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蜀酒文化
五、汉代蜀中的酒
    汉代四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酿酒业也更加兴旺发达。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全国开始征收酒税,并开始实行酒的专卖制度,这说明酒在国家税收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专家考证,从西汉到蜀汉时期,巴蜀地区生产的酒主要有以下几种:
    甘酒:民间酿制的一种粮食酒。其酒少曲多米,一宿而熟。在成都凤凰山汉墓中,就曾出土刻有甘酒二字的陶罐。
    清酉票酒:发酵期长,冬酿夏熟,酒味浓厚,据说有一醉累月"的效力。左思《蜀都赋》载:觞以清酉票,鲜以紫鳞
    酴醾酒:采用酴醾花酿制的酒。扬雄《蜀都赋》中称道的酴清,即是此酒。
    郫筒酒:将麦曲装在竹筒内酿成的酒,主要产于郫县。
    有人说:古僰道上的枸酱,也是一种酒。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酒器,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漆器等等。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个东汉铜制酒樽,为汉光武帝二十一年(公元45年)蜀西工所造。酒樽附有托盘,通体镏金,并在樽和托盘的三个熊形足上镶嵌绿松石和水晶,制作极其精致,反映了高超的工艺水
平。在所有出土酒类文物中,以东汉画像砖中的《酿酒》、《酒肆》和《宴饮》图案最为引人注目。
    在新都出土的一匹被称为《酿酒》的画像砖上,形象地展示了酿酒的工艺和分工。画面正中的妇女,双袖高挽,左手扶着大筛盘,右手正用力搅动盘中的酒渣;右面的那位男子,正烧火加温;酒槽左端的男子则神情专注地观察接酒过程;画面左角肩挑两桶的当是槽房中的供水工;画面左上还有一人正推着独轮车往外送酒,想必是酒坊中的运酒员或推销员。
    《酒肆》画像砖则展示了当时酒的贸易场景:铺面临街,酒坛累累,店主站在柜内,正在应酬前来沽酒的客人。左上方有两位饮客正急匆匆地向酒店走来,左下方则是推着独轮车的运酒员。
    《宴饮》画像砖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井有序。峨冠广袖,举止从容优雅,展示了他们的身份。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众人捧盘举杯,互相推劝,饮酒作乐。
    东汉画像砖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酿酒、沽酒与饮酒的情景。
    六、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新解
    汉代饮酒之风盛行,不仅官吏、富豪、文化墨客饮酒,一般百姓甚至奴仆也普遍饮酒。王
褒《僮约》就曾严格限制奴仆饮酒的数量,奴但当饭豆饮水,不得嗜酒。欲饮美酒,唯得染唇渍口,不得倾杯覆斗。当时城邑中出现了专门酿酒的作坊,市场上设有销售酒的商铺,路边道旁开有沽酒的小店,路上常见推酒的独轮车和挑酒的挑夫。在这幅酿酒、售酒、饮酒图中,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千古佳话。
    司马相如(前179—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是我国汉赋的奠基者。汉景帝时曾担任武骑常侍,后东游梁国(西汉封国)受到梁孝王的热情接待,写了《子虚赋》等名篇。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返回成都。因家贫,受临邛令王吉之邀到了临邛(今邛崃市)。一次,临邛巨富卓王孙大宴宾客,邀请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参加。酒酣,王吉请司马相如演奏古琴。相如知道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丈夫死去不久,正寡居家中,于是拨动琴弦,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卓文君早就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华,听到相如奏出的琴音中含有挑动之意,又从窗户中窥见了相如的翩翩风度,于是二人通过琴音产生了爱情。一天深夜,卓文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投奔司马相如住处,二人结伴驰归成都。卓王孙对女儿的叛逆行为十分气愤,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一钱不分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成都一贫如洗,无以为生,不久便一起回到临邛,尽卖车骑,买酒舍,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感到丢了面子,杜门不出。后经昆弟诸公反复劝告,
