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点赞行为的产生
网络点赞行为的产生
1.1网络点赞行为的产生
有意义的号严格意义上说点赞起源于市场营销和广告学的效果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广告研究基金会的“文案研究有效性项目”最终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广告内容是否“讨人喜欢”,即惹人喜欢的广告比其他广告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相对应的广告文案就更有效。换句话说,你“赞”一个广告,就可能会购买它宣传的产品。这份报告成了喜爱度研究的肇端,同时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营销专家都开始将测量喜爱度视为一种广告文案效果测试方法将其精细化。脸书最早借鉴了这种有关市场营销和广告喜爱度调查的相关知识与研究,在网站上添加设置了点赞评论的功能。其工程师亚当·博斯沃斯提到,这个功能最早以“牛”按钮的形式出现,但之后变成了“赞”,因为“赞“用得更加广泛。由此可见,点赞的出生多少带有些消费社会的印记,它实际产生的初衷是为了根据消费者的喜爱度来更好地把握市场,进而改进和完善营销和广告策略。因为用户的点赞行为是一种直观的用户喜好数据,加以利用后价值极高。
然而脸书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社交网络,因此该点赞功能随后逐渐从商业领域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的网络交际当中,朋友间互相在脸书上对彼此发布的有关私人领域的话题互相点赞也日益成为
流行。国内QQ空间从2010年开始上线点赞,20131月新浪微博也添加设置点赞的功能,并将其功能解释为:通过点亮图标的方式来表达用户对于一条微博信息的喜爱度。至此点赞评论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1.2朋友圈点赞
朋友圈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普遍使用的人际交往和自我展示的首选平台。朋友圈中记载着众多人的喜怒哀乐,为我们提供了尽情发图片、输文字、写心情、秀上衣食住行信息的广阔空间。朋友圈是指在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个圈子。社交圈里面主要是“轻熟人社交” 和“熟人社交”,没有陌生人社交。一定意义上来说,基于传统人际关系网络中“朋友”关系的延续、维护,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已经稳固的朋友关系延伸到社会化媒体上,这也为“点赞” 行为提供了情感上的依托。“点一个赞既传递了关怀,又不会因词不达意带来分歧,更不需要担心语言逻辑”。在朋友圈的日常使用中, “点赞” 行为的发生常常包含以下几种情况:对糗事、有趣的段子与视频、搞笑或者美丽的图片等表现出的格外“关注”;发布内容优质值得赞赏;或者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时索性点一个“赞”。在很多人眼中,适度地“点赞”能够带来互动沟通上的乐趣,这恰恰是某种深度描述框架下相互重视互动基础
上达成意义交流传播的根本目的。“点赞”已经日益转化为相互关注的交流痕迹与主体存在印迹的显现。此种行为最直接的用途就是超越实质性意义指向的某种暗示与宣告:虽然我们久未联络,但是我一直都在关注你哟! “点赞” 本身意象与词汇的匹配,除了应有可被理解的意义效果之外,往往被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 以及在人际交往、意义沟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所限定,“点赞”本身正进行着不断被阐释的意义循环。在看似轻松的指尖运动下,其实蕴含着复杂的、深刻的内在动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朋友圈中“点赞”行为本身制造的文本,也就具有意义表达上的多重性,更为其矛盾、含混和谬误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赞”字作为符号系统中的意指符码被我们理解为确定的事物,但是它正依托新媒介使用的特有文化范式而表现出构造新意义的强大能力。“点赞” 本身的意义表达就不再是静态的、固定的,已经成为开放的、流动的文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