣裳了,而汉服的制作也与很多工艺、审美有关,汉服上的图案、彩、印染、织绣等在诗词文献中都有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服的消失,使得今天人们读到汉服相关的诗词文献时,犹如“盲人摸象”出现了很多错误,也不利于我们的理解,如今我们重新穿上了汉服,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汉服有关的诗词文献,就简单介绍下染、植物染料及颜方面的常识。
天然染
中国古代染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天然染中使用植物染料为最多,用途也最为普遍。如树皮、树根、枝叶、果实、果壳;花卉的鲜花、干花、花叶、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实、果汁,及草本植物、中药、茶叶等很多都可以用来染。矿物类染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紫胶虫、墨鱼汁等。
远在周朝就设有管理染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在秦代设有染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古代原青
、赤、黄、白、黑,称为'五',将原混合可以得到“间(多次)”。以及日本古代染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青,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荀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宋应星《天工开物》:“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诸种可以制靛之蓝。
赤,中国古代将原的红称为赤,而称橙红为红。中国染赤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用它们染,牢度较差。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而是暗土红,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
黄,早期主要用栀子。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黄染料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在烛光下呈现赭红,其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宋代以后皇帝专用的黄袍,既由此演变而来。
黑,古代染黑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中国自周朝开始采用,直至近代,才为硫化黑等染料所代替。掌握了染原的方法后,再经过套染
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间。
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织出带有彩条纹的毛布。
随着染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用植物染料染出的纺织品颜也不断地丰富。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作过谱分析,共有24种颜,其中红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有人这样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此外,比较复杂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印染不仅颜多,泽艳丽,而且牢度好,不易褪。古代将青(即蓝)、赤、黄、白、
黑称为五,也是本、原。原混合得到多次如绿、紫、粉等,也称间。植物染料中的红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黑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在长远的历史中,人类都从天然材料中染得天然的彩,天然染料包括矿物、动物与植物染料三类,其中又以植物染料为大宗。《唐六典》有言“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天然植物染料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的国家,利用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工艺的主流。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应用矿物颜料的同时,也开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人们发现,漫山遍野花果的
根、茎、叶、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经过反复实践,我国古代人民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的技术。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种及数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设置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
在古籍文献中亦记录了不少彩的名称,秦汉时,染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形成独特的风格。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技术都已达