卓王孙才改变态度,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这段史料,《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内容基本一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据此,通常的理解是,他们在临邛开了一家卖酒的小店子,卓文君坐在柜台内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负责跑堂刷洗酒碗酒杯。这种理解,未必妥贴。因为,《汉书·司马相如传》说他们尽卖车骑,买酒舍。这酒舍,可以理解为既酿酒又卖酒的酿酒作坊,即通常所说的前店后坊,自酿自销。既然西汉时期的甘酒可以一宿而熟,而东汉画像砖《酿酒》图上搅拌酒糟的又是妇女,说明妇女酿酒在当时是普遍现象,聪明能干的卓文君很可能就是一名酿酒高手。司马相如身穿犊鼻裈(围裙或裤子),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既表现了司马相如大不拘"名士风度”,又说明他们所开的酒舍还雇佣了若干名酿酒卖酒的小工,并不是规模很小的夫妻店。至今邛崃市内还有一口文君井,相传卓文君即从井中取水酿酒。如果只开一个零售酒店,而当时的酒,所含酒精浓度本身就低,再从井中取水往酒里注,那还有什么酒味呢?如此说来,司马相如在临邛开的是一家自产自销的酿酒作坊,卓文君应当是文君酒的创始人。
    成都的琴台,相传是司马相如的故宅,唐宋时期为成都名胜古迹,宋以后荒芜不存。明代
觅址修建的琴台,已非故址。当年的琴台在哪里?说法不一。据专家考证,大约在今通惠门附近的东南面。后来的好事者,多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再次返回成都后,曾在琴台卖酒。梁载言《十道志》复谓琴台即相如与文君卖酒处。此说大谬。因为,《史记》、《汉书》都说文君当垆之地在临邛而非成都,更何况他们已经得到卓王孙的资助,回成都即买田宅,为富人,何必再去卖酒?今日成都琴台路上的文君酒家,自称即为当年文君卖酒之处,显然是一种商业炒作。
    七、诸葛亮酿酒与禁酒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成都,史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蜀汉的疆城,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陕西、甘肃、云南、贵州、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担任丞相,辅佐后主刘禅,总揽蜀汉军政大权,担当起了治蜀的重任。诸葛亮治蜀,成绩斐然,深受川人敬仰。至今巴蜀地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治蜀的故事,其中也包括诸葛亮与酒的故事。
    相传蜀汉时期,诸葛亮为防止魏兵偷袭,在靠近陕西的大巴山麓的城口一带,布防了一支军队。由于士兵来自成都平原,不大适应山区的气候,不少人染上了瘴疫,舌头起泡,咽喉红肿,牙龈出血。诸葛亮见状着急,经访问当地老人,发现当地人之所以不染瘴疫,主要
是常常吃一种卵形的野果。于是诸葛亮令士兵采摘了许多这种野果,让染病的士兵吃了以后,果然病都好了。可是,这种野果不便存放,采下后容易腐烂。诸葛亮又去请教当地众,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野果腐烂而让士兵免于染上瘴疫呢?经过考察和多次实验,诸葛亮终于用这种野果作原料酿出了一种酒,蜀军士兵饮用后,再也不会染上瘴疫了,边防也得到了巩固。这种野果,就是猕猴桃。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酿成酒后含量也很高。士兵长久不食蔬菜,体内缺乏维生素c,大概就是染病的原因。这么说来,诸葛亮也许是猕猴桃酒的发明人。
    相传公元225年,诸葛亮屯兵江阳(今泸州),在忠山上训练士兵,以备南征。当时,江阳一带瘟疫流行,诸葛亮便叫人采集草药百味,制成曲药,合南城营沟头龙泉之水酿制成酒。令将士日饮一勺,并兼施百姓,即避瘟疫。诸葛亮配制曲药酿酒的方法,为泸酒乃至川酒增添了一段趣话。
    上述两则诸葛亮酿果酒、制曲药的故事,都与军旅和防治瘟疫有关。是不是诸葛亮就很主张饮酒呢?史书上记载,诸葛亮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尤其是为了筹集军粮,以便北伐曹魏,曾采取过若干限酒、禁酒措施,不准用粮食酿酒。甚至规定,私自酿酒、售酒者处死,就连家中藏有酿酒工具不上交者也处死。由此看来,诸葛亮对酒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政治、军事
斗争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不独诸葛亮如此,许多朝代的当权者都有类似情况。
    八、唐代的蜀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川战乱频仍,政权不断更迭,经济文化发展停滞。入唐以后,巴蜀地区一直比较,经济文化出现了可喜的繁荣景象。川籍诗人陈子昂认为,成都平原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中唐以后,川西平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唐宣宗时,卢求游历成都,在其《成都记·序》中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皆系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妙要,扬不足侔其半。当时的成都,商品经济发达,酿酒业十分兴旺。市区内有专门经营酒的区域和商铺,称为酒行、酒肆。成都的富春坊,常是达官贵人、骚人墨客饮酒作乐的地方。费著《成都游宴记》载,唐玄宗入蜀,就曾饮酒于富春坊。
    据文献记载,唐时蜀中著名的酒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春酒:《新唐书·地理志·成都府蜀郡》载:土贡,生春酒。此酒属名特产品,因而成为奉献朝廷的贡品。
    烧春酒:唐宪宗时,中书舍人李肇在撰写《唐国史补》时,把剑南之烧春列入天下名酒
之列。
