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意义
文/廖静池深交所综合研究所
前言
4月20日早晨6点30分,距离阿拉善国情教育活动结束不到24个小时。从这个时候开始,“苍天圣地阿拉善”里的信息提示音就不断传到我的耳中。参加这次教育活动的小伙伴们不断在里发出“出操”、“收到”、“列队”、“向右看齐”、“各班检查人数”等口令,既让人哭笑不得,又让人觉得欣慰和感动。
这次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在我们心中都留下难忘的记忆。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那么我想,在这趟奇幻的阿拉善之旅中,我们都到了行走的意义。
章一:离开,是为了一段美丽的相遇
从今年1月9号“奥赛康事件”引发市场的巨大关注开始,第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就不断暴露出来,而我则不停地被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埋”在狭小的研究领域里面。到3月底时,人终于觉得有点扛不住了,拿游戏术语来说,就是“生命力”、“攻击力”、“精神力”等各项属性全面枯竭,眼看就要被BOSS给打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所里开展的阿拉善国情教育活动翩然而至,按照动员会上的要求,这次活动需要脱岗一周,期间还不能随身带着电脑加班……My God!我的心里惊叹:这简直是一次天赐良机,一个可以“满血复活”的机会!此前曾经与去过阿拉善的同事进行交流,得到的信息是,阿拉善国情教育活动是一次可以狂吃羊肉狂喝酒的“带薪假期”,而且内务有教官帮你收拾,中间还能欣赏到苍凉的大漠风景。Yeah!简直太完美了!
带着这种美丽的憧憬,我首次产生了“逃离”工作岗位和繁华都市的想法,试图通过阿拉善之旅把自己从工作和电脑前“剥离”出来,全身心地享受一段奇幻的旅程。
4月12晚10点30分,当我把手头最后一份工作发出去时,我在沙发上跳起来吼道:阿拉善,我终于要来了!
章二:困扰,现实和预期总是有差距
4月13日清晨6点40分,深圳小分队20余名小伙伴兴冲冲地踏上旅途。5个小时以后,各分队在银川河东机场会合,坐上了去阿拉善的大巴。在飞驰的大巴外,稀疏成行的白杨树,偶尔可见的鸟窝,零星散布的羊都成为大家兴奋谈论的话题。此时,大家心里所想的约莫都是醇厚的草原酒、鲜嫩的烤全羊、苍凉的戈壁、碧蓝的天空、沉淀的历史,以及有趣的军营生活。
然而,现实和预期总是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到达阿拉善之后就立刻体现出来:一是位置。传说中应该驻扎的军分区招待所变成了军分区教导队,离县城有几公里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二是住宿。过惯了城里舒坦日子的金融白领们,被安排进了18-20个人的大通铺里,一到夜里,各种呼噜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三是饮食。不仅传说中的烤全羊没有出现,学员们连羊毛都没看见一根,传说中每餐每人就着羊肉喝几斤酒的场面只存在幻想和交谈当中。四是作息。在军营里,教官们要求早晨6点20分起床,晚上9点30分熄灯,一吹哨就要求大家二话不说提起裤子马上集合。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平常自由散漫惯了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其痛苦的,而原本以为会和颜悦的军队领导,此时也会声俱厉地大声呵斥,让那颗吃不到烤全羊的心变得越发沉重。
事实上,跟想象中差异最大的还是沙漠植树。原以为此次植树活动无非就是走个过场,获得一些体验和教育罢了。但是到了青年世纪林才知道,我们此行的植树活动跟作秀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完全是真实弹上阵,不仅难度大,而且还很艰苦。
首先是挖坑。青年世纪林所处位置是沙漠边缘,这里哪有土啊,全是流沙,几铲子下去,一点湿土也看不到,好不容易挖个合格的坑,两秒以内不下苗就会被流沙掩埋。其次是浇水。沙漠里植树,可没有固定的水泵让我们浇水,都是跟着水车接水,然后迅速往埋好的树坑里灌。最关键的问题是水车放水很难精确控制,为避免浪费,要求提水的队员必须来回小跑,及时将空桶送回水车边上,这种沙漠中的持续奔跑对大家的体力是严峻的考验。最后是风沙。所有的学员,不管戴不戴墨镜,眼睛里都会进沙子。风
稍微大点时,沙子就会往嘴里和鼻子里灌,牙一动,嘴里全是“咯嘣脆,鸡肉味”。风沙更大时,感觉人都要被吹走了,那时能站着已经不错,就无法奢谈能动手干活了。
