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是发散性思维
— 壹 —
如果你问一个老师,什么样的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他的回答一定是会基于如下几个特点:
1.性格活泼,甚至有点多动症的表现
2.说话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思维活跃
3.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多种多样,不局限于一种办法
这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为什么发散性思维如此重要?因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具有这种思维的人,在相同情况下会比普通人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更具有创造能力。
如果我们把普通的思维称之为“集中性思维”,发散的思维称之为“发散性思维”。如图,两种思维的大脑对比是这样的:
在这张图中,信息就好比传入的小球。当把小球归类后,在集中性思维大脑里,小球就会在特定的区域中处理,人们擅长利用“经验+套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解决方案在这块特定的区域,那么问题将会很快的解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专业人士他们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如此之深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特定区域很发达,里面存有大量的“经验+套路”。
但是,效果明显的事物,弊端也会很明显。集中性思维的问题在于“把路堵死了”,信息的小球很大概率都只能在这块特定的区域活动,如果答案不在这块区域里,那么到答案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图中,红的线条是小球为了寻到答案而不断地尝试,但是一直在原地打转,“答案”其实在左下角黑的部分。
而发散性思维不同,如右图大脑中所展示的那样,信息的小球可以在大脑中来回穿梭、到处乱窜,有很大的概率会触碰到正确答案所在的区域。所以正如我们上面所说:
发散性思维是天马行空。它是一种全局思维。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在集中性思维里,我们存在定势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头脑里已经存在了很多的思维定势,问题出现后,我们很自然地会去在大脑里搜索解决问题的区域,然后在特定的区域里再去寻办法,也就是
遇到问题——寻大脑中解决的区块——在此区块中寻解决办法
发散性思维就是让我们“跳出思维定势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这时为了能够“主动跳出”,你可能需要出去散散步,可能需要说说话,可能需要看看书,可能需要打打游戏。总之,目前的“情景”我先放下,来日方长,慢慢解决。
— 贰 —
正如创造正是想法的连接,发散性思维想要得到好的运用,头脑里也必须要有这个想法才可以。刚出生的小孩子并不具有“集中思维”,可是更谈不上“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以集中性思维为底的。
真正的高手,一定先是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然后才能成为大家。杨振宁如果没有在西南联大期间学到的扎实学术功底,那么去解决仅靠想就能想出来的方案就非常难。想要成为高手,掌握绝大多数的套路和抽象的思维概念是必由之路,这样才能“反套路”,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1才有-1,没有1,便没有-1。
为什么我们的小孩很难具有发散思维?
这是学校教育的属性决定的。想想看,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他们观察的世界其实和大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小孩的思维是发散的,有限的想法很容易产生新的连接,很多大人会很不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大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固定的,是一种固话的解决方案思路。
学校的教育,就是最大化“集中性思维”,降低“发散性思维”。追求答案的完美、追求解题思路的正确性,这些都是在将孩子原本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要竞争,就要高精尖,在学习的领域突破对手,站到顶端。
学校教育错了吗?不,就像刚才说的
有1才有-1,没有1便没有-1
学校教育是在给未来的发散性思维打基础,是一种基本功,同时也相当容易考核,谁优秀谁不优秀,确定一个正确的标准很容易区分开来。但问题是,学校一直强调“集中性思维”,经常在正确答案、固定套路之间打转,便失去了“发散性思维”的火花。
发散性思维,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要凭借自己的主动实践!
— 叁 —
数学家张益唐说: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真正的高手,他不仅仅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高手,同时也一定是集中性思维的高手。
创新的想法的前提,是大脑中先有大量的集中性想法作储备。当想法多了起来后,大脑便自动会在各个想法之间建立连接,也许,在某时某刻,突然的一个连接就能把问题解决了。大脑,需要时间思考。
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作家、剧作家、画家突然之间有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想法,然后大获成功。
但在想法之前,他们在做什么呢?洗澡、看电视、散步、聊天……总之很少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集中式的思考”。
《算数之心·怎样在数学和工程出》作者奥克利说:我们在从事创造型工作的时候,应该交替使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考一段时间后就去做点别的,把问题交给潜意识一段时间。整个思考过程就好像是用砖头砌墙。集中式思维是让各种新想法新概念、各种套路在大脑中生根发芽,形成砖头。而发散性思维则是用水泥把砖头连接在一起。只有水泥没有砖头,只有砖头没有水泥,都不行。
都是主动的发散思维,就是主动的“不思考”
想问题想到头破血流都想不出的时候,放下去做点别的事情,然后再来想;遇到事情不知道谁的时候,坐下和别人聊聊天,再解决。所以发散性思维其实就是给大脑时间建立新连接的过程。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讲到,想要练成某件事情,要有“有间隔的重复”。这一小段“间隔期”对大脑非常重要,这是让思维在潜意识里酝酿的过程,也是内化的过程。我们经常说“平台期”,就是大脑在后台忙着建立新连接,正在重新组合的过程。
精进技能,需要时间间隔
万维钢老师在讲解“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中用到了一个非常棒的比喻:
人有两种“工作记忆”,一种是“短期工作记忆”,一种是“长期工作记忆”。所谓学习,就是把进入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相关的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集中思维,就是在此时此刻的短期工作记忆里强化这个新信息。而发散思维,就是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之间的通道。
在《李翔知识内参》中,讲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里锻炼发散性思维,这里有几种解决方案:
1.在日常的生活里,想象一下某个日常用品有没有特殊的用途?
2.每天想10个新想法,慢慢养成习惯;
3.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学会“讲道理地怼人”,作者的想法一定是对的吗,有没有反例?
还有,深入思考问题后,好好睡一觉!
你有没有想反驳的?写在评论区把!能够据理力争,也是一种进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