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参栽培
野山参因掠夺式的采挖,已濒临枯竭,因其药用价值久负盛名。药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奇货可居,难以满足日益增长需求。模仿人参天然生长状况,进行模仿式栽培,目的是使根型类似于野山参,在提高药用价值的同时提高出货价格林下播籽育参的林下参便应运而生。由于要确保“野外”和够“老”的栽培条件。管理粗放和人参生长建设缓慢,林下山参作货时间相对较长。投资也,成本低,周期长,管理风险大,效益高构成了林下山参的显著经济效益特征。
一、野山参生态环境
野生人参多生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我国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小兴安岭的东南部,即北纬40°—48°,东经117°--137°的区域内,此区域内的长白山森林地带,年平均气温⒋2℃,1月平均气温-18℃,7-8月平均气温20-21℃,年降水量800-1000mm(7-8月降水量为400mm),无霜期100-140天。
有经验的采参人介绍,柳树林、杨树、桦树、落叶松以及生有木贼、和尚菜和苔草植物的湿润林下,一般不生人参。 在稍湿、生有粗茎鳞毛蕨,猴腿、蹄盖蕨落的林下,偶尔也有山参
生长。土壤为棕森林土(又叫山地灰化土、灰棕壤、暗棕壤),PH⒍0左右,小地形大都是微坡或斜坡,坡度30°左右林间郁闭度为0.5—0.8的林地常生有野山参。
由此不得而知,凡适宜野山参生长的环境条件,均适宜林下山参的生长。
二、生物学习性
人参是多年生蓿根草本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几部分。
(1)根。人参根是植根系的肉质根。圆柱形或纺锤形,黄白。分支性较强。可分为主根、支根(侧根)、根(吸收根)、不定根(此生根、)和根茎(芦头)。根茎上生有芽苞,即越冬芽或苞芽。
主根长3——15厘米,粗细随年龄及营养条件变化而0.5——3厘米不等。上端有横向凹陷致密的细纹,下部生多条支根(侧根)。支根也叫参腿,根据支根大小、部位,又可分为一级支根,二级支根(或叫大支根、小支根、大侧根、小侧根)。支根上着生须根,须根上生有许多小瘤子,称作人参疙瘩。在幼主根、幼支根和须根上,生有许多白吸收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早春长出,晚秋大部分脱落。留在其上的根痕叫珍珠点。脱落次数多的
而所以根痕明显。故有“珍珠点点缀须下”之说。
主根与茎的交接处,有一个盘节状的发下茎——根茎,习惯称为芦头。人参每年从芦头处抽出茎。秋天,茎枯死后芦头上便留下一个凹窝状的痕迹——茎痕,俗称芦碗。芦碗数随参龄增加而增加,可依据芦碗数目判断参龄(多茎参例外)。
芦头上端的侧面生出芽苞(越冬芽,胎苞)和潜伏芽。芽苞呈鹦鹉嘴状,白,崔嫩,由三枚半透明椭圆形的鳞叶包裹,里面是翌年茎、叶、花的原始体。
在芦头上生有一条或几条不定根(俗称艼),垂直向下伸展,对牢固植株有很大作用。
人参根有收缩的特性,在主根上形成许多皱纹,即参根主体上的横纹而言。皱纹有无和粗细是鉴别参龄大小、区别山参和园参的特征之一。
播种后的人参种子五月萌动,5——7月间胚根不断伸长,发育成主根,此期根生长速度最快,增粗速度较慢;8——9月下旬,根粗增长较快,长度生长不如5——7月快,9——10月,干物质重量增加较明显。一般一年生参根根长10——20厘米,根重0.4——0.8克,须根数量不多,也不太长,二年生参根,5——7月长度生长较快,8——9月粗度生长快,干物质积累也
多,根长多在15——20厘米间,根重3——5克,须根数量增多。三年生参根的生长趋势与一至二年生基本一致,根部伸长生长不明显,主根失去顶端生长优势,所以须根多,须根长度相近,根茎上开始长不定根(即艼)。四年生参根的主根生长长度不明显,主根粗度逐渐增加,须根多,艼垂直地面生长,生长速度较快。五年生、六年生参根生长趋势与四年生相似,艼长得较大。
参根的生长速度是随年生的增加而逐渐减缓,通常一至六年生生长速度较快,10年以上的人参根,生长速度较慢。
人参根茎正常生长发育时,为单一生长且不分枝。当出现多芽胞形成和前发,根茎伸长,伴随茎的生长而不断增粗,茎死亡脱落后的茎痕称为芦碗,根据芦碗数目可以判断参根年龄。山参年龄较长的出现,二节芦,即马芽芦、堆花芦,山参年生久远的根茎有三节芦,即同时有马芽芦、堆花芦、圆芦。人参根茎上能长不定根习惯上把不定根叫“艼”。二年生和三年以上的人参开始长不定根,年生大的人参不定根的数目多而且大,一般每个根有2--7条不等。移栽人参不定根多而大,直播人参不定根细小而少。