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而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绵输到日本的数量更是可观。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国产植物染料通常有如下几种:蓝染料——靛蓝;红染料——茜草、红花、苏枋(阳媒染);黄染料——槐花、姜黄、栀子、黄檗;紫染料——紫草、紫苏;棕褐染料——薯莨;黑染料——五倍子、苏木(单宁铁媒染)。
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多,泽艳丽,而且牢度好,不易褪。古代将青(即蓝)、赤、黄、白、黑称为五,也是本、原。原混合得到多次如绿、紫、粉等,也称间。植物染料中的红可以从茜草、红花、苏方木等中提取,黄从栀子、姜黄、槐花中提取,青是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故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名句传世。黑主要从胡桃树、柿子树、栎树等中得到。
植物染料:蓝草
凡可制取靛青(即靛蓝)的植物,均可统称为“蓝”。蓝草一般在小暑前后、白露前后两期采集。取净叶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担蓝靛,因形如淤土,故又称“土靛”。十字花科的菘蓝为二年生栽培植物。主产于河北安国、江苏南通、浙江等地。爵床科的马蓝则为灌木状多年生草木,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现江浙地区也有引种。靛蓝的粗制浮沫即中药青黛,蓝草的根即著名中药板蓝根,其果为中药蓝实。它们皆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药效,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肝
炎等传染疾病。
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材料。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据古书《夏小正》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种植蓼蓝,并已知道它的生长习性,“五月,启灌蓼蓝”。就是说到了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
在《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古籍诗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的国家。不过可以用来制作蓝植物染料的蓝草除了蓼科的蓼蓝之外,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等等。
中国古代的制蓝技术
关於中国古代文献中,关於采蓝的古文献出现得很早,在《诗经》中就有明确的采摘记载,另外在《荀子》的〈劝学篇〉里亦有「青出於蓝」之说法。至於种植和处理技术上的记载,以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宋的宋应兴《天工开物》、明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较为齐全。其主要的说明如下:
《齐民要术》以蓼蓝制靛的方法: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镇丵压令没热时
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叉倍矣崔寔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刈蓝六月可种冬蓝冬蓝木蓝也人日用药也。」
《天工开物》以菘蓝制靛的方法是:
「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壹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乾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本草纲目》制靛的方法是:
「染材,〔别录曰〕蓝实生河内平泽。其茎叶可以染青。〔宏景曰〕此即今染襟碧所用者。以尖叶者为胜。〔恭曰〕蓝有三种。一种叶圆茎二寸许。厚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岭南太常。名为木蓝子。陶氏所说。乃是菘蓝。其汁抨为淀甚青者。本经所用。乃是蓼蓝实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为淀惟作碧尔。〔颂曰〕蓝处处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种。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许。叶似水蓼。花红白。实亦若蓼子而大。黑。五月六月采实。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蓝。即医方所用者也。别有木蓝出岭南。不入药。有菘蓝可为淀。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葳马蓝是也。又扬州一种马蓝。四时俱有叶。类苦买
菜。土人连根采服。治败血。江甯一种吴蓝。二月内生。如蒿。叶青花白。亦解热毒。此二种虽不类。而具有蓝名。且古方多用吴蓝。或恐是此。故并附之。另外在〈草部〉蓝淀项目里,记载著:染材,〔时珍曰〕淀。石淀也。
其渣沉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乾。谓之靛花。亦青黛。见下。」
以上的古法均是属於生产性的制靛方法,主要是将蓝叶制成固体的靛状,方便搬运、保存和贩售,现今的大陆或台湾也尚有少量贩卖蓝靛。
蓝草的种类
蓼蓝
性喜潮湿略有阳光之处,染使用部位是叶片,在日本也叫做阿波蓝、吴蓝。繁殖方法可使用种子於三月底四月初播种即可,也可以使用蓼蓝的茎直接播插於土壤的繁殖方法。种子的采收以十一月开花部位已经变成褐黑时为佳,采收后要晒乾,并置於树胶袋中,然后放在冰箱中冷藏至隔年春使用。在采摘叶片后,新叶片会由茎节处,再冒出新芽。因此可大量繁殖於培养土的盆栽中,使用完后,亦可使用茎部繁殖。但是要注意施肥,没有施肥的话,叶片会逐渐变小。蓼蓝叶含靛、黄素、鞣质,根部含葱类成分。
