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的功效与作用
人参的功效与作用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人参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人参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名称】:
人参
【英文名】:
Ginseng Root ,Ginseng
【拼音】:
Ren Shen
【别名】:
山参、血参、园参、黄参、土精、地精、神草、百尺杵、孩儿参、金井玉阑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甘、微苦,微温。
①《本经》:味甘,微寒。
②《别录》:微温,无毒。
③《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
入脾、肺经。
①《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②《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入药部分】:
人参花、人参叶、果实(人参子)、根茎(人参芦)、须根(人参须)
【产地和分布】:
长年以来,由于过度采挖导致了人参资源枯竭,人参已被国家列为珍稀的濒危保护植物,严禁采挖,人参资源才得以逐渐恢复和增加。近些年来东北三省以及部分省份均有进行广泛的人工栽培,陕西、河北、山西、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均有大量栽培。
【形态特征】:
人参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直径1~2厘米,长3~15厘米。表面为灰黄,上部或全体有明显的纵皱及疏浅断续的粗横纹,下部有2~3条支根,并着生许多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直径0.3~1.5厘米,长1~4厘米,多拘挛而弯曲,具有不定根以及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皮部有黄棕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掌状复叶轮生茎端,一年生为l片三出复叶。二年生有1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4~6年生有3~5片五出复叶;叶柄长。伞形花序顶生,花小,淡黄绿。果扁球形,熟时鲜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s~3钱,大剂0.3~1两;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山参
【注意事项】:
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应忌同用。源于《本草经集注》、《药对》等。
①《本草经集注》:茯苓为使。恶溲疏。反藜芦。
②《药对》: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动紫石英。
③《药性论》:马蔺为使.恶卤咸。
④《医学入门》:阴虚火嗽吐血者慎用。
⑤《月池人参传》:忌铁器。
⑥《药品化义》:若脾胃热实,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闷,噎膈便秘,有虫有积,皆不可用。
【人参的功效与作用】: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
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附方】:
①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②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③治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食疗本草》)
④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二两。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⑤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⑥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半两,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半两。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
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选方》)
⑦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去皮)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⑧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瓜蒌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⑨治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孑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纲目》)
⑩止血后此药补之:大人参(去芦)二两,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⑾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
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中藏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