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迁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深层结构,从建国初到现在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界定利益结构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基于利益结构基本要素的视角,仅从利益单元、人们的利益观念、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的性质、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以及利益阶层的分化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等角度作探讨,将我国经历的利益结构模式划定为三个阶段,即一元化利益模式阶段、多元化利益模式阶段和分层化利益模式阶段。
标签:利益结构;变迁;基本要素
改革开放的性质利益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从各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一国的政权变更、制度变化、动乱与内战,往往都发生在社会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关系处于重新调整与组合之中,这一方面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因此,了解我国利益结构的演变过程,正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利益格局,对于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调节和控制利益关系、实现和保持政治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利益结构是社会系统的深层结构,是社会和政治运行内在动力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它是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之间以及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中介。那么,什么是社会利益结构呢?一般地说,就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一定模式。它是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各社会成员之间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对这种相互作用的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中形成的〔1〕。
从利益结构的概念中可以引申出利益结构的五个基本要素,那就是利益单元、人们的利益观念、人们追求利益中所体现的行为的性质、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以及利益阶层的分化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利益单元主要涉及利益主体的问题,也就是追求和享有一定利益的人或人;利益观念反映的是人们的利益要求和在利益关系中的地位的各种感受和意识的总和,它构成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内在动力;在不同的利益结构中人们追求利益行为的性质和方式是不同的;至于社会利益阶层的分化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它是形成社会利益结构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利益单元的具体化。利益结构要素的不同表现正是对于不同利益结构阶段划分的标志。
二、一元化利益模式阶段
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表现出高度的整体性,其基本特征是个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在整
体的协调与控制下,实现个人和局部利益发展的均衡化,强调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这种利益结构是在残酷的国内外环境下,在物质利益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靠政治强制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制、单位制、户籍制等一系列刚性制度安排来实现的。
2.1利益单元: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国家利用行政权力消灭了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实现了对利益资源的垄断,使公有制成为当时社会唯一的利益源泉,也就是说当时的利益单元是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2利益观念:国家通过意识形态的力量,如政治性管束,思想斗争和道德约束等手段,使人们逐渐习惯平均分配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进而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竞争被限制在最低限度,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强大的意识形态控制下,人们的利益欲望和利益追求受到极大的压抑,人们在潜意识中隐藏着对物质利益的贪婪。
2.3追求利益的行为的性质:趋向于平均的、物质极度匮乏的有序状态;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极强,信念也就是精神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极大作用。
2.4追求利益的方式: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消灭公有制之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后,实现了国家对利益资源的垄断,
在杜绝了竞争的同时也造成人们对政府强烈的依赖性。人们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间接地去追求各种利益。
2.5利益阶层的分化状况:与整体性利益结构相对应的是,那时中国社会结构表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这种社会利益结构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确实发挥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促进了我国在工业化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这种一元化的利益结构造成了客观存在的利益体的主体意识淡化,利益差别模糊以及社会利益关系单一,只是这种低效率的利益组织形式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成员的冲突被压制于表面的稳定之中〔2〕。长此以往,这种社会整体性的否认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的现实,必将弱化利益主体的能动性,使作为利益主体的体和个人失去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与政治的发展也必然会失去原动力。
三、多元化利益模式阶段
改革开放后,政策的调整、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整个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多元化。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制度”解构了传统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生活单一化,利益主体同质化等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活动被排除于经济活动之外,形成社会生活多元化,经济利益分 殊化,利益主体异质化的局面”〔3〕。
3.1利益单元:利益源泉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使得”社会的利益单元迅速地从国家和集体缩小到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和个人,使得原来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整体联系迅速的崩解为无数个小碎片,这就是利益单元的个体化”〔4〕。对每个人来说,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纵向利益结构上,表现为国家、地方、社区等利益主体;在横向利益结构上,表现为各个地区、阶层、行业、单位、家庭和个人等利益主体。
