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熔硅单晶
区熔硅单晶(float zonesilicon crystal)
用区熔法单晶生长技术制备的半导体硅材料,是重要的硅单晶产品。由于硅熔体与坩埚容器起化学作用,而且利用硅表面张力大的特点,故采用悬浮区熔法,简称FZ法或FZ单晶。
CZ法(直拉法)的单晶拉制在国内比较普遍,且容易实现,主要是将多晶硅料放在坩埚中,加热后将融融态硅提拉出来,且单晶炉价格较FZ法拉制的设备便宜很多,FZ法(区熔法)时利用铜线圈将多晶硅园棒的料局部融化拉制,纯度较高。两者拉出的单晶所用的范围不太相同。 区熔法为将一多晶硅棒(Polysilicon Rod)通过环带状加热器,以产生局部融化现象,再控制凝固过程而生长单晶棒。CZ法利用旋转着的籽晶从坩埚中的熔体中提拉制备出单晶的方法,又称提拉法、直拉法。1918年波兰人J. Czochralski 曾用此法测定结晶速率而得名。
就技术方面而言,CZ法较容易及较低成本增加晶圆的尺寸,以吻合微电子元件制造业要求大尺寸、高纯度、高生产率的趋向。但区熔法所生成的晶圆有较低的含氧量,较少SiO2析出物及低机械强度,进而相对有较低电子元件产出率。
特点和应用 由于不用坩埚,避免了来自坩埚的污染,而且还可以利用悬浮区熔进行多次提纯,所以单晶的纯度高。用于制作电力电子器件、光敏二极管、射线探测器、红外探测器等。Fz单晶的氧含量比直拉硅单晶(见半导体硅材料)的氧含量低2~3个数量级,这一方面不会产生由氧形成的施主与沉积物,但其机械强度却不如直拉单晶硅,在器件制备过程中容易产生翘曲和缺陷。在Fz单晶中掺入氮可提高其强度。
ntd工艺特点 大直径生长,比直拉硅单晶困难得多,要克服的主要问题是熔区的稳定性。这可用“针眼技术”解决,在FZ法中这是一项重大成就。另一项重大成就是中子嬗变掺杂。它使电力电子器件得到飞跃发展。Fz技术无法控制熔体对流和晶/熔边界层厚度,因而电阻率的波动比cZ单晶大。高的电阻率不均匀性限制了大功率整流器和晶闸管的反向击穿电压。利用中子嬗变掺杂可获得掺杂浓度很均匀的区熔硅(简称NTD硅),从而促进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与应用。区熔硅的常规掺杂方法有硅芯掺杂、表面涂敷掺杂、气相掺杂等,以气相掺杂最为常用。晶体缺陷 区熔硅中的晶体缺陷有位错和漩涡缺陷。中子嬗变晶体还有辐照缺陷,在纯氢或氩一氢混合气氛中区熔时,常引起氢致缺陷。其中漩涡缺陷有A、B、C和D四种,其特性及易出现的主要条件列于表1。
漩涡缺陷有害,它使载流子寿命下降,进而导致器件特性劣化。在器件工艺中它可转化为位错、层错及形成局部沉淀,从而造成微等离子击穿或使PN结反向电流增大。这种缺陷不仅使高压大功率器件性能恶化,而且使CCD产生暗电流尖峰。在单晶制备过程中减少漩涡缺陷的措施有尽量降低碳含量、提高拉晶速度等。90年代的水平90年代以来达到的是:区熔硅单晶的最大直径为150mm,并已商品化,直径200mm的产品正在试验中。晶向一般为<111)和<100>。
(1)气相掺杂区熔硅单晶。N型掺磷、P型掺硼。无位错、无漩涡缺陷。碳浓度[C。]<2×10“at/cm3,典型的可<5×1015at/cm3。氧浓度<1×1016at/cm3。电阻率范围和偏差列于表2,少子寿命值列于表3。
(2)中子嬗变掺杂(NTD)硅单晶。N型掺杂元素磷,无位错、无漩涡缺陷。碳浓度[C。]<2×1016at/cm3,典型的可<5×1015at/cm3,氧浓度<1×1016at/cm3,电阻率范围和偏差及少子寿命值列于表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