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圣典读后感3000
一、自然的法则
农业,最为基础性、始源性地关联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今天,当人们借助于工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化体系而大规模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之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尤为凸显:在人们忽视 自然法则、深度改变农业生态系统、过度攫取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背景下,我们的农业如何才能健康持续 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一)自然简一之道
霍华德认为土壤管理的自然法则或自然农业的基本规律是:混合农作、自然循环、合理利用、种养均衡。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农业传统,选择合适种类与数量的作物与动物,让动 植物共同生活,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与合理利用,为土地提供充足的腐殖质、养分和水分,从而 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肥沃的土壤和健康的环境又有助于抵御病虫害的影响,并提供健康的农产 品,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国民素质。
霍华德以森林为例,来说明这一自然法则的威力。在森林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共同生活、互利共 生,其中
阳光、雨水、动植物残体等等,都能够得到较为合理充分的循环利用,不会形成太多浪费,也不会 产生太大危害。阳光、降水等被各类植被加以合理充分利用,动植物残体经由细菌、真菌以及其他生物 分解转化为营养丰富、透气性好且具有良好含水性能的腐殖质,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自然的土 壤最为经济高效,它能有效储存各类养分和水热资源并持久合理地循环利用,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化肥 与农药,其自身就可以维护自然的高效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均衡有序。
森林自己生产营养丰富的腐殖质,将各类养分有效储存在土壤库中,不会造成太大浪费,并不断从 底层土壤中补充矿物质,进而充足的水肥条件、自然的生长环境与物种之间的制衡作用,有利于提升动 植物的抵抗力与免疫力,抑制了各类传染疾病或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与过度蔓延,自然界中的各类事物 兼容共存。总之,大自然能够很好地肥沃自己和保护自身。 可以说,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法则简洁而高效,这一法则注重混合农作、自然循 环、合理利用、互利共生,从而形成生态均衡。
(二)古今东西对比视域下的农业实践反思:回归自然法则
霍华德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了罗马帝国农业衰败的原因,以及传统东方农业实践经验和现代 西方农业实践的经验教训,对这些不同地区、时代农业实践特点与经验教训的对比性分析,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理解农业领域的根本自然法则。
牧草种植罗马帝国的军队与战争不断消耗国力,地主经营加剧了自由农业的衰败与国家的衰退,种养失衡更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肥力衰竭。其结果是罗马帝国的土地肥力日衰,农民合法权益受损,农业缺乏健康与活 力,所以农业最终走向衰败。而传统亚洲农业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非常重视粮食与饲料作物的种 植,以满足衣食之需;同时注重混合种植与种养平衡,如注重谷类与豆科作物的混合种植,注重复种与轮作,充分利用动物粪污与作物秸秆、杂草、绿肥等生产腐殖质,增加土壤肥力。尽管传统亚洲国家人口众多、灾害频仍、土地资源有限,但在注重混合种养、循环利用、精耕细作、培肥地力等传统农业思想的指导下,却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活了众多人口并保持肥力,维护了自然农业和小农经济的长久发展,进而维系了庞大帝国的权威和文化传统的发展延续。
今日西方农业实践倾向于扩大农场规模、普遍推行单一种植,并广泛使用农药化肥、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因其具有节省劳动力和减轻劳动强度、提升效率和产量、简便好用、技术强大等优势特点, 而被广泛推广使用。这一工业化、市场化和技术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发展路径,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国 家或地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其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现代人在过度追求高产、高效益、高利 润与便利化的动机驱使下,借助于工业和技术,不断扩大单一化种养,大规模施用农药、化肥等,不断掠 夺、侵凌和扰乱大自然,破坏农业系统平衡。而狭隘的功利主义、日益细化的专业分工和逐渐繁琐的技 艺,又使得各类问题越来越复杂纠葛,许多问题沉疴已久,积弊日深,必须得有根本的转变。
根本转变之道,就是回归自然简一之道——师法自然、系统耦合。道法自然、敬天法地、精心耕作、 培肥地力,在深入理解和领会自然法则(“道”)的基础上,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均衡有序,维护土地的 肥力与活力,促进万物生生不息、日新又新。进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亚系统之间,以及农业生态 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系统耦合,推动有机、生态农业发展,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 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获取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 合性效果”。
(三)师法自然之实践
霍华德以牧草种植为例,来说明“师法自然”的生产实践。牧草种植的基本原则是:师法自然、,混合 种养,精耕细作,培肥地力,提升土壤活力和牧场承载力,助力草畜健康。这些观念充分体现了有机、生态农业的自然法则。
