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与子成说
(000000000)
(SY,GZ DY 000000)
摘要:崇高和优美是人类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形态,两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同点,又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相区别。
关键词:崇高;优美;审美形态
崇高和优美是人类特有的什么形态,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也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和若干相同点,又拥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将它们区别开来。
一、相同点
崇高和优美都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都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在各种
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并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中国传统的“阳刚之美”给人以健康、有力、豁达的审美体验,而“阴柔之美”则给人以轻柔、婉转、和谐的审美体验。两者从两个方面丰富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并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参照。
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首先意识到的是“优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优美等同于没,也就是较早地产生了优美的概念。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单一的优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笼统的“美”的概念便产生了分化,细化为优美与崇高两个部分。也即是说崇高这一审美概念的出现,为单一的优美作了补充,并且提供了一种参照对比,进而丰富了美的内涵。
二、区别
崇高和优美这两种审美形态既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和相同的特点,但二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两者的内涵不同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①它是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一定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通过这种对立冲突,产生一种以痛感为基础的审美体验,博克说:“如果处于某种距离之外,或者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②而崇高既包含了形式上的粗犷有力度,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是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与人生的理想境界。它是从对立冲突中寻平衡的一种审美形态。
优美则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③它可以唤起人的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柏拉图认为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④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优美较多的和愉悦的审美体验相联系。它重在从对立冲突中寻和谐统一。
(二)自然存在及其引起的审美心理不同
具有崇高特性的自然存在物从形式上说,大多呈现为不稳定性、不平衡、无秩序、不规则的
粗犷状态,时常激发出人的痛感、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感,或者说是敬畏感。它首先使得主客体的关系陷入对立冲突中,而后审美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进而获得新的意义上的升华,构成特定的人生境界。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中,自然和人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与和谐的沟通。自然中雄浑的山川大河,首先给人以压抑、紧张感,而后才是对它的雄浑壮阔加以欣赏,因此自然山水也成了有情的山水。如王维在游览庐山之后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赞赏这种雄浑多变的美景。
优美的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激发人们产生对于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而在优美的审美形态中,自然就不仅被感知为美的现象,更是人的实践行为对象,自然不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是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中国的传统意象花好月圆、方春柔条,以及宋代的婉约词便是优美的集中体现。
(三)崇高的近义词社会存在及其引起的审美心理不同
崇高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与优美相比,崇高与真善美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人的社会实践
中,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会使人产生情感的起伏、心灵的激荡,并使得实践行为遭遇种种挫折。而正是这些磨难和挫折与人的坚强不屈、奋勇拼搏共同铸成了富有魅力的审美人格。即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者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这样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
当然,优美也包含了人生丰富的社会内容,它表现为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也表现为社会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足美好,更表现为个人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精神以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的统一、和谐、一致。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友人之间的相惜相别,就是优美在社会人生方面的和谐体现,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都将自己与有人的深挚情感淋漓的表现了出来。
三、结语
崇高和优美一方面具有相似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形态。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苏轼的“大江东去”与柳永的“晓风残月”给人的感受绝对不同,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势必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因而,当我们在看崇高和优美这两种审美形态的时候,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必须辩证的看待它们的关系。
注释:
1③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197页
2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37页
④ 柏拉图.文艺对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98~299页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
[3] 柏拉图.文艺对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4]卢政,王菁华.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J].五邑大学学报,200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