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爱辉区概况
黑龙江省爱辉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地处中高纬度,位于北纬49°24-50°58′,东经125°29-127°40′之间。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0.4℃,有效积温1800—2000℃,无霜期80—120天,降雨量450—550mm。总面积1444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88个行政村、15个国营农林牧场和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97240人,有满、回、达斡尔、鄂伦春等25个少数民族,人口18500人,占总人口的9.38%1038
    二、历史沿革
    从周朝起,这里就归我国中央王朝管辖,周属肃慎部,汉属扶余部,唐属北边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1683年,清政府在江东瑷珲城设置了黑龙江将军驻所,1685年迁至江西新瑷珲城,1690年迁往墨尔根,1699年再次迁于齐齐哈尔,1909年设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建立瑷珲县(县政府设在今爱辉镇)1931年日军入侵东北,伪满洲国在黑河设立省公署,1933年将瑷珲县划分为瑷珲、孙吴、逊克三县。
    1945年东北光复后,建立了瑷珲县民主政府,195612月国务院批准,将原瑷珲县改为爱辉县。1980111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黑河市,198361日爱辉县撤销,并入黑河市。1993331日,根据国务院函[1993]12号文件《关于黑龙江省撤销黑河地区设立黑河市(地级)的批复》和黑龙江省政府《关于转发国务院国函[1993]12号文件的通知》原黑河市改为爱辉区(县级),原黑河地区改为黑河市(地级)。自此黑河市爱辉区
更名设立,结束了原黑河市12年零3个月的历史。爱辉区是黑河市唯一具有县级行政管理职能的区,新设立的爱辉区自199341日起开始办公。爱辉区是重要清代人文历史旅游区,是清代黑龙江流域、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设置了黑龙江将军衙门和海关,是《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沙俄侵华罪行史的见证地,是研究考察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重要的遗址。
    二、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有可耕地173万亩,农村人均占有耕地22.4亩,居全省全国的前列,且土地肥沃、平坦开阔,适宜机械化耕作,是国家重要的大豆生产区。
    森林资源。有林地1300万亩,森林覆盖率70.99%,木材蓄积量4300万立方米,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动物植物资源。有刺五加、平贝、黄芪、五味子等药材80余种,蕨菜、黄花菜、茼蒿、老山芹等山野菜100多种,都柿、黑加仑、五味子以及桦树汁等野生浆果100多种,松子、榛子、山核桃等野生坚果50多种,黑木耳、猴头、蘑菇等野生食用菌60多种,狐狸、熊、野鸡、飞龙等野生动物40余种。
    矿产资源。已发现矿藏68种,其中以煤炭、黄金储量最为丰富,已探明黄金储量250吨、煤炭储量10亿吨,还有储量可观的大理石、石灰石、玄武岩、珍珠岩和石英砂等。
    水能资源。有大小河流60余条和湖泊180余个,面积达19万亩,生长着大马哈、鲤鱼、“三花五罗”等鱼类
80多种;年均水流总量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8.7万千瓦。
    草原资源。天然草原551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大草场69处,载畜量达30万个羊单位,非常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
    旅游资源。最具特的有黑河龙珠远东国际滑雪场,中俄少数民族风情园,卧牛湖水上乐园,古城爱辉景区的历史陈列馆、十里长街碑林、卫国英雄纪念园,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生鄂伦春民俗景区,黑龙山庄等。此外,还可通过赴俄旅游观赏俄罗斯风光。
    三、区位优势
    爱辉区与俄阿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布市是俄远东第三大城市,港口年吞吐能力300万吨,机场有50多条航线与国内外大中城市连接。作为与俄布市仅一江之隔的爱辉区,在发展对俄经贸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俄罗斯以乌拉尔山为界分成欧洲、亚洲两个部分,爱辉区和俄布市的所处区位正是东部边界的核心,与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发展经贸,距离近、交通便利。同时,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轻工业和日用工业品生产严重不足,对进口依赖程度,农产品不能自给,水果自给率30%,肉类40%,蔬菜50%,日用品不足40%,饲料严重短缺。而这些产品基本都是我国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长线产品。在拓展俄罗斯特别是东部地区市场中,黑河新开辟了黑河至北极和贝加尔湖的跨国旅游线路,并基本建成以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为依托,连接俄布市商品城,直达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中国商品城“三点一线”商品直销网。特别是中
俄边民互市贸易区的扩大、大黑河岛的全面开发、黑河机场的扩建升级、202国道建成以及黑龙江大桥的即将动工都将为黑河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发展对俄经贸奠定坚实基础,使黑河真正成为连接国内外经贸旅游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经过近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爱辉区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和商品粮基地县。[Page]
    三、经济发展概况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49104万元,增长12.6%,年增长6.5%;人均生产总值5592元,约合690美元,增长12%,年增长6.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868万元,增长174.5%,年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94万元,增长5.8%,年增长4.9%;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933万美元,增长208%,年增长38.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68万元,增长34.2%,年增长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48.5元,增长25.1%,为全市最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37元,增长10.2%,年增长20.2%。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6.4:21.2:42.4,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847万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384万元,增长46.6%,其中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完成5181万元,增长35.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203万元,增长9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783万元,增长5%
    农业。完成总播种面积122万亩,增长1.7%。粮豆薯总产达14.86万吨,增长6.4%。畜牧业实现产值5693万元,增长17.9%。大牲畜存栏33380头,增长10.1%。林业经济完成产值4319万元,增长14.5%。完成造
林面积5.3万亩,育苗面积112.5亩。转移农村劳动力1300人,增加收入650万元。
    工业。完成全口径工业企业利税1180万元,增长2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82万元,增长26%;利税470万元,增长25.5%。西部煤田新增产值1亿元,税收790万元。区属167户国有和集体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外贸旅游。现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17家,完成进出口贸易额2933万美元,增长208%,上缴税金747万元,增长216%。在俄森林采伐完成2.3万立方米,贸易额175万美元,对俄农业开发土地6500亩。旅游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收入370万元,上缴税金111万元,分别增长2.8%14%17%。成功承办了第八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开滑式。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落实项目28项,到位资金1.22亿元,增长66.8%;实际利用外资70.1万美元,增长567.6%10个重点建设项目和16个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增长62.6%
    财政保障。财政总收入完成27595万元,增长3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390万元,增长36.6%。“一免三补”政策资金全部落实到位,住房公积金补贴由上年的3%提高到5%,兑现了机关事业单位调资政策,市区工资差距完全拉平。
    社会事业。完成科技攻关和星火项目17项,实施率达93%。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3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高考升学率达93.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7‰以下,生育符合政策率达96.97%,被国家计生委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安全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预防项目”单位。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共有125人享受到奖励扶助。在全省率先实现图书馆标准化,张地营子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全国先进农村文化大院”。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60%。民族宗教工作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8.5元,增长25.1%;农民人均纯收入3237元,增长10.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8.75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7%,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1.7%,广播电视已覆盖全区各乡镇村屯,有线电视乡镇覆盖率达10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