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罗特斯克字体历史探析
新格罗特斯克字体历史探析
  [摘要]新格罗特斯克字体作为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无衬线字体族,在无衬线字体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些字体所具备的易读性和可读性以及能够高效、清晰地传达信息,使人们更加专注于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本身。此字体在20世纪50年代和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一起在全世界范围流行开来,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关键词]新格罗特斯克字体;字体设计;字体历史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84-02
 
  在西文罗马字体发展史中,衬线体和无衬线体是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类别。衬线体是将一些书写的特征保留了下来,如笔画的起始端具有额外的装饰,笔画的粗细会根据走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无衬线体是在衬线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简化处理,去掉了装饰用的衬线,统一了笔画的粗细。20世纪以来,无衬线体以其简约、清晰、非装饰性的特点开始被广泛使用,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无衬线字体的阵营中,按照字体的造型特征大致分为四个族:格罗
特斯克字体、新格罗特斯克字体、人文主义字体、几何字体。
  新格罗特斯克字体在西方国家是最常用的无衬线字体族,这个族中的字体与早期的格罗特斯克字体的造型都体现出很强的设计感,不同之处是新格罗特斯克字体减少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和一些笔绘的特点,字母的宽高比例相对均衡,字母的开口处往往更加开阔,而这两类字体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新格罗特斯克体的字母没有较低的字碗,但有开放的笔画。
  均衡的笔画和字体与周围空间的正负形比例,使新格罗特斯克体具有非常强的易读性和可读性,能够高效、清晰地传达信息,使人们专注于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很多功能主义设计师的喜爱。这些无衬线字体的发展及广泛采用,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新格罗特斯克字体族中,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通用体、海维提卡是三种因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中而被人们熟知的字体,这些字体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只存在细微的区别。
  一、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字体与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
  1898年,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由德国博特核德铸字公司在柏林发布,它是第一款被广泛
新罗马字体应用的无衬线字体,并且直接影响了20世纪字体设计中最典型的两种字体通用体和海维提卡。该字体在形态上避免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字体骨骼硬直,呈现出几何学味道,对设计师来说,是一款易于塑造,并且适合于不同场合的字体,也正是这种平凡的造型特点使得这款字体极具实用性。
  这种风格简约、统一的字体在二战期间受到了瑞士及欧洲平面设计师的青睐,其中就包括马克思•比尔这位具有包豪斯和瑞士风格背景的设计师。在瑞士躲避战争之时,比尔与一些设计家、艺术家一起发展出高度次序化、理性化、功能化的平面编排风格,他们在设计中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插图,谨慎地运用摄影技术以及彩,并且经常、广泛地采用了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字体。这种致力于用简约的形式来有效传达意义的平面风格,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位将这种字体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设计师是来自瑞士的约瑟夫•穆勒-布洛克曼,作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精神领导人之一,他的设计思想是追求绝对的设计,主张平面设计应当排除设计师的主观表达和品位,以一种纯功能式的信息交流取而代之。在他的海报和图书设计作品中,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与网格系统的精妙配合表现出了高度的视觉传达功能和强烈的时代感。
  二、通用体的时代特
  瑞士设计师阿德里安•弗鲁提格于1957年为法国蒂博•梅佩诺字体公司设计了通用体,这款字体在粗细属性以及宽度上的多元化使其在设计中的使用更为得心应手。与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字体相比,通用体在笔画宽度上有微妙的差别和变化。这种改变使其在应用时显得更加多样化,与单调的无衬线字体相比,更适宜于阅读以及展示。
  通用体是功能主义者理想的体现,该字体采用了现代主义基本理念的一套综合性字体家族,它具备21种相同高度、不同宽度和笔画粗细的变体。这21种变体首次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数字命名方法,将传统字体类型中的普通体、粗体、斜体等名称改变为通过两个数字来代表具体的某个字体,例如“通用体55”,其中前一位数指代字重,后一位数指代宽度及相应的斜体。用科学严谨的数字分类系统来区别这个庞大字体家族中不同的粗体和斜体字,是通用体的时代特之一。
  通用体的另一特体现在它为了适应当时并存的两种排印系统,有着照相排字和金属排版两种版本。20世纪50年代,市场对字体的需求不断增长,字体设计进入了新阶段,而制造方式也发生了彻底变化。这一时期被纳入实际应用的照相排字与金属排字相比具有更经济、清洁、快速的特点。
  三、世界排名第一字体:海维提卡
  作为对通用体的一种回应,来自瑞士哈斯铸字公司的设计师爱德华•霍夫曼和马克思•米丁格开始改进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字体,设计了一款起初被称为新哈斯格罗特斯克的字体,后来被哈斯的德国母公司1960年改名为海维提卡,拉丁语义为瑞士。与阿克兹登兹•格罗特斯克相比,海维提卡出于对信息传达过程中易读性的考虑,在笔画上更加规范统一、字母造型略窄。
  海维提卡被视作现代主义在字体设计界的典型代表。按照现代主义的观点,字体应该“像一个透明的容器一样”,使读者在阅读时专注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而不会关注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体。由于这种无形的特点,使得它适合于表达各种各样的信息,并且在平面设计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无处不在,却又让人视而不见。它传达了很多瑞士风格的特征――理性、功能性、中立性和普遍性。”海维提卡以其简洁、优美的造型、经典的比例、良好的辨识度在20世纪60~70年代横扫整个设计界,甚至成为了现代的、进步的、全球性观点的象征,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无衬线字体。对于许多设计师来说,海维提卡的语气是肯定的、权威的、值得信赖的。这些特点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使这种字体大量出现在道路标识
系统、电视、新闻标题以及无数的企业标志当中,其中包括纽约地铁系统、美国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英特尔、无印良品、雀巢、松下、三星等数百家知名企业。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伴随着对国际主义风格单调乏味的批判,海维提卡的商业化和标准化也成为众矢之的,经过混乱而短暂的后现代主义之后,人们认识到这种理性、清晰的设计风格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然阶段,在设计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海维提卡更是凭借苹果电脑系统的预装字体身份,在英文世界大行其道,在欧洲最大的专业字体设计公司公布的世界上100个最佳字体中排名第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