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经」灵枢·第三十篇决气篇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决气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翻译】黄帝说:我听说人体有精、气、津、液、血、脉的说法,我认为这些不过是一种气罢了,现在却把它分为六种,我不懂这是怎么回事。
【原文】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翻译】岐伯说:男女交合之后,可以产生新的生命体,在形体出现以前,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就叫做精。
【原文】何谓气?
【翻译】黄帝问:那么,什么叫做气呢?
【原文】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榖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翻译】岐伯说:上焦把饮食精微物质宣发布散到全身,可以温煦皮肤、充实形体、滋润毛发,就像雾露灌溉各种生物一样,这就叫做气。
【原文】何谓津?
【翻译】黄帝问:什么叫做津呢?
【原文】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翻译】岐伯说:肌腠疏泄太过,汗出过多。这样的汗就叫做津。
【原文】何谓液?
【翻译】黄帝问:什么叫做液呢?
【原文】歧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翻译】岐伯说:饮食入胃,水谷精微充满于周身,外溢部分输注于骨髓中,使关节曲伸灵活;渗出的部分可以补益脑髓,散布到皮肤,保持皮肤润泽的物质,就叫做液。
【原文】何谓血?
【翻译】黄帝问:什么叫做血呢?发泄
【原文】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翻译】岐伯说: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气化变成红的液体,这就叫做血。
【原文】何谓脉?
【翻译】黄帝问:什么叫做脉呢?
【原文】歧伯曰:壅遏营气,今无所避,是谓脉。
【翻译】岐伯说:约束营血,使之不能向外流溢,就叫做脉。
【原文】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翻译】黄帝问:上述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有余和不足各有什么表现?如何才能
了解气的多少、脑髓的虚实、血脉的清浊呢?
【原文】歧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血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翻译】岐伯说:精的大量耗损,会使人耳聋;气虚的,可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津虚的,腠理开泄,使人大量汗出;液虚的,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面枯槁没有光泽,脑髓不充满,小腿酸软,经常耳鸣;血虚的,面苍白而不润泽;脉虚的,脉管空虚下陷,从这些就可以了解六气异常的表现。
【原文】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翻译】黄帝问:六气对人体作用的重要性有何不同?
【原文】歧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翻译】岐伯说:六气分别统领于各自的脏器,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及功能的正常与否,
都取决于其所归属的脏器的情况。但是,六气都是五谷精微所化生的,而这些精微物质又化生于胃,因此胃是六气化生的源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