    青城乳酒:此酒气味浓香,出自青城山道士之手。杜甫在《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诗中写道: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郫筒酒:此酒早负盛名。杜甫在《寄严郑公》诗中写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
    蜀酒有什么特点呢?杜甫在诗中写道: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浓无敌可以理解为浓度最高,芳香美味,也许就是浓香型川酒的来历。
    有人说:诗为酒侣,诗见酒魂。唐代是诗人的时代,诗酒交相辉映,酿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李白与杜甫,人称诗仙与诗圣,也可称为酒仙与酒圣。李白自幼入蜀(或说出生在四川江油),26岁离川,在蜀中生活了20多年;杜甫为河南巩县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蜀中达10年之久。李杜二人均嗜酒。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李白诗1050首中,与酒有关的170首,占总量的16%;杜甫诗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300多首,占总量的21%
    李白年轻时曾游历绵竹县,因随身携带的钱不够,为饮绵竹美酒,只好解貂赎酒,在当时便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正是有了蜀中美酒和蜀中秀丽山水的陶冶,才成
就了李白一生的诗酒豪情。
    杜甫入蜀后,曾卜居成都浣花草堂,种竹植树,纵酒啸咏,写了许多诗作,为我们了解唐代蜀中社会经济尤其是蜀酒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除了咏青城乳酒、郫筒酒外,还有不少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借酒抒怀的名句佳作。例如: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除李白、杜甫外,许多川籍诗人及客居四川的著名诗人如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高适、岑参、张籍、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元稹、贾岛、李商隐等都曾游历蜀中。他们无不嗜酒,他们的诗里也无不写酒。例如:
    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綴天。(《十五夜观灯》)
    岑参:因寻野渡逢鱼舍,更泊前湾上酒家。(岑参曾任嘉州〔今乐山市〕刺史,此诗系罢官后游戎州〔今宜宾市〕时所作。)
    元稹:虚度东川好时节,酒楼元被蜀儿眠。(《好时节》,元稹曾任东川节度使)
    张籍:锦水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
    李商隐:座中醉客延醒客,江山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杜工部蜀中离席》)
    雍陶: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雍陶,成都人,曾任简州刺史。)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字洪度,自幼随父入蜀,居住成都,直到逝世。唐德宗贞元年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得知薛涛诗名,召其侍酒赋诗,遂入乐籍。薛涛诗作《锦江集》五卷,收诗500余首,多散佚,现仅存90多首。由于薛涛志行高洁,为当时士大夫所敬重。著名诗人元稹在《赠薛涛》一诗中写道: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元稹将薛涛与卓文君并列,是因为她俩同为蜀中才女。更巧的是,卓文君的遗迹在邛崃有一口文君井,后来酿出了文君酒;而薛涛在成都留下的薛涛井,后来则酿出了薛涛酒。
    当我们拜读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等诗句时,禁不住会问:古人饮酒动辄以升以斗计,难道古人真有那么大的海量么?据现代学者考证,古人饮酒之所以动辄升斗,主要是当时酒的度数低。唐和唐以前还没有高浓度的蒸馏谷物酒,只有压榨酒或漉酒(滤去酒糟的酒)。即使是杜甫所说的蜀酒浓无敌,也是相对于其他低度酒而言的。同时,
当时的度量衡与今天也不一样。按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中医辞典》中的标准,西汉时的1升,仅折合今天的342 2毫升;东汉时更小,折合198 1毫升。唐代的1升,相当于今天的594 4毫升;宋代大一点,也仅折合664 1毫升。如果按李白自己说的一斗合自然。饮酒一斗,则相当于今天的5944毫升,又是低度酒,相当于今天的啤酒、黄酒之类的度数。因此,不能说古人比今人的酒量更大。按今天的情况,一般每瓶啤酒为680毫升,李白时代的一斗,不足今天的10瓶。今天,能喝108瓶啤酒的人算不得惊人的酒量,能喝一斤两斤老白干之类高浓度白酒的人也并非没有。更何况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说的海量,绝不能作为生活中应遵循的标准,因为文学作品是允许夸张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主张饮酒要适量,李白杜甫嗜酒成癖,以至酒精中毒而早逝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