牧草种植的基础条件是:施用足够的腐殖质,保持土壤通气性,并使用合适的牧草品种。禾本牧草 和豆科苜蓿属于同一组植物,也是菌根形成者,对腐殖质反应明显。它们都需要持续的农家肥以提供充 足的腐殖质,适度耕作和管理土壤以保持通气性,“并通过活的真菌桥(菌根)在植物营养和草地管理中 发挥关键作用”。
还观察了霍华德考牛羊合理的室外取食与生活对于培肥草地、提升牧场承载力的积极作用:牛羊粪尿遗撒在牧场上,牧草与粪尿、空气、土壤接触,经由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生产腐殖质,蚯蚓等劳动者进 一步分配腐殖质,增强通气性;借助于菌根作用,牧草和苜蓿根系充分利用腐殖质,提升牧草产量和牧场 承载力,而且也会减轻病害和虫害,提升牲畜的健康水平,这是土壤管理自然法则的鲜明例证之一:混合种养、自然放养畜具有积极作用。
人们可以借助于东方农业的长期经验,尤其是精耕细作传统,来培肥地力、提升通气性,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解决世界上的草地问题,大道至简,“土壤一定要回到活的生命状态里,微生物和蚯蚓一定要有 新鲜的腐殖质和空气,土壤条件改善后就要提供牧草和豆科作物”,如此一来可以生产出大片绿的地毯,草地也将如森林中的大自然那样美丽多彩。
二、活的土壤
(一)有机整体与系统综合视野中的“活的土壤”
培肥地力或维护土壤肥力之所以如此重要,最为基础的原因就在于肥沃的土壤中富含腐殖质。这 些土壤是养分丰富、充满活力的“活的土壤”。约而言之,“土壤肥力就是大自然活动创造的一个环境条件,这些活动既
包括生命年轮的逐渐演化,也有农业第一法则(即生长过程与腐解过程间的平衡)的认识 和实践。其结果应该是一个活的土壤,丰产、优质的作物和健康的动物,腐殖质就是土壤肥沃和农业繁荣的关键”。
为此,我们需要从生命循环和系统分析的角度来开展研究,换言之,土地(壤)问题需要联系自然生 态系统开展整体研究。今天,越来越细分化的科学研究和专业化的实验分析,不足以完整有效地阐发农 业问题,要想真正理解农业真谛,应采用有机整体的观点和综合研究的方法。
以棉花研究为例,霍华德认为其“最根本的缺点是把不同影响因素分割开、缺乏方向、不能准确把握 问题,科学方法过于狭窄以及没有充足的种植经验等”,而这种过于细化的专业分工及其研究往往导 致:割裂总体、视野狭窄、经验匮乏。所以霍华德在考察棉花生产时,强调我们要进行整体研究,既要生 产和施用腐殖质,以恢复土壤肥力,同时在特定区域中,也要保持牲畜数量和棉花种植面积之间的合适 比例,从而保持种养平衡。未来的棉花研究将始于一个新的基础——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不仅有助于 植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纤维产量,改善纤维质量,从而提升价格,而且可以有效保持水土,节约用水,增强抗病性,改良种质。
作为农业之母体的土地、自然,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生命循环(之轮)各阶段紧密关联,生命链条密切关联、循环往复,我们应联系自然系统、采用综合系统方法去研究土壤肥力。从有机农业的 观点来
看,“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堆简单的死的物质……而是一组巨大的有机复杂体,其中生活着一些看 不见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主要有腐殖质、真菌、菌根等,并且腐殖质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动态变 化,不断被微生物所分解。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是“活的有机生命体”,它充满活性,不断动态变化。
(二)腐殖质有效保证土壤活力:化肥与腐殖质作用对比
在霍华德看来,化学品永远无法取代腐殖质,“因为大自然注定土壤必须是活的,菌根互作必须是植 物营养的重要一环”,菌根互动过程中的真菌桥把土壤和植株密切关联在一起。而各类化学替代品, 虽然施用方便,短期效益较好,但终将付出极高的代价才能恢复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均衡。
霍华德在分析印多尔堆肥工艺的实际应用时,曾经结合不同种类作物,通过深入对比化肥与腐殖质 在农业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充分揭示了腐殖质的活力与作用,并着重考察了土壤和植物之间的自然营养 渠道及其作用机理——腐殖质及其与真菌、菌根的共生关系。
通过观察茶园改善的例子,人们发现了腐殖质的作用机理,除了提升土地肥力之外,更进一步原因还在于腐殖质与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这种夯实地力的作用、巧妙共生的关系,正是肥沃土壤具有活性与生命力的基础所在。
就茶园培肥的最优方法而言,一派认为茶叶产量直接受土壤中氮元素供应的影响,所以最为简便的 方法是采用便宜的人工肥料——硫酸铵,但霍华德认为“全世界的趋势是土地越肥沃,人工肥料就越无 效,直到效果彻底消失”;另一派即腐殖质派,强调“茶叶种植的核心是质量,应尽可能保持土地的原始肥力”,通过施用各类新鲜腐殖质,并采取正确利用遮阴树种、绿肥作物措施,土壤会逐渐变得肥沃,作 物也会自我供应氮素,而无需加入过多人工肥料。这种观点从长远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不急于当年提升产量,而在于长久储备土壤肥力,以持久缓释土地的肥力,生产品质更高的产品。所以,需要长远考虑、储备肥力,以提升质量。
在此,霍华德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在这两种较为鲜明对立的观点之间,采取一条中间路线,用 化肥补充腐殖质,这个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为此,霍华德进一步考察了施用堆肥促进改善茶园、提升茶 叶品质的内在机制:除了提升土地肥力之外,腐殖质与菌根真菌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共生关系,腐殖质刺激了植物根部菌根真菌的发展,通过根部菌根这个媒介来影响茶株健康生长——产量、质量以及抗病能力。“茶株的健康问题并非只需提供便宜的氮素营养,还需要腐殖质和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而水稻也是菌根形成者,对于有机质或腐殖质也有明显的反应,堆肥施用增加土壤肥力,明显改善了土壤状况,促进水稻丰收和品质改善。
长期施用化肥,不仅会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还会造成作物品种退化。这在甘蔗品种上有显著 体现。
霍华德追问:为什么一个甘蔗品种会退化以及为什么会生病?在自然养分充足的条件下长出健康新芽时,甘蔗的品种性状表现持久;但是当甘蔗新芽在施用化肥条件下萌发时,其品种是短命的。其基本理由是:化肥会导致甘蔗初期营养不良,生长活力弱化。这样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合成较差,结 果是一代低于一代。它会消除或阻碍真菌的消化吸收,不能抵抗病害侵袭,最终导致退化。这种初级营养不良与生长活力丧失的影响,在许多作物中表现非常普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