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秩序
【内容概述】
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如何运行?其背后还是要靠权力,靠人来执行,那么法治就变成了“人依法而治”。这种看法告诉我们所谓法治也不能缺乏人的因素。
那什么又是人治?望文生义的说,人治好像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如果人治是这样,那这种人治是很难发生的。因为如果社会依照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那社会必然混乱,人们会不知道该怎么样行动,因此也就说不上“治”了。我们不妨把乡土社会中的“人治”看作是“礼”治。
乡土社会的秩序绝不是自发的,并不是说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里,秩序仅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建立起来。秩序的建立一定是有一个外力来维持的,在法治社会当中当然是国家权力,而在传统的乡土社会是靠“礼”。
“礼”和“法”形式上很相似,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样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虽然封建王朝也有政治权力,但维持这种规范是——传统。
讲传统之前还有一点要说明:抵制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如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也要陪葬,这就是“礼”;缅甸有的地方,一个人成年时要出去杀几个人,才算完成了“成年礼”。的确“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很残酷,但是残酷与否并合“礼”与否的问题。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合乎规范的。就合乎规范这一点来说,“礼”和“法”都是行为的标准,但它们的区别上面已经说了,一个是靠外在权力,一个是靠社会传统。
所谓传统,就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在一个各代人生活模式固定的社会,每个人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好了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问题等方法,而且他可以完全信任父辈们的经验。比如生了病吃哪些草药,你不用管这些草药为什么有效,告诉你有效它就是有效,你不必去探究背后的学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也会随之产生一套价值观。依照做就有福,不依照就倒霉,于是人们也就有了对于传统的敬畏之感。对于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加探究,只按照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倒霉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礼”。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因此我们说: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而人服“礼”是主动的。一个不守法的人可以想办法逃脱法网,并会因逃脱而感到得意,但
违背“礼”的人即便没有外在惩罚,也会备受内心煎熬,因为“礼”是靠着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人们之所以服“礼”,并不是内心自发的,而是因为“礼”在传统社会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的问题。如果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就无法保障,依着老法子就不能应付新问题,“礼”便不能再维持社会秩序了。要应付新问题,就需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就得有个力量再来控制每个人,这就是法治。
疑问与答案猜想:
当社会环境发生变迁时,传统的方法就不再适用,而传统的有效性又是“礼”的基础,所以“礼”制就会面临着崩溃。但是在社会变迁时,现有的法律也同样面临不适宜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况,比如中国曾经出现的“投机倒把罪”,甚至当年有一句名言:“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可见法律也并不是一直好使万金油。我们的社会进步是正是归功于法律的不断自我进化、完善、以便更好的适应当下的时代。那么“礼”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猜想是因为“礼”和“法”的能量来源不同,“法”比“礼”更具有机动性,法可以由社会精英主导去改变,是由上自下的。而“礼”是来自于人们行动的成效,“礼”的认知基础比“法”要更广,也可以说势能要比法更大,比如说在中国,可以很快的改变计划生育这条法律,但是你很难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虽然有一部分人已经改变了这种观念,但因为“礼”的势能很大,它仍然是大众意识。
因此,为什么同样是应对社会变迁,乡土社会礼崩乐坏了,而现代社会的法律却更加完善,就是因为“法”要比“礼”更具有机动性,“礼”可以比作大象,“法”可以比作老虎。
【思维导图】
【教法指导】
精读
一个土一个于念什么 精读是读书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精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精读时,要注意两个工作:圈点画线,边注眉批。
(一)圈点画线
画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温习时,未必有时间再读全文,但只须瞥一个画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很多人读书时圈点画线,却不知道为什么画线,在什么情形下画线。画线必须配合前文,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文句中答案。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点记号(但不要画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再画线将它标记清楚。画线使你重新阅读一遍文字,从而加强记忆。
画线在精不在多。很多阅读者读第一句话就开始画线,结果满页全是各线。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
自己已经读过了。这种画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谈到画线技巧,还需注意两点。第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圈点画线。借来的书不能随便画线,最好用笔记本来代替。画线用笔要选择。一般画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相区别以引起注意。笔样不宜太粗以免浸盖文字。很多学生喜欢用彩粗笔在文字上涂抹,以代替画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视力,不宜采用。
(二)边注眉批
精读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边注眉批切忌抄书,文字也不宜多。边注眉批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来标题的叙述句改成简略的问句。比如,某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牵引,使自己变得被动。这时候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何谓社会变迁?为何变迁?何谓婚姻问题?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自觉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期待此书作者的答案。这样做等于是阅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答案的心态阅读。阅读之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一是作者的见解
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二是作者的见解远远超越你的见解,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启发;三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这时你就可给他一定的批评。
(三)解答疑难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对这些疑点加 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该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解决。
查阅书末索引
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不到另外的解释。
与他人一起探讨
譬如,阅读的时候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
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利用参考资料寻答案
比如到图书馆,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其他专著。此外,还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去寻答案。
除借助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外,阅读者还可以联系自己头脑中的资料进行联想思考。
一些阅读者在读书时,总是一口气读下去,从不停歇。但当他们合上书时,书里的一切,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思路、脉络,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好的阅读者则不然,他们在阅读时能充分地展开联想,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联啄起来。所以他们在读书时经常会停顿,一会儿把目光从书上挪开,一会儿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书上。看似他们经常“走神”,其实他们正在展开“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联想。由于丰富的联想,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这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读纸面上的内容,更要充分启动思维,展开多方位的联想,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1 .对《乡土中国》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声明礼治社会并不代表“文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野蛮”的,例如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的活人“陪葬”“殉葬”等礼制。 |
B.费孝通先生用“捆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的“团体结构”,即团体界限清晰,团体内部关系相同;也用“石头扔到水中”的例子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多重同心圆”,人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 |
C.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即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
D.费孝通先生引入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里西洋的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用以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而现代社会是式的。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乡土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而现代社会是式的”表述错误。正确表述为“乡土社会是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故选D。
2 .《乡土中国》中关于“人治”和“法治”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我们是礼治社会”错误,原文所阐述的意思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C.“被动形成的”错误。原文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所以说应该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
D.“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误,文中只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
故选B。
3 .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
B.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
C.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并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