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恭王府花园新探_贾珺
摘要:恭王府花园位于北京西城前海地区,为晚清时期恭亲王的府邸园林,所在基址原为乾隆年间著名贪官和珅的宅园。此园规
模宏大,拥有3路轴线,建筑数量多且造型丰富;假山分青石山、湖石山和土山3类,各具姿态;园中设有大小水池以及曲水流觞等景致,花木也极为繁盛,是现存北京私家园林中保存最好、水平最高的一个实例。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研,对这座花园的历史沿革重新进行考证,并对其同治年间的设计图样以及造园手法作进一步的探讨。关键词:风景园林;恭王府花园;历史沿革;设计图样文章编号:1000-6664(2009)08-0085-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10-10;修回日期:2009-0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678087)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编号JC2003001)共同资助
Abstract:The garden of Prince Gong,a noble of late Qing Dynasty,is located in the Shichahai district in Beijing.With large scale and three axe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the garden consists of numerous and varied buildings.The rockeries were made of blue stones,lake stones and soil.Large and small pools and lots of plants present different scenes.The garden is regarded as the best example in the extant private g
ardens in Beijing.Based on the materials and survey,its history and gardening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explored.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garden of the Prince Gong;history;design drawing
北京恭王府花园新探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Garden of Prince Gong in Beijing 贾珺
JIA Jun
恭王府位于北京什刹海的前海地区,其前身为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宅邸。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赐死并抄没家产,此府随之入官,改赐乾隆帝第十七子、庆郡王永璘(后晋庆亲王)。府第陆续传至永璘之孙、贝子奕劻,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收回,改赐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从此成为恭王府。恭王府后有大型花园,为北京现存最完好的一座王公府园,民国以来极受中外学术界重视,研究论述不断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学者提出此园为《红楼梦》大观园之原型,引发更大的社会关注。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恭王府花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其他北京私家园林,但随着资料的不断挖掘和研究的深入,仍然有若干重要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结合文献史料和样式雷图档,对恭王府花园的历史沿革和造园意匠等方面做出一些新的考证和辨析,以求教于方家。
1花园前身
恭王府前身为庆王府,再前为和珅宅第,但关于这2个时期花园情况的记载极少,因此学界对此看法不一。
周汝昌先生曾经大胆推断此处府园早在明代即已经存在,原为弘治间大太监李广旧第,明末清初归著名文人宋荦,康熙间传其子大学士宋权,后来则可能成为康熙帝第十子胤
的郡王府,雍正间
被抄没,至乾隆间赐为和珅之第[1]。陈从周先生等学者认为园中假山堆叠手法古朴,东侧园墙形制近于明代风格,说明此园始建时间应该早于乾隆时期。此外,园中存有康熙帝所书的“福”字碑,戏楼上所悬“怡神所”匾额也是康熙帝御笔,似乎也从侧面暗示建园历史较早,且现存景致继承了部分早期创造成果。
赵迅先生《恭王府及花园》一文通过查考晚清重新摹绘的《京师全图》,发现图上府邸部分已经注明为“恭亲王府”,但府后花园的位置表现为民房和西煤厂胡同,并未见花园踪迹[2],由此推断不但乾隆之前此处未建花园,甚至直到恭亲王奕訢分府之前都没有花园存在,其结论正好与以上论断相反。
笔者以为以上2种论点都有待商榷。“建园年代较早”的论断均出于旁证文献或假设推测,没有确切的印证,
而匾额、碑刻属于可移动的文物,也不能完全证明建筑和园林的建造年代。查乾隆十五年(1750年)完成的《京城全图》,此处所绘为大片普通民宅,未见大型府邸,更无花园存在。在未到更直接的文献佐证之前,只能先判定此府邸为和珅发迹之后所建,而花园之建更不应早于府邸。
“恭亲王奕訢分府之前并无花园”的论断虽有晚清重摹《京师全图》为证,但与其他文献记录不符,也非实际情况。
首先,和珅《嘉乐堂诗集》和其子丰绅殷德《延禧堂诗抄》中几次咏及“家园”“小园”,由此推断或许乾隆时期和珅宅中应辟有一座花
