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亭看雪》中考考点
1. ⽂学常识、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学常识速记
《湖⼼亭看雪》选⾃《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张岱。张岱,字宗⼦,号陶庵,明末清初⼭阴(今浙江绍兴)⼈。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学名著。被称为“都市诗⼈”。
⼆、字⾳字形辨析
更(gēng)定拥毳(cuì)⾐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船喃喃(nán)
三、重点实词识记
1. 湖中⼈鸟声俱绝绝:消失。
2. 是⽇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点左右。
3. 挐⼀⼩船挐:撑(船)。
4. 拥毳⾐炉⽕毳cuì⾐:⽤⽑⽪制成的⾐服。毳,细⽑。
5.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寒⽓弥漫,⽩茫茫⼀⽚。雾凇,雾⽓和⽔⽓。雾是从天空下罩湖⾯的云⽓,凇是从湖⾯蒸发上升的⽔⽓。沆砀,⽩⽓弥漫的样⼦。
6. 上下⼀⽩⼀⽩:全⽩。
7. 惟长堤⼀痕惟:只。
8. 芥jiè:⼩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指船。
9. 铺毡对坐坐:相对
10. 湖中焉得更有此⼈焉:哪⾥。更:还。
11. 余强饮三⼤⽩⽽别强:痛快。⽩:指酒杯。别,告别。
12. 客此客:客居。
13. 及下船及:等到。砀
14. 喃喃nán:⼩声地不断念叨。
四、⼀词多义
1. 是:①是⽇更定矣(这)
②问其姓⽒,是⾦陵⼈(判断动词,是)
2. 更:①是⽇更定矣(初更以后,晚⼋点左右)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还)
3. ⼀:①余挐⼀⼩⾈(⼀只)
②上下⼀⽩(全)
4. ⽩:①上下⼀⽩(⽩⾊)
②余强饮三⼤⽩⽽别(酒杯)
5. 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疑问代词,哪⾥)
②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语⽓助词,“啊”)
五、词类活⽤
1. ⼤雪.三⽇(名词作动词,下⼤雪)
2. 是⾦陵⼈,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3. 与余⾈⼀芥.(名词作状语,像⼩草⼀样)
4. 上下⼀.⽩(数词作副词,全,都)
六、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 余挐.⼀⼩船古:撑,划。今:捉拿、⼿拿、拿腔拿调。
3. 余强饮三⼤⽩.⽽别古:酒杯。今:颜⾊、光亮、没有效果、⽆报偿。
4. 是.⽇更定古:这,代词。今:⽤于判断,或与“⾮”相对。
七、重点句⼦翻译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
译:(湖⾯上)冰花⼀⽚弥漫,天和云和⼭和⽔,天光湖⾊全是⽩皑皑的。
2. 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译:湖上的影⼦,只有⼀道长堤的痕迹,⼀点湖⼼亭的轮廓,和我的⼀叶⼩⾈,⾈中的两三粒⼈影罢了。
3. 湖中焉得更有此⼈!
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
4. 余强饮三⼤⽩⽽别。
译:我尽⼒喝了三⼤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5.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样痴的⼈啊!
⼋、⽂章理解默写
1. 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是:崇祯五年⼗⼆⽉,余住西湖。⼤雪三⽇,湖中⼈鸟声俱绝。
2. 描写雪景的句⼦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3. 点明作者偶遇知⾳的惊喜之情的句⼦是:余强饮三⼤⽩⽽别。
4. 以⾈⼦的喃喃之语收束全⽂的句⼦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 张岱在《湖⼼亭看雪》中⽤寥寥⼗余字描写了⼀个混沌⼀⽚的冰雪世界。这个句⼦是:天与云与⼭与⽔,上下⼀⽩。
九、课⽂分析问答
1. 作者写作此⽂时,清朝已建⽴⼆三⼗年,但作者仍采⽤明朝的年号(崇祯五年⼗⼆⽉),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答:作者仍旧使⽤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 “⼤雪三⽇,湖中⼈鸟声俱绝。”⼀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结构上有何作⽤?想⼀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天⽆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雪过后⼀⽚寂静,湖⼭封冻,⼈、鸟都瑟缩噤声,连空⽓也仿佛冻结了。)②作⽤:为下⽂“独往湖⼼亭看雪”作铺垫。③⼀个“绝”字,从听觉⼊⼿,描绘了⼀幅⼈鸟受冻,悄然⽆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声的森然寒意。
3. “独往湖⼼亭看雪”⼀句中的“独”字⼜有什么表达作⽤?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的⾼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活⽅式,也暗⽰作者的“
痴”(不同凡响),为下⽂作伏笔。
4. 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去写堤、亭、⾈、⼈?
答:侧⾯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由⾈及⼈,层次清楚地描绘了⼀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雪夜⽔墨画,情趣盎然。
5. ⽂中是怎样描写在湖⼼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描⼿法,⽂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三个“与”字,显⽰了天空、云层、⼭峦湖⽔混濛⼀⽚,举⽬皆⽩的景象。⼀痕、⼀点、⼀芥、两三粒,⾼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寥寥⼏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6. ⽂中在叙写湖⼼亭奇遇时运⽤了哪些描写⽅法?表现出⼈物什么感情?
