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灾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双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一块儿并丰富和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 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主题: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进行中国革命。
2、 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外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 “三个代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 4,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区别: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联系: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 坚持实事求是、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思想的科学内涵: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天中国革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章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首次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三章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1948年,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撩资本主义的革命。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 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辨析 好好看):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1,新民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掌中宝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 解放思想:
相互关系: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知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致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产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及对其认识(辨析):
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认识: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才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改革开放的性质
第一,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章
改革开放的性质:(邓说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对外开放特点: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八章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具体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并在十四大得到确认。
正确认识市场的作用(辨析):一,不仅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而且是经济手段;二,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基本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重点: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不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辨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
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特,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须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