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郫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
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其中,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最有条件和优势率先开发的区域。
另外,川渝地区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本区(以成渝等大中型城市为代表)庞大的人口数量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消费主体或潜在顾客,同时本地区还是西部地区购买力最强的地区。
成渝经济圈发展的特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结构调整具有整体性和市场协调性。
一般而论,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时,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来考虑的。全国是大局,省市区提要求,具体落实则是在市一级甚至县一级。以农业方面为例,从理论上和导向上,我们可以说市场需要什么、农民想种什么,就可以种什么。然而在现阶段,由于农民获取信息受到局限,农业生产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够强,以及国家对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倾向、总体部署等,在结构调整时,行政区领导理所当然地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目前为止,总体而言,在结构调整中,行政手段用得还是比较多的。因此,仅仅由于行政领导能力的参差不齐,就存在着要么干预较多、要么放任不管的情形。
与此不同,成渝经济圈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先进、比较成功的例子。尤其是成都市,从行政区划上看,成都市包括了十几个大小不等区县城市,涉及省城中心都市、相邻副中心城市和周边卫星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迄今为止,这个城市的协调发展,是在一个相对充分的市场机制下运行的。比如,房地产开发、现代工业园区建设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启动等等。这些开发开放拉开帷幕后,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催生出了一大批新兴的工业城
市和开发区,早先的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有意味的是,这一切,基本上都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导形式和协调方式的,而不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形成的。
第二,在辐射与接受辐射的互动中加强城市之间的关联性。
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如果仅仅囿于行政区划来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结果可能是“削足适履”。这方面,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同样有其精彩之笔。以成都来说,以成都为辐射原点,从城市主导角度讲,以崇大温邛和双新郫贯为两个扇面展开;从交通角度看,以成渝、成昆和出川铁路以及成渝、成乐、成绵、成南、成雅等高速公路为动脉而展开,以 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路为骨架的环状加放射状的快速路网已经形成,加上汽车正不断走进家庭,如今的“成渝经济圈”范围已扩展到附近各地市、州甚至邻省,成都到重庆“一抬脚就到了”;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也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较协调的产业布局。在这样的总体环境下,共同的发展目标使原本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经济体在协调中获得多赢。这些年里,从周边区县到省会城市一小时或两小时经济圈的形成,辐射关联都产生了良性循环。
在现实中,有不少被称着“几市交界处”的地方,边界经济的无序状态时有出现。在这一点上,
成都平原大量存在省际、地市际、县市际的发展协调问题,却极少出现无序或关系对立的现象,这个特点是值得关注的。
第三,着眼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决策强调科学性和协调性。
对于成都来说,成都及其周边区县之所以能共同繁荣,除了它的一些独特优势之外,关键还是在区域合作上各个独立决策者或决策集体的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各种决策之间的协调性。
成都平原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济基础比较扎实,人才资源相对雄厚,铁道、公路交通便捷,等等。不足之处在于能源等要素紧缺。有鉴于此,成都市不断地扬长避短,不断地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优势。比如,决不因为人才资源丰富就不重视人才高地的建设,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丰富是相对的、动态的,吸引人才的政策不断得到创新,不断增加新的对人才的吸引力。又如,充分用好发展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天然条件,科学规划省市际和地市际的交通链接,在加强合作中共同发展。现在,在成渝经济圈的很多城市,决策者往往并不是从一城一地的角度来考虑本地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而是着眼于成渝经济圈,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主动寻求与相邻和有关城市的协调发展。这是成渝经济圈更应该引人关注的
一个新特点。
第四,着眼于增强后劲,发展注重国际性和整体最优。
近年来,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很时尚的说法。其实,很多人在讲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是从整体发展的意义上来思考接轨的意义和方式,而往往从某一事或某一时的举措的角度来认识。应当说,成渝经济圈已经走过了这一阶段,与国际接轨不再是时尚的招贴。这几年里,成渝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有了与国际贸易争端有关的事情出现,其处理方式也很具有国际标准。这是长期以来注意与国际接轨的必然结果。而且,成渝经济圈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注意发挥其整体效益。如,有些外资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成都市,而将生产基地设在成都郊区或成都平原的其他城市,各得其所,无论中外双方都取得了效益最优的结果。虽然这种现象还只是处于开始阶段,但成渝经济圈的一些城市已经明显意识到这种“组合拳”的好处,得到了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的普遍认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