大菁
或称之为山蓝、马蓝、山青、大青,是属於爵床科植物,日本也叫做琉球蓝。主要产地在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一带居多。目前仍存在少数民族,如苗族的深蓝或黑的染料,同时也是台湾使用中的染材料。繁殖方法是以阡插法为主,性喜潮湿和阴凉之处,冬天12月-1月之间会开淡紫的小花。叶子含有靛,靛经氧化后,就成为蓝的素「靛蓝」。
木蓝
在中国古代称之槐蓝、大蓝、大蓝青、水蓝、小青、小菁、本菁、园菁、台湾蓝、印度蓝、青仔草、野青靛,是属於豆科多年生灌木,以种子来繁殖的,种子是豆夹状,羽状叶、锥状赭粉红的小花。分部於山东、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曾是印度早期对欧洲的输出品,蓝的英文叫做indigo和印度的英文indian是很接近的,也和印度河有著密切的关系。
菘蓝
又叫做茶蓝、板蓝、中国大青、中国菘蓝,英文名是Woad。是属於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顶生黄小花。主要产於欧洲的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中国则产於黄河流域和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北方地区,其根部就是治SARS的中药配方板蓝根。叶片类似波菜或橄榄菜,花开在业片中央,染部位为叶片。菘蓝叶含氨酸、靛红烷、葡萄糖芸苔素、新葡萄糖芸苔素-1-磺酸盐、靛蓝
除了以上蓝的种类外,另外尚有以下11种植物可以提炼出蓝的染素:
1.木蓝:又叫做那塔木蓝,属於豆科,产於东非。
2.关节木蓝:属於豆科,产於印度、阿拉伯、西非国家。
3.野木蓝:又叫做蕃菁、南蛮蕃菁,属於豆科,产於中美洲。
4.阿拉伯木蓝:属豆科,产於印度、阿拉伯、西非诸国。
5.银木蓝:属於豆科,产於东、北非。
6.瓜地马拉木蓝:属於豆科,产於中美洲。
7.卡罗莱纳木蓝:属於豆科,主要产於北美。
8.欧洲菘蓝:属於十字花科,主要产於西班牙地中海沿岸。
9.矛荚藤:属於豆科,产於西非。
10.芙蓉蓝:属於萝摩科,产於马来西亚、印尼。
11.靛蓝木:属於夹竹桃科,产於印度。
茜草
茜草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染料之一,故茜草又名:破血草、染蛋草、红根草等。茜草所染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土耳其红。
茜和蓝是出现於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染植物之一。茜草的种类,主要有东洋茜、西洋茜、印度茜三种,其染出的相并不一样。在中国使用的茜草是属於东洋茜,染出的相是偏橙的,红的感觉较低。西洋茜另外也因为其叶片有六片的缘故,也被称之为六叶茜,东洋
茜则是四叶,因此也被称之为四叶茜。西洋茜主要产於地中海沿岸之南欧区域和西亚区域,是属於多年生的草类植物,叶片为六片轮生,根部主要含有黄和红的素。
茜草的染部位是在根部,根部的彩是淡红土黄;因其具药效,因此在中药店里仍可买到。染出相会因其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相。中药店买的茜草是东洋茜,大都是四叶茜,偶而也会出现五叶或是六叶的情形,叶子的形状略成心型。繁殖是以其枝干斜插繁殖的,茎干因为是属於爬藤类,容易断裂且有倒钩,略呈四方形,大都生长於山地林边,三年即可采收其根部。印度茜染出的相略呈较沉的暗红,西洋茜则是彩度略高的鲜红。
中国古代的文献中,茜草在《诗经》中被称之为茹藘、《本草经》和《尔雅》称之为茅搜或蒨、《说文解字》、《山海经》称之为搜、《山海经注》称之为蒨草、《诗正义》称之为韎、《诗传》称之为韎鞈、《诗疏》称之为地血或牛蔓、《史记》称之为茜、《蜀本草》称之为染绯草、《陈藏器》称之为茜根、《土宿本草》称之为血见愁或风车草、四补草或西天王草或铁塔草或风车儿草或四岳近阳草、《救荒本草》中有土茜苗、《本草补遗》中称之为过山龙、《陶弘景》称为染绛草、《尔雅义疏》有驴繖子、《植物实名考》中称之为金线草、《松村植物名汇》称之为苗根,另外尚有地苏木、活血丹、破血草、红根藤等等。
在茜草众多名称里,《诗经》中的「茹藘」和《山海经》的「搜」、《尔雅》的「茅搜」或「蒨」等名称算是出现的比较早的。「搜」、「茅搜」的称呼大约是和其红的染效果有关,红是和血有关的相,有血的草就像鬼一样,因此出现「搜」的字。「蒨」字则是和茜草的茜字是相通的,蒨字是由青加上人字边,青人就是形容青春美丽的人,被借用来形容草,就加上草部首,藉以区隔。因此蒨字就带有美丽的意思,用蒨字来命名的草就有美丽的草,蒨草的美丽可能不是因为其外形而得名,是以其染出的红相得名。至於后来的地血、染绯草、染降草等等名称都是因为其染相的特性而得名,或是带有地区性的命名,如牛蔓、血见草、过山龙、四补草、西天王草、铁塔草、四岳近阳草等,风车草和风车儿草大约是因为其心状叶子的形状是四片一组类似风车的造形,可推测因此而得名。可是为何后来舍弃不用,另立名称为「茜草」。
古文献中有关茜草的句子
《诗经》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等句。
《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
《史记·货殖传》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
《本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时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廷数尺,方甚中空有劢,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可以染绛……。”
清代《物理小识·卷之六》中亦有“茜草染紫”、“茜红以乌梅汤,退红以石灰水,退后茜不失铢两。”等句,《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对茜草也有许多解说。台早期志书中也屡有记载,像康熙五十六年本《诸罗县志》记曰“茜草染绛之草,一名茅搜……,土番多用此以染兽毛,兼以染藤;然秘而不传,莫知所生之处汉人鲜有识者。”