阿拉善条件的艰苦是我们没来之前难以想象的。之前,很多人都认为这次阿拉善国情教育活动是一种考察和经历,在现实和预期的巨大差距下,大家的心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差。
章三:随遇而安,深交所人应有的气质
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深交所所在的一到三班(还有下属公司所在的四班)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尤其是抵达阿拉善的前两天里,无论是集合时的纪律性,出操时的积极性,还是按照部队作息的自觉性,深交所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在我所在的三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既来之,则安之”。古语有云“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在这次国情教育中,深交所人表现出来的良好心态尤其值得称道。
除了好心态,深交所人在活动中更加学会了如何换位思考,这点从三个例子中可见一斑。
例一:4月14号晚上,部队食堂为我们这些吃不饱的老饕加餐,主食是前一天包的包子。与物质条件丰富的内地相比,阿拉善的包子的确让人难以下咽,我们班的部分同志也悄悄说了一句“这包子真难吃”。身为军属、家住部队大院的我自然略懂部队里面的情况,当即淡淡地回答道,“部队里面是没有专业厨师的,每个包子都是战士们亲手包出来的……”从此以后,我们班在饭桌上再没有听到过一丝抱怨。
例二:4月15号晚上,教导队连长以有人提前洗漱为由,把9个班集合起来一顿痛骂。为这件事情,我还在上与兵龄超过15年的妻子发生了自成婚来的唯一一次激烈冲突。然而,当天晚上妻子的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她说:“部队是比较特殊的地方,新兵的训练就是要这样不断挑战底线,强调不讲条件只管服从的军人天性,上战场让你你就。”这些话让我十分感动,我突然间明白:部队自有部队的文化和传统,即使这些东西不能为我们所理解,但是它实实在在一直保留在军营里,一直不断为一批批的军人所传承,对此我们应该加以理解和尊重。
例三:在这次国情教育活动中,我们三班的教官是一位年仅19岁的小兵。在一段时间的相处中,小教官不断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情绪,不知道如何规划人生。4月18日晚11点30分,距离我们离开阿拉善还有不到8个小时,我们班所有人把小教官围在中央,由副班长蔡琦梁同志带头,一道帮他商讨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敦促小教官要努力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人。这个花絮让我印象颇深:深交所人懂得如何将心比心,懂得如何替人着想。
学会随遇而安,懂得换位思考,深交所人自然能把阿拉善的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章四:感动,你为祖国戍边,我为华夏经纬
阿拉善地区的纯净和美丽自不待言,但是生存环境的恶劣也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这里极度缺水,人口稀疏,经济不发达,物质相对匮乏,更重要的是处于三大沙漠的“握手区域”,每年都会面临沙尘暴的威
胁。
有意义的号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阿拉善军分区卫国戍边的官兵们和地方官员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在故事里,我们多次听说黑水城那位单匹马种植5000亩沙漠的老首长,听说了清河口一呆20年、吃苦水吃到白头的英雄军医,听说边防某连为拯救同伴而英勇牺牲的19
岁小战士。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军分区退而不休辛勤劳作的李旦生司令,看到了青年世纪林里那位干瘦却爱苗如子的李局长,看到了育苗基地里那位满面尘灰兢兢业业的袁主任。这些人,把我们心中的阿拉善点缀得越发美丽而坚强。
在军营的几天时间里,可爱可敬的官兵们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位把打仗和怕死说得幽默风趣的李司令,那位回忆过去可以偷偷躲着哭的英雄指导员,那位经常用集合“折磨”我们私下里却非常友善的连长,那些总是对着我们训练水平“无奈”却不断鼓励我们的教官们……这些人,让我们对阿拉善的记忆更加鲜活,对人民子弟兵的印象更加真实。