(2)茎。人参的茎下部与芦头相连,上部附着叶柄。茎单一,自主,不分枝,表面变滑,
横端面为圆形。茎紫或绿。茎高依年生不同而异,一般10——17厘米。一年生人参没有真正的茎而只有叶柄,从二年生以后才有茎。通常为单茎,少数为双茎或多茎。年生高生长好的人参,每株最多为六枚掌状复叶。这有限的茎叶每年都是在越冬芽形成时建立直雏形,伴随萌发一次性出土。出土后的茎叶一旦受损害(不论是病虫鼠害或是人畜踩踏或是机械损伤),当年内不能萌发出新的茎叶。所以,必须注重保护好茎叶。否则,人参地上无茎叶,地下器官无营养来源,容易感病烂掉。
(3)叶。人参叶片子椭圆形或近卵形,尖端较锐,基本楔形,叶缘为重锯齿状,较浅。叶片有白绒毛,叶面绿,无光泽;叶背面有光泽。人参全叶为掌状复叶,由3——5枚小组成,掌状复叶一般3——6个,轮生。生长年限不 同的人参掌状复叶的数目不同而习惯叫法也不同。前文已述,不再繁叙。
(4)、花。一般人参三年开始开花(极少数植株二年开花),三年以后年年开花结实。人参的花芽是在上一年夏季越冬芽分化形成的,伴随越冬芽生长发育,花芽发育成花序雏形。花着生于花梗的顶端,伞形花序。人参花是完全花,由花萼、花冠、花蕊、雌蕊组成。花有香味,越冬芽萌发出苗,花序显露并渐渐长大。人参出苗后15——25天开始开花。人参是伞
形花序。小花从伞形花序的外缘开始开放,渐渐次向中央开放。人参小花在一天之中都可以开放,每天以6——14时开花最多,占全天开花的90%——95%,天气晴朗杂花期短,阴两天朵花期长。六月份开放,花期15——20天,以自花授粉为主,也可以通过虫媒和风传播进行异花授粉。
(5)果实与种子。人参小花开放后3——4天凋萎,凋萎时花瓣,花萼脱落,子房已明显膨大。结果初期果实生长较快,10——15天就可长到接近成熟时2/3大小。随着果实的膨大,胚浮也渐渐充满种壳,胚浮充满种壳后,胚开始生长发育,内果皮逐渐木质化。人参是浆果状核果,成熟前为绿,近于成熟时为紫,成熟时为绛红,果期50——60天。结果期平均气温多在20——25℃间,空气相对对温度80%——90%,此期若温度低、湿度大、光照不足,人参易感病。如果温度高(35℃以上),光照强,温度小,则果实灌浆不佳,子实不饱满,成熟期滞后。强光也可使果实,果柄日灼,形成“吊干籽”。
人参进入结果后期,参根不断伸长增粗。与此同时,越冬芽原基进一步分化,分化出茎、叶、花、序原基,并开始长大。
人参果实是由伞形花序外围渐渐向内成熟。果实内有1——2粒种子,种子扁平,果皮级薄,
表面有三条小沟,颜为乳白,红熟的果实会自然落地,应适时采收。
三、选地
选地是培养林下山参的重要环节之一。林下山参用地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人参的生长发育,不仅形体小,产量低,而且病害多,质量差,效益低。出现癞痢头(生秃疮),甚至全军覆没,血本无归。
一般的讲,选地包括选择地形地貌,选择植被、选择坡向和坡度,选择郁闭度,选择土壤五个部分。
1、选择地形地貌。选择地形起伏不平或小范围的山坡地的“鸡爪地”。应选择柞、椴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林下间榛生、杏条等小灌木,不间生龙芽楤木(刺嫩芽、剌五加科)、空心柳、三棱草、塔头草的为最好。林间的岗平地,坡地均可。
2、选择植被。林下山参品质提高,乔、灌、藤、草、药完备的植被,尤其是完善的植物分泌物的生物学作用和药用的植物落中的对等效应,相关意义不可忽视。生有杨树,桦树,柳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不宜选用,特别是此类林下又间生空心柳,龙芽楤木、三棱草,塔头
草等的地块,不适合栽培林下山参。否则,人参病害多,保苗率低,经济效益极差。原始森林,次生林或二茬林,以长有乔、灌、藤、草、药较完善的次生林为主。
3、选择坡向和坡度。
因吉林省东部和东南部大都处于长白山山脉,属气温低的寒冷地区,一般都选朝阳坡,也可选西朝阳坡(上午朝阳)或东朝阳坡(下午朝阳),尽量不选用背阳坡(山的北坡)。坡度通常为15——25度,微坡或斜坡,排水良好,避开局部涝洼地。
4、选择郁闭度。
选择次生林为主的林地,其林相郁闭度自然相应低于森林而好于二茬林,郁闭度在0.6——0.8间,利于林下山参生长速度。
5、选择土壤。
适宜培育林下山参的林地土壤,理论数据是:容量为0.6——0.8,孔隙度为70%——80%,腐殖质含量为3.5%——11.5%,碳氮比为10——13,PH为6.0——6.5,每百克中含水容性氮125——145毫克,五氧化二磷1.5——3毫克,氧化钾15——18毫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