《重修?山县志·卷十一》中附录《瀛壖百?》:“番妇自织布,以狗毛、苎麻为线,染以茜草,错杂成文,朱殷夺目,名达戈纹。达戈纹番以被体。汉以为衣包,颇坚致。”其后各地志书中屡见转摘本文,如
《淡水厅志》、《嘉义县志》、《台湾府葛玛兰厅志》、《台湾通史》等内容,都与前文相当一致。
茜草的种类
茜草的染种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东洋茜,又叫做中华茜草。
2.西洋茜。
3.印度茜。
根据大陆的文献的说法,将茜草分成四类:
1.长叶茜草
2.中华茜草
3.狭叶茜草
4.黑果茜草
染出相也会因其叠染的次数,会出现《考工记》里称呼的:縓、赬、纁、朱、绛等相。有
时候也会直接以植物名来命名,叫做茜或是茜红等。
苏方
苏枋又名苏方、苏芳、苏木,是属於常绿豆科小乔木,树干有小刺,羽状复叶、黄花。其得名是因为印尼语的译音,印尼语sappan的意思为红的树木,其现在的英文名是巴西英文字Brazil的小写brazil(巴西红),苏枋所含的红素因此就叫做Brasiln。原产地为印度、马来西亚。苏枋被当作染材料,早在唐代时,就因为南洋的贸易而从印尼、柬埔寨、越南等地被引进中国。引进的地点是在福建的泉州,一上岸就被当作是官方用品专门保管处理。目前主产地为广西、云南、台湾、海南岛、四川等,苏枋还具有促进血管收缩、抑制中枢神经、抗菌等的药用价值,因此还残留於中药店里。
苏枋的心材彩呈现带有红感觉的黄,在欧洲曾经被用来作为红葡萄酒的染用。苏枋是使用其树干的中心部,加上明矾的媒染,即可染出唐朝以来四品大官所穿的官服,其彩被称之为绛或绯、红、赤、朱等。明矾是较为的药剂,没有环境影响的问题;且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影响,请放心使用。另外,如果使用二氧化铁来媒染的话,就会得到偏紫的红相染效果。
此外,苏芳木也是也是制作胭脂的原料之一。
红花
红花又称之为红蓝花、黄蓝花、草红花、燕脂花、胭脂花、山丹花,原产地是在现今的埃及中亚西亚、美索布达平原,是越年的蓟草科植物,叶片呈现锯齿有尖刺。六月到七月之间,会由上往下开出黄的小花,三日后才会由花根部逐渐长红的素,在日本也被叫做「末摘花」。另外,也传说是由韩国所传进的缘故,而称之为「韩红花」。红花的素以黄和红较多,另含有蓝素和植物萤光物质。
古代可以染红的染料虽然还有茜草,单茜草为土红、又需要较为复杂的媒染工序,而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故在红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红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和红两种素,其中黄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无染料价值,而在现代常用于食物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红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形成鲜红的淀沉积在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衣物。
根据南宋赵彦卫的《云梦漫钞》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说法,红花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所传进的物种,且描述染出的相叫做「真红」。红花是绘画颜料、也是染料,同时是妇女的化妆品丵料。红花的染部位是使用其花瓣,所提炼出来的素,和上油脂后,制出口红或腮红的化妆品胭脂,因此也被叫做胭脂花。
胭脂出现於较早的历史文献资料,被收录於《史记》和《汉书》中的《西河故事》里,之后被转记於唐《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十道志》,也出现於宋朝的《乐府诗集》、明朝的《丹铅总录》。记载有感叹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出征,将当时的匈奴赶出了曾经是红花产地的祁连山脉一带,也包含了胭脂山。匈奴人被赶出了焉支山,因而丧失了制作胭料的红花,感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这是汉武帝的时期,相当於西元前121年所发生的故事。在《史记索隐》里,引用《习凿齿与燕王书》里有如下的记载:「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探取其花染绯黄,采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胭脂山也叫做焉支、燕支、烟支、烟肢、燕脂、胭脂、胭支、胭肢、胭支、阏支山等,约略相当於现今的永昌县西处。
关於红花的植物类记载,《急就篇》更早的《尔雅》的「茏古」、《诗经》的「游龙」、郭璞注释《尔雅》的「红草」、《别录》的「天蓼」和「石笼」、《本草拾遗》的「水」和「大蓼」、《汉英韵府》的「蓼」,另外尚有红兰花、大毛蓼、东方蓼、水蓬稞、大节龙、大接骨、果麻、追风草、八字蓼、捣花、辣蓼、丹药头、家蓼、水红花等称呼。红花具有血管扩张的作用,被用来当作心脏病的良药。目前红花最大的生产国家是美国,主要是摘取种子,粹取油脂当作食用油,这是一般的红花子油。被当作是中药药材使用的产地是大陆,生产区域分部於四川、河南一带的山区。这一带生产的红花又叫做川红花,而产於西丵藏的红花,药材店称之为藏红花,藏红花采收不易,价格昂贵,通常只限於药用。染用的红花,通常是川红花,属於蓟草科植物,叶片周围有刺。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胭脂,因其产地在古代中国的焉支山与祁连山的山麓,因此也被称之为焉支。另外也因为产地是在燕国之故,或是燕国所产的红花较佳之故,也称之为燕脂。胭脂也和匈奴的人名有关,根据唐朝张泌《妆楼记》中,如下的一段叙述:「燕支,染粉为妇人,故匈奴名妻阏氏」,文中是说匈奴王妻子阏氏,喜欢以红花做成化妆品,而阏氏的发音和胭脂是相同的,因此也被借用。匈奴王妻子阏氏的说法出现於汉朝刘邦时期,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匈奴王冒顿,被围於平城(相当於现今大同),采用陈平意见,行贿冒顿的妻子阏氏,因而得以脱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