LA History
园林历史
园,但位置和具体景致不详,更无法得知是否有建筑、假山一直存留下来。
其次,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的一张样式雷图上标有“奕劻现居府第”字样,显然是咸丰二年(1852年)改赐奕訢之前的现状探勘图,图上府邸部分格局相当完整,花园围墙描绘也很清晰,与现存花园范围一致,但园内已无任何厅轩亭榭建筑遗留,南部中央有2座土山,中夹园门、小径,山北叠有几处青石,山南北各有井一口,仅此而已(图1)。此图足以证明在奕訢分府之前此处确有花园存在,而且范围与现存园址
基本吻合,但园景已经极为荒芜,早期的遗物仅余园门和少数土山、叠石、水井而已,今日所见之大型湖石假山和康熙“福”字碑等现存景致当时并无踪迹可寻。
综合以上证据,笔者推断这座府宅可能早在乾隆时期即有花园存在,但位置、规模、景致均无法确知;而在奕訢分府之前的庆王府时期已肯定在今址上建有花园,有完整的园墙围合,绝非胡同、民房,晚清重摹的《京师全图》所绘的这一部分可能沿用了乾隆时期的旧图而未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改。由于年久失修,至咸丰初年园内建筑已经基本毁败无存,除了围墙、园门和少量叠石、土山遗迹外,早期园景与后来的恭王府花园并无直接的传承关系。
2重建时间
现存花园为恭亲王奕訢重建于同治年间。奕訢在《朗润观荷并志》诗序中记载:“海淀园寓为咸丰辛亥显庙赐居,赐名朗润园,当即镌额恭悬,并自撰记以志。……嗣于同治年间,邸园落成,敬将御书墨宝装裱悬挂,故亦名曰朗润。①”足以证明同治年间奕訢对花园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奠定目前所见格局;同时说明此园重修完成时,曾悬挂咸丰帝为恭亲王郊园朗润园所题的匾额,因此此园的名称也一度叫做“朗润园”。由于奕訢曾集唐人诗句,汇成诗集《萃锦吟》,所以后人又将此园称作“萃锦园”。但奕訢和其子载滢诗文中均称此园为“邸园”,未见“萃锦”之名,这个名字应该出现得比较晚。
1940年第5期《华裔学志》曾经发表中国学者陈鸿舜(H.-S.Ch'ên)和美国学者乔治·N·凯茨合作撰写的《
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Prince Kung’s Palace and Its Adjoining Garden in Peking)[3],也判断此园主要建于同治年间。
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多张同治年间的样式雷图,可以清楚地表明花园的设计过程。笔者进一步发现其中一张花园草样图上注有“同治五年贰月初十日查”字样,更可证明花园于同治五年(1866年)前后进行了重建设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奕劻现居府第踏勘图》在南侧土山小径路口所绘园门下标“西洋门楼”4字,说明现存西式园门早在咸丰初年之前就已经修建,并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建于光绪年间。
3设计方案
国家图书馆现存有多张样式雷地盘画样(即平面图),展现了恭王府花园重建时的不同方案,极为珍贵。通过对这些图样的分析,可以帮助今人进一步了解古代造园设计的具体细节和推敲过程,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
所存花园图样有几张图角上均标注“北墙至后楼南北通进深四十三丈六尺,东墙至西墙通面宽五十三丈五尺”,南北合139.52m,东西合171.2m,与现存尺度基本相符。各图所示内容也多有重复或大同小异者,但均与现存格局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6种图式,可供比较分析(图2)。
各图均绘制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假山、水系和一些附属设施,个别图上还标明种树和芍药花圃(药栏)的位置。建筑数量不多,变化也有限。假山分土山和叠石山2类,前者规模大,后者规模小,并注有长宽和高度的具体尺寸,彼此尺度不一。土山长可至18丈(57.6m),宽1~5丈(3.2~16m),高6尺~1丈3尺(1.92~4.16m),有很大的伸缩余地。园中长河宽1丈(3.2m),水池则宽窄变化不一,此外还设有几处水井。园中的附属设施包括鹤圈、鹿圈、花洞等,均设于临近园墙处。
现存6种方案又可分为3类。A图、B图、C图为第一类,基本布局均为自西墙外引水入园,形成长河,环绕中央大岛,长河四周又垒有土山,从而构成园墙、土山、长河3重围合,岛上中央设有主体院落。这种总体构思明显借鉴了恭亲王的西郊赐园“朗润园”的布局方式,后来经过光绪时期改建的后海醇王府园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
但在同一模式下,3图方案又各有不同。A图中央院落北为五间正堂,前出三间抱厦,南为三间歇山前厅,左右游廊围合;岛外东西厢位置各有一座五间建筑,彼此相对,形式略有不同;中轴线之北垒有土山,山上建三间敞厅,左右延伸曲廊,与西侧的两卷房(佛堂)、套房以及东侧的方亭相连,园西设有鹤圈,北为花洞,长河东南设流杯亭,园门西南则画有一间小龙王庙。B 图在A图的基础上又有所添加,除土山增多外,主要在轴线之北筑有一座形似蝙蝠的大型土山,山上也建有三间敞厅,东有半圆形的“仙台”,西有六角亭。C图又似B图的简化,其长河形态明显比A、B两图要曲折,但走向仍大致相同;北部蝙蝠形土山缩小,中央院落不设前厅和游廊,仅以围墙环绕,东侧的五间抱厦也改为三间;较大的变化
是在东侧和南侧共增设了4处城关,另在东北角设鹿圈,西北部添加茶馆。
D图、F图为第二类模式。以D图为例,其中取消长河环绕,不再直接从园外引水,而是在西侧山石中设一井,引水在南部汇为一座较大的曲池,池上设桥;中央院落仍为南北二厅加游廊环绕的形式,北部格局似B图:前后2
①(清)奕訢.《萃锦吟》.光绪间刊本,卷5,《朗润观荷并志》.
