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内容理解题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乡土本》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传递信息的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在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二者是不分离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地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答案BD
解析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D,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表述是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
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都是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答案D
解析A,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
,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力机构。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错误,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二、材料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土和于读什么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律。
诚然,看病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圈子,树契约化。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3.依据文本,说说如何理解涟漪效应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
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需要把短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看,好比投
石入水的涟漪效应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由此可分析出涟漪效应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便是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4.文中运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隆领导通用公司注重与部下关系的平衡;举例论证,正面证明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这个例子出现在选文的第四段,而这一段的中心观点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而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是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一个典范,作者以此为例子,证明的就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这一观点。
5.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
参考答案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居终日、言不及义,使人沦入庸俗。圈子情结会影响
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导致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受、产生腐败。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圈子化危害性的相关信息,然后逐一归纳得出答案。第三段可筛选出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居终日,言不及义等信息,第四段可筛选出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决策的客观性等信息,最后一段可筛选出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
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
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6.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答案C
解析A,概括不全。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治的社会。B,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说法绝对。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