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内容提要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包括中国自1840年至2007年的历史时期。可分三大部分:上篇讲中国主要讲旧民主主义革命(1-3章);中篇讲新民主主义革命(4-7章);下篇讲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8-10章)。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
1840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怎么发信息给好友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领导阶级不同【五四前是资产阶级领导;五四后是无产阶级领导】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分为下述五个时期: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9年5月—1923年12月)。
拉杆箱什么材质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1月—1927年7月)。【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9月)。
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10月)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中国工人阶级应当领导民主革命的主张。
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1928年7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军事上---取消了军事教条主义,由周恩来、、王稼祥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组织上---取消了王明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正式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思想。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思想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3月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各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1997年中共十五大,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中共了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两次重大转移
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1927年,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中全会。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从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生了哪两次重大挫折
1、1927年国共合作的失败,也就是所谓大革命的失败。
标志: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原因:陈独秀右倾错误
2、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标志:长征的开始
原因:王明教条主义错误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2020跨年文案
1931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降低了农民租率,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打击了不法地主,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抗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 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进行时,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各章内容总结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 社会性质: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基本特征:①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⑥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极端贫困及不自由的生活。左眼跳代表什么
  (3)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
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原因
  原因有:(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的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它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意义:①《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②但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2)《资政新篇》
  它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普通发票怎么开
  (1) 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②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④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⑤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 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阶级局限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洋务运动的宗旨、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教训
  (1) 宗旨
  洋务运动的宗旨即“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2) 历史作用: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②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③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3) 失败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①它具有封建性。②它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1) 意义:①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 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生理健康  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
体为: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维新派的局限性。③害怕人民众。
  经验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 清末“新政”的破产。
  (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