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沿革考略
恭王府(亦名恭廷府、恭院),是中国封建时代出现的一个机构,它发挥着议事、征收赋税以及司法审判的职能,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恭王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以恭王府的名义设置的机构就是古代中国朝廷内部管理决策机构中最高职位的一个。
唐朝时,恭王府被设置在京师,其中只有宰相才能担任恭王,他们到宰相所驻地所属郡县派人主持事务、收取银钱和物资,把这些财物拿回京师经恭王府签收以备财政使用。恭王府的官员只有上到京师的宰相,因此他们可以审理跨郡县之间的案件,负责接收郡县上衙门的朝报,并充当郡县地方衙门的总管制官职。
清朝以后,恭王府发生了有意义的变革。清朝重新组建恭王府,把原来的恭王府变为情报机关,为朝廷提供情报。由于历史上许多朝代,恭王府都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机构,在宫廷里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乾隆时期,恭王府受到了更大的发展,乾隆宣布将恭王府改为“恭廷府”,把征收赋税、司法审判和政务审批等机构的业务和行政职能都交由恭廷府负责,因此恭廷府从古时朝廷西楼的行
政机构发展为一个复杂的审判机构,形成大型的审判机构体系,发挥议事、征收赋税以及司法审判的职能,形成总督院、督院、大理院、满州督院的审判体制。
洪武晚期,京畿地区也开始设置恭王府。朱元璋创建明朝时,也把恭王府改名为“恭院”,只有三个主管机构审判院、审判节学院和邮务院,官员应当按内藩处理。恭院官员比较多,各自负责不同的事务,从朝廷下达的文书,到议事、征收赋税的事务,在恭院里都能得到处理。
明末民初,恭王府仍然在全国各地行使其职能,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清政府增加了其财政报表审核的权限,使其成为用来检查政府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机构,进一步强化了恭王府的行政权威性。
民国时期,恭王府沿用明清时期的组织形式,尽管曾经改名为“禁军府”,但其实质仍然是承担议事、征收赋税以及司法审判的职能,实行司法审判和支付文书的职责,成为实行审查的主要机构。
从上文可知,从唐朝到民国时期,恭王府都是一个重要的机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受制度改革的影响,恭王府也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被提升到司法行政中心的地位,后来成为中国司法史上最重要的机构之一,在司法行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