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伍家台贡茶皇恩宠锡来历传说
宣恩县伍家台贡茶恩施富硒茶皇恩宠锡来历传说
200多年前,位于崇山峻岭中的宣恩县伍家台,有一个叫伍昌臣的茶农,他制作的茶叶碧翠像银毫,冲泡后汤清叶碧,甘甜馥香,回味无穷。当地知府是大清皇帝乾隆的亲信,他知道皇帝嗜好茶。为了贪功邀宠,想方设法把茶叶进贡给皇帝。乾隆喝过后果然龙颜大悦,赞口不绝,乘兴泼墨挥毫,亲笔写下了“皇恩宠锡”四个字,制成金匾。派地方官员敲锣打鼓送到伍昌臣家中。皇上的金口玉言和金匾,官员们自然不会视若等闲,每逢新茶上市,必选茶中精品,献于朝廷。
陆羽的《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
如胡桃。味至寒,为饮最宜……”我之所以喜欢喝茶,绝不是受到茶圣的蛊惑,也不是痴迷于古老传统的茶文化,除了喜爱茶的甘甜、解渴、醒脑、提神外,还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段神秘的佳话。
两个故事令宣恩人无比自豪。从此以后,宣恩人言宣恩必称贡茶。街头巷尾、十里八乡的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反复传诵。受此影响,当地栽茶、采茶、制茶代代相传,卖茶、买茶、送茶的络绎不绝,喝茶、品茶、叙茶的比比皆是。种植茶树、啜茗品茶和谈论茶道成为一种时尚和习俗,形成宣恩独特的茶文化。这个传说并不是杜撰,宣恩县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一块“皇恩宠锡”牌匾,据说是伍氏后人所捐,只不过这是一块赝品,真品据说在“”中被付之一炬,或是被后人不经意丢失了。
另一段神秘的佳话是指1984年4月7日,一个风清日朗、玉茗飘香的好日子。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宣恩视察,用过宣恩贡茶后,风尘仆仆,经来凤,下咸丰,辗转恩施八县市。据说在来凤逗留期间,他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话:“还是宣恩的茶好喝。”
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似乎印证了那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两代国家领导人对伍家台茶叶都褒扬有加,让伍家台茶叶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普通的土特产犹如穿上了一件黄马褂,不仅被贴上了御用的标签,也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贡品。
一般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叶要么甜、要么苦、要么涩,要么淡而无味,要么有一缕淡淡的清香,很难遇到一杯汤清碧、芳馥四溢的好茶。倘若“、香、味、形”俱佳,一定是遇到茶中极品了。宣恩贡茶正是茶中极品,看汤,汤清碧,绿中泛黄;闻香型,甘醇初露芳馥四溢;品味道,熟栗香浓,甜中生津;论外形,条索紧结,碧翠银毫。我曾喝过西湖龙井,细细品来,西湖龙井其实与宣恩贡茶差别无二,两相比较,西湖龙井除了栗香味稍浓一些,就是多了一些厚重的历史渊源,多了一个个文人骚客的墨香味罢了。
宣恩茶好,好在内质。茶叶的内质又取决于茶叶的生长环境。我曾专程到伍家台仔细观察过那里的地理环境,山不高,坡不陡,弯不急,水不深。极目远眺,方圆几百里山梁仿佛裹上了一张巨大的绿毯,一行行茶树像列队的士兵,如千军万马一般齐刷刷地集结在或远或近的山峁上,茶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山簇拥下,有一条溪水潺潺东去。按照《茶经》中所说:“其地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意思是说,茶叶生长最好的地方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土壤,其次为碎石土壤,再次是黄土。而伍家台贡茶生长的山坡,岩石经千年风化变成红砂土,土质疏松呈酸性。这里海拔高约700米,日照充足。鄂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凉夏热,湿润多雨,四季分明,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形成了贡茶喜温、好湿、耐阴的生存条件。不论是从土壤、地形和茶地方位,还是从日照、通风和雨水等自然条件来说,这里都十分适宜优质茶的生长,这就是普通茶叶难与其媲美争峰的根源所在。
西湖的来历
难怪作家李尔重老先生写诗赞扬宣恩贡茶:“宣恩沃壤育灵草,三月阳春揉好茶,鱼眼泡来清见底,静心品得香如花。味醇不赖惠泉水,消垢但凭黄金芽,碗面浮光碧云起,转身直欲飞天涯。”也难怪歌唱家蒋大为在歌中唱道:“鄂西宣恩有贡茶,茶中之宝甲天下,当年捧茶献天子,皇恩宠锡传佳话……”就连日本友人、著名的茶叶专家管村先生也夸宣恩茶“味浓、绿、清香”。中国茶叶研究所姚国坤、杨锁森、权启爱三位专家也青睐宣恩贡茶,三人联袂题字:“宣恩茶可提神、可清心、利长生、增友情,宣恩贡茶香三杯,味三巡,实属珍品。”在三位权威人士的极力推崇下,伍家台贡茶夺得了全国茶叶评比炒青类第一名。来源恩施茶叶门户:www.escyw/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