4月18日,我随队参观慰问了边防某连。这个连队建在漠北的戈壁里,距离阿拉善400公里,有一段完全没有柏油路,车辆只能凭着方向在戈壁滩上颠簸前行。进入连队时,我们用前几天训练的蹩脚步伐列着队、昂首挺胸走进去,连队战士则在一旁列队鼓掌欢迎。尽管知道自己的步伐一定很不标准,但是那一刻,我们一行人心里都涌起了一种非常崇高、近乎神圣的感觉。看着那一张张年轻却饱经风霜的脸庞,
看其中一部分可以叫自己叔叔的娃娃兵稚嫩的眼神,心中只剩下心酸和感动。那一顿中午饭比阿拉善的饭更差,盐重得让人皱眉头,但是所有人都吃得很认真,吃得很干净。
4月18日下午3点,我们一行人终于到达边防某哨所。一座很高但却孤独的塔楼,一条蜿蜒绵长的进山路,山脊上诸如“人民在我身后”的雄壮口号,以及一望无垠的苍凉大地,成为我们眼中的风景。在这座冬天零下30度、夏天地表80度的哨所里,我们再次体会到边疆战士的坚强、奉献和勇敢。下山前,大伙儿列队与战士们话别,同行的姑娘们一改羞涩,依次与战士们拥抱——我想,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章五:行走,共享一段旅程,同有一个精神家园
对于一段旅程而言,最重要的通常是两件事:一是去哪里,二是跟谁去。很幸运,在这次阿拉善之旅中,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陪伴左右。蔡琦梁副班长的大气睿智,邓磊和平静的幽默风趣,化定奇和曹文武的勤劳朴素,“女汉子”李陈静的任劳任怨,杨帆同学的机智主持,“美男”王岭的夺目风采,解蕙精彩的“阿拉善段子”,范广茂同学永远的笑脸……这些元素,都给这段美妙的旅程留下特别的彩。除此以外,“老班长”阙紫康同志在忙碌中也不忘跟大家插科打诨,在遥远的深圳与大家在精神上交汇。此行阿拉善既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又有这些妙人儿同行,焉能不精彩?
在这次旅程中,同行的所有人,都把自己视为班级和团队的一员,相亲相爱,策力。吃饭时,大伙
儿总试图把好一点的菜留给身边的人;洗碗时,总有人争先恐后地喊着“我来”;被教官训斥时,班级成员会互相提醒;劳动时就更加不含糊,本班年纪相对较大的两位“70后”(蔡琦梁副班长和邓磊博士)总会第一时间冲在前面,把最重最累的活揽在身上……
不仅班级内部如此,整个深交所学员之间的默契和友善也值得称道。4月15日上午,深交所一、二、三班被分配在青年世纪林植树。由于面积较大、战线已经拉长,因此当水车到来时,浇水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放水的速度。眼看白花花的自来水就要浪费,我从斜坡上下来时喊了一句:“赶紧站成一列,接力打水!”话音落下10秒内,一条“长龙”就已然成型,三个班级迅速站开,一桶接一桶地把水递到远处,余下人员则自觉游走在“长龙”和灌溉死角之间,查漏补缺。一次大面积的浇水,事先没有任何安排,足以体现出我所员工的团队精神和默契度,让人可敬、可叹。
章六:起航,带着新的梦想和信仰
从阿拉善的归途中,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经历了阿拉善之行那么多的感悟之后,我该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书生(当然,我的体重并不孱弱),以前总觉得,日常工
作太细,个人作用太小,别说对国民经济有所贡献,就算是深交所的兴衰,好像也跟自己沾不上边。然
而,这一次的阿拉善之行,尤其是边境上的那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几个年轻的战士尚能撑起几十上百公里长的边境线,我一介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不能做点什么?即使工作再小,个人再卑微,我们也应该心怀天下,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去工作,去努力。
今年早些时候,因为参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缘故,曾附骥于部分总办领导身后,与他们一起工作、加班、并肩作战,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坚强、沉着、勤勉、和善。而这一次的阿拉善之旅,从那些在沙漠里顽强生长的树苗身上,从那些如胡杨一般钉在边境线上的战士身上,我有了进一步的明悟:古代士大夫们总是“遇有不平则鸣”,总是说“士不可不弘毅”;而我之于深交所,之于这个证券市场,就是现实社会里的“士”。近两轮新股改革中,我与部分优秀同事一起,推动了一些市场化的措施,大多得到市场的认可。然而,这些远远不够,我应该继续努力,实实在在为市场做点事情。
由此展开,不由想到我所最近面临的新任务、新使命,有希望,也有挑战。责任当前,胡杨的意志,骆驼的品格,草原的胸怀,战马的雄风,这些我们在阿拉善官兵身上感受到的崇高情怀,不正是我们用以坚定并捍卫自己内心的最好事物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