①(清)载滢.《云林书屋诗集》.光绪间刊本,卷2,《补题邸园二十首》.
座土山,前山建敞厅,左右延伸曲廊与两卷房、方亭相连,后山形如蝙蝠,建敞厅、仙台、六角亭;东侧抱厦坐落在土山上,土山的形状也有些像蝙蝠。F 图在D 图的基础上略作变化,主要在西部增加了一
个水池,其余部分二图基本一致。
E 图属于第三类,建筑的数量最少。除了外围的土山之外,东、南、西三面又增加了一重以叠石为主的假山,形成两圈假山围合。园中央不设封闭的院落,而是建一座五间敞厅,前出三间抱厦,左右对称各设三间两卷房,以游廊串连为“U”字形,厅前辟有蝙蝠形的水池;正厅之后的假山仍为蝙蝠形。这种模式与现存恭王府花园中路的布局最为接近。
4意匠分析
关于恭王府花园的格局和造园艺术已经有很多研究论著作出精辟的分析,笔者在此不再重复前人定论,仅在以上方案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略作进一步的说明。
奕訢逝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其恭亲王爵位和府园由其次子载滢之子溥伟继承[4]。载滢本人也住在府园中,且在光绪二十
九年(1903年)作有《补题邸园二十景》①诗对主要的园景一一做了吟
咏。1939年末代恭亲王溥伟将花园售予天主教会主办的辅仁大学,历经沧桑之后,大部分保存尚好。笔者在现场测绘的基础上,参照民国时期营造学社的测绘图以及陈鸿舜和C ·N ·凯茨论文插图,重新绘制了晚清鼎盛时期恭王府园的完整复原图(图3)。
花园面积2.7hm 2,约合40亩,是北京除皇家园林外最大的花园之一。全园设有严谨的中、东、西3路轴线,假山遍布东、南、西3边,彼此脉络相连,隐然形成内敛之势。
园南侧辟有夹道,与府邸部分相隔,西侧设一旁门通外。中路最南为西式园门,入门为两山夹一道,东山名垂青樾,西山名翠云岭,均为青石所叠。再北中轴线上有独乐峰山石,其东为吟秋亭,内设流杯渠。正厅安善堂,五间周围廊歇山顶建筑,前出三间抱厦,后接一方月
台,两侧各有厢房,中央环抱水池,形如蝙蝠,名“蝠河”。安善堂北为大型太湖石假山滴翠岩,上建盝顶敞厅绿天小隐,两侧为爬山游廊接东西厢房。中路最北的蝠厅平面很复杂,形态曲折,如蝙蝠展翅。
东路垂青樾假山以后,藏一弯小圃,其北入垂花门,为一座狭长的院落“香雪坞”,东紧临一院,前有月亮门额曰“吟香醉月”。院北即大戏楼,空间繁复,北部为前厅,中央为观戏厅,南部为戏台,内外装修均十分富丽堂皇,几乎可以与皇家苑囿戏楼相比。
西南石山与土山之间有一小段城关,名榆关。关北有小楼,形制独特,底层平面十字形,称“般若庵”;上层平面为海棠形,悬“妙香亭”匾额。再北有大水池,形状接近长方,中央一岛,上建三间敞榭诗画舫,与池北五间大厅“澄怀撷秀”相对。最北设有花洞4座29间,西北建花神庙。
恭王府花园的现存格局与同治时期的各种方案图均有所出入,但前后对照,可以发现彼此的若干基本特
征依然保持一致:首先是强调中轴对称观念,自园门往北,正厅、假山或水池形成明显的中轴线,现存府园更是在东西两路又增加了2条轴线,形成三路平行的格局,气魄更大;其次是都采用土山环绕,形成内敛的幽静氛围;其三是建筑规模较大,厅堂多为五间,常出抱厦,游廊漫长,且设置城关、流杯亭等特殊景观建筑,非普通宅园所能企及;其四注重“纳福”的寓意,水池、假山乃至建筑平面形式都考虑做成蝙蝠形状。
从现状来看,恭王府花园规模宏敞,建筑雕梁画栋,翔丹耸翠,尽显华贵富丽之能事。各楼宇厅堂轩榭亭台各有个性,且与山石花木联系紧密,配以游廊,形成了复杂的空间序列。其中妙香亭小楼上下形式迥异,沁秋亭内设流觞之渠,绿天小隐前后辟有石台,蝠厅造型复杂、装饰素雅,都是非常独特的建筑设计。榆关和山神庙均完全以砖砌筑而成。建筑与长廊、围墙穿插环绕,更进一步构成了大小不同的多个院落,引人入胜。园中游廊共有100多间,纵横回复,成为东、中、西三路空间和前后院落最重要的分隔方式和连通要素。园中宗教建筑包括龙王庙、般若庵、山神庙和花神庙4座,数量
