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南宋郑协《溪桥晚兴》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南宋郑协《溪桥晚兴》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译文】一川江水,夕阳晚照,人闲立江边;满袖飘落杨花,耳中听杜鹃泣血。
【出典】  南宋  郑协  《溪桥晚兴》
延绵注:
1、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  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2、注释:
芊芊:草木茂盛,有草盛无人赏的悲凄之意。
杜鹃:又称布谷鸟、子规,惯作悲啼,常引人伤感。
3、译文:
一个人寂寞的站立在不知名亭子旁,春天的河流快要漫至岸边了,河边的青草纤细嫩绿。一川江水,夕阳晚照,人闲立江边;满袖飘落杨花,耳中听杜鹃泣血。
4、郑协,南宋遗民。
5、本诗为南宋遗民诗人郑协所做的七绝诗,全诗均为诗人眼见的景物描写,却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忧思故国的乡愁。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春日景,但却流露出寂寞的情怀。“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渡”以“野”饰,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因无人才具“野”意,从而回应了“寂寞”二字。“春流平岸草芊芊”,春风送暖,本来是春潮涌动“江
平两岸阔”的景象,而诗人却用“春流平岸”,来写春潮,从而使之显得板滞,了无生机。“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在“寂寞”与“野”的氛围里,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春日景是如此萧衰,人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川晚照人闲立”,原来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诗人“宋末遗民”的朝代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闲适之趣,我们看到的是“闲立之人”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斑斑的“离人泪”。
这首诗以含蓄见长。通篇写景因选材得当,描写有术,所以能既婉曲又真切地表露作者心迹。
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
6、这首七绝,是南宋遗民郑协的《溪桥晚兴》。诗中除用以修饰亭基、野渡的“寂寞”二字,竟无一字透露作者的心事,作者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一道来,但读来却让人感受到诗中的千种惆怅与万般无奈。
古代用于走出走进的只有两条路,陆路上有长亭与短亭,水路上有渡口,如今却寂静无声,亭只剩“亭基”,渡成了“野渡”,来往的行人都去了哪里?不说,你只看眼前平岸的春潮起伏,只看岸边茂盛的春草好了,如果你也有过国破人还在的经历,不会不明白个中“人是物非”的沉重。还记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吗?还记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吗?还记得“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吗?这就是。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凌云壮志早已随春风飘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失落也伴春流东逝去。当征尘散尽,刀已入库,战马嘶南山,当年的战将多已化为枯骨,平民百姓还能有什么想法?人一下子清静下来了,静静地站在这溪畔桥头,看斜阳,把一川清澈的溪水照得鲜红,是壮士洒下的鲜血,还是草民冷却的热血?小溪不是长江,却也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溪水毫无作为地流淌,观溪水的人波澜不惊地看着,相对无语,都在夕阳中。 好像是韩昌黎
的诗吧,“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是杨花无情还是人无情?前朝大才子苏轼说“枝上柳绵吹又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他已经是前朝之人了,为了革新抑或保守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现在如何?一切都消停了。当年闹来闹去,把个北宋闹成了南宋,把个流民闹成了遗民闲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可恨的是那杜鹃,一声声叫个什么呢?以前总把自己的蛋产在别人的巢里,让别人代孵代养,现在好了,只有别人的巢聊可托身,想自己孵雏养雏也没了筑巢之地。不是说这鸟是很爱百姓的杜宇灵魂所化吗?不是说它的叫声是在催促百姓“快快布谷”吗?为什么后来人听着像是在说“不如归去”?归去,归到哪里去?青山依旧在,只余夕阳红。 我知道,遗民郑协想说的,比我的猜测要多得多,正因为太多,说也说不清,所以他索性不说,收起一切牢骚和怨言,只说眼前的景真不错,有动有静、有声有。然而他闲立晚照的孤单身影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从这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中擦拭干净——瘦削的身形,青灰的长衫,看不见脸上的表情,也听不清吟哦的声音,就这么静静地站在那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