答:运⽤了神态、语⾔、动作描写,⼀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情;⼀个“拉”表现客⼈的喜悦⼼情。
7. ⽂章题⽬是《湖⼼亭看雪》,为何要写遇⼈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的安排,在作者⼼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陶醉,令⼈回忆,但画⾯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的思想情怀更令⼈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突出了情真,令⼈栩栩如⽣。
8. 作者引⽤⾈⼦的话有什么⽤意?作者为何要以此来收束全⽂?
答:①作者引⽤⾈⼦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合⼀的⼭⽔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的愉悦化解了作者⼼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的惊喜⼼情,表明作者不虚此⾏,深夜赏雪,收获颇⼤,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雪境,“痴”情⼈不只“我”⼀个,这也是⼀种巧妙的侧⾯烘托。
9. ⽂中哪些动词表现了作者的“痴”?“痴”与课⽂第⼀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情?
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0. 结合全⽂来看,本⽂在表达⽅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迁移拓展(谈启⽰、感想、道理题)
1. 咏雪佳句。咏雪的古诗⽂极多,请写出⼏句。
①北国风光,千⾥冰封,万⾥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河上下,顿失滔滔。
⼭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泽东《沁园春·雪》)
②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居易《夜雪》)
2. 西湖诗词。西湖美景受到众多⽂⼈雅⼠的喜爱,请写出⼏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
④⼭外青⼭楼外楼,西湖歌舞⼏时休。――林升
3. 对⽐欣赏。
(1)清⼈张岱⽤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让我们再来对⽐欣赏下明代⽂豪袁宏道笔下的春⽇西湖。
西湖
从武林门⽽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飞湖上也。午刻⼊昭庆,茶毕,即棹⼩⾈⼊湖。⼭⾊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举头,已不觉⽬酣神醉。此时欲下⼀语描写不得,⼤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四⽇也。
《西湖》与《湖⼼亭看雪》相⽐,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答:①《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湖⼼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②《西湖》⽤⽣动的⽐喻来写景,如“⼭⾊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湖⼼亭看雪》则⽤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描⼿法来写景。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的活动,体会它和本⽂在描写⼿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在描写⼿法上,《湖⼼亭看雪》主要使⽤⽩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烘托⼿法,景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阅读⽂⾔⽂,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余住西湖。⼤雪三⽇,湖中⼈鸟声俱绝。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
⽕,独往湖⼼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见余⼤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别。问其姓⽒,是⾦陵⼈,客此。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亭看雪》)【⼄】环滁皆⼭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
⼜最⾼,故⾃号⽈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1. 解释下⾯句中加点的词。
(1)雾凇沆砀
..⽽深秀者,琅琊也()
..()(2)望之蔚然
2. 选出与“⼭之僧智仙也”⼀句中“之”的⽤法相同的⼀项()
A.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深⼭巨⾕中。
B. 何陋之有?
C. 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
D. 属予作⽂以记之。
3. 把下⾯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别。
译⽂: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4. 《湖⼼亭看雪》《醉翁亭记》两⽂作者都寄情⼭⽔,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 (1)沆砀:⽩⽓弥漫的样⼦。(2)蔚然:茂盛的样⼦。
2. C 解析:A项“之”为主谓之间,取独。B项为宾语后置的标志,正常句序为“有何陋”。C项与例句相同,都是助词“的”。D项为代词。
3. (1)我尽⼒饮了三⼤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四⾓翘起,像鸟张开翅膀⼀样,⾼踞于泉⽔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4. 张岱痴迷于天⼈合⼀的⼭⽔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的⾼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活⽅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表现出随遇⽽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意思对即可)
(答题时间:30分钟)
⼀、⽐较阅读。阅读下⾯甲、⼄两⽂,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余住西湖。⼤雪三⽇,湖中⼈鸟声俱绝。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湖上影⼦,
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
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见余⼤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别。问其姓⽒,是⾦陵⼈,客此。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亭看雪》)
【⼄】从武林门⽽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飞湖上也。午刻⼊昭庆①,茶毕,即棹⼩⾈⼊湖。⼭⾊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举头,已不觉⽬酣神醉,此时欲下⼀语描写不得,⼤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四⽇也。
晚同⼦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径塘⽽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篑帖⼦,⾄⼗九⽇,⽯篑兄弟同学佛⼈王静虚⾄,湖⼭好友,⼀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的⼥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余拏.
⼀⼩⾈拏:(2)是⾦陵⼈,客.
此客:(3)即棹.
⼩⾈⼊湖棹:(4)波纹如绫.
绫: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 A. ①湖中⼈鸟声俱绝.②奇⼭异⽔,天下独绝.
B. ①才⼀举.头②今亡亦死,举.
⼤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
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篑帖⼦②⼆者不可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