颇多,显示了园主复杂的信仰倾向。
假山分青石、湖石、土山3类,各具姿态。垂青樾与翠云岭上下均为青石,有雄健刚劲之风。滴翠岩姿态秀丽,内含山洞和小池,更具幽深之态。东西两侧假山以土为主,点缀青石,形态浑厚,有蜿蜒不尽之意。3类假山主次分明,彼此又有呼应。尤其滴翠岩以湖石叠成大型假山,在京师府园中相当罕见。
恭王府西墙外原有河流与前海相通,20世纪50年代填为柳荫街。《天咫偶闻》载:“恭忠亲王邸,在银锭桥,旧为和珅第。从李公桥引水环之,故其邸西墙外,小溪清驶,水声霅然。其邸中山池,亦引溪水,都城诸邸,惟此独矣。[5]”此历史旧景与现状并不相符。从样式雷图上看,同治间恭王府花园重建时也曾经考虑从外河直接引水入园,但最终却放弃了这一企图。究其原因,可能是到了晚清时期,园西墙外的长河水位较低,而园中地势较高,很难引水,因此全园各处另设5口大水井,直径均达1.6m,深逾10m,以此作为替代水源。
园中水景包括西路的大池和中路的蝠池以及滴翠岩前
的小方池,三池均为特定的几何形状,与假山的关系略
为疏远,稍显呆板孤立。滴翠岩和沁秋亭分别通过人
工注水的方式营造水山滴翠岩和曲水流觞的景观,较
为别致。
园中花木极为繁盛,且根据不同局部景区的特点分别作了精心的布置。垂青樾假山上植有老槐树和各
种花草,形成“满架绿云铺,垂丝千万缕”之景,尤其宜
于夏季纳凉。园南假山一带以丁香和桃花互映,园东
南专门辟有一片空地作为菜圃,称“蓺蔬圃”,樵香径两
侧“石隙杂植野卉,多不知名”。大水池北岸为“花月玲
珑”景区,以海棠为胜,西侧假山的植物也很有特。
5结语
综上所述,恭王府花园重建于晚清同治时期,现存园景不可能成为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中大观园的
原型。但此园建筑崇弘,山池清丽,古树垂荫,于浓艳之
中略显淡雅,集中反映了清代王公府园的若干典型特
征,确实与《红楼梦》的描写也有一定的吻合之处。作为
北京现存王府花园最完整的代表作品,此园弥足珍贵,
也值得今人继续作更多的研究解读和分析借鉴。
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法籍华裔学者端木泓先生在本文调研过程中提供的资料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汝昌,周月苓.恭王府与红楼梦:通往大观园之路[M].北
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83-211.
[2]赵迅.恭王府及花园[M]//北京史研究会.燕京春秋.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2:158.
[3]陈鸿舜,C·N·凯茨.北京的恭王府及其花园[C]//安家瑗,余敬东,译.恭王府管理中心.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49-372.
[4]赵尔巽,等.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02.
[5]震均.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89.
作者简介:
贾珺/1970年生/男/江苏淮阴人/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一
级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建
筑分馆馆长/《建筑史》丛刊主编(北京10008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