3.2利益观念:人们由追求精神平等转向对物质的追求。由于政策的变化,原来压抑、控制人们追求利益的力量变得松弛,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但是那些利益意识最先觉醒的人们却被看成是异端,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对这种状况十分反感,但又无能为力。随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事实,极大地冲击和刺激了人们头脑中原有的利益观念,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利益意识的觉醒,短短几年之内便实现了整个民族的利益意识的觉醒。在人们的头脑中,利益已经从原来那种被贬低的地位变成了合理合法的东西,个人利益得到了承认与鼓励,人们可以理直气壮的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了。随着利益意识的觉醒,多年被压抑的利益要求突然迸发出来,每个社会成员都怀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参与经济生活,产生了利益饥渴的现象。
3.3追求利益的行为的性质: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益的排他性,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利益竞争。同时,由于人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吃平均主义大锅饭进入到利益竞争,历史没有给我们提供充分的时间来彻底的清
除原有利益结构所造成的弊病,没有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区创造和安排竞争所必需的各种制度和规范,没有给我们提供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如何进行利益竞争,使得人们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3.4追求利益的方式:这时人们主要是依靠个人的力量直接去追求各种利益。自从改革开放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之后,人们便自然的分化为两大阵营:一是仍然生活在整体性利益结构之内的人们,简称体制内的人们。他们争着向国家索取利益,甚至利用各种权力、特权以及职业上的方便寻求利益;一是处于整体性利益结构之外的人们,简称体制外的人们。他们有的依靠自身诚实合法的劳动,有的利用各种生产资料,有的铤而走险采取非法的手段攫取社会财富。
3.5利益阶层的分化状况: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调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在经历着分化和瓦解,但还没有最终成形。同时伴随着新的产业的兴起,原有的社会阶层还分化出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失业人员和企业家等。”那时候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开始分化的过程当中,正在形成中的阶层不仅很不成形,而且非常不稳定。当时分出来的那些’阶层’或’层’,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很快就发生变化了”,〔5〕而且这些所谓”阶层”之间的流动也是相当频繁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结构方面的这种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贫穷的社会状况。各社会利益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激烈竞争,整个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不仅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主体动力不足的难题,而且有效调节了社会利益资源的配置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分层化利益模式阶段
之所以把十五大作为一个分水岭,是因为贫富分化、城乡分化和区域之间的分化,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到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从扩散到重新积聚的资源配置格局以及弱势体底层化等都是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剧的。这些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进入90年代后,特别在到了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相对稳定的阶层逐步定型化下来〔6〕。”
4.1利益单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不断分化组合,在利益单元碎片化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用强势体和弱势体或者获利者和受损者来形容当代社会成员的构成。同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利益主体,那就是政府部门,很多地方存在着”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现象。
4.2利益观念: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更加迫切,金钱交易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开始泛化。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资源的有限,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追求更加主动,更为自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更加激化。由于人们利益意识增强,已经开始倡导对个人利益和私人财产的尊重与保护。宪法修正案第16条规定的”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和《物权法》的通过就是很好地体现。
4.3追求利益的行为的性质:对于改革的获益者来说,他们开始由对温饱的追求变为对生活品味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使社会潜藏着的许多矛盾、冲突和对抗日益明晰化,”社会无序的可能性还存在且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深”〔7〕。
4.4追求利益的方式:这时人们开始懂得依靠集体的力量去追求自身的利益。但这时的”集体”范畴已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了,它指的是具有利益集团性质的行业协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行业协会在保护自身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业协会的领导人往往在人大和政协中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使得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地维护自身团体的利益,而且能够上升到参政的高度影响地方政府、甚至中央的决策。
4.5利益阶层的分化状况:
各阶层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户口身份、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逐渐被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所取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通过大量详实的调查资料,按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形成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8〕。
同时,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甚至出现了部分阶层的社会流动明显减少甚至凝固化迹象〔9〕,就像《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在转型前和转型过程中,工人阶层成员具有向较高的办事员阶层和管理员阶层流动的较多机会。随着转型的深入和定型,这种流动机会逐渐减少,不仅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减少,而且在社会经济组织内部劳动市场上的流动机会也减少。工人阶层成为相对凝固的社会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