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
大别山音乐文化代表——信阳民歌
一、信阳地域情况
信阳市地处豫尾、江淮之间,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这里山青水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林茂粮丰,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歌舞之乡”之美誉。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横贯全境,形成独特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信阳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地域风情和豫风楚韵、兼收并蓄的深厚文化特征,尤其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信阳民歌既有北方民歌之粗犷、豪迈,又有南方民歌之细腻、婉转。不论是嘹亮悠长的山歌、高亢热烈的劳动号子,还是委婉缠绵的小调,诙谐风趣的田歌,无不生动活泼,各具风采。
2008年,《信阳民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国家级名录的确定,填补了我市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的空白,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信阳民歌的起源与发展轨迹
信阳民歌在信阳全境各县区广泛流传,尤其以商城、潢川、固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较为集中,保存较为原始。
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
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
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三、信阳民歌种类、音乐特点
南北文化的交融使信阳民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特,方言语韵的多样化使它既有西、北方民歌的高亢、嘹亮、奔放之风尚,又有东、南方名额的细腻、婉转、靓丽。
信阳民歌形式多样、种类齐全、体系完整,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情歌、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之多。它们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信阳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是信阳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经千锤百炼却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四、信阳民歌现状
据了解,因为长期不唱或没有人唱,不少很有价值的传统歌谣已经逐渐消失。就连一个颇有民歌渊源的乡镇,镇子里一
半左右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也大都在县城买房做点小生意,他们的子女在县城上学,孩子们甚至都不知道民歌为何物,就更不用提唱民歌了。其中有一个村民的话很是让人回味,他说:“(光)生活就已经够我们忙活的了,哪有时间和心思教孩子(唱)民歌?孩子感兴趣的是流行歌曲,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就已经是很不错的娱乐了。”
这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的尴尬,也是社会进步与秉承传统的新课题。
不可否认,一些传统歌谣需要在一定场合和活动中才能演唱。比如情歌,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有像前辈一样用歌声来表达爱慕之情的心情和环境,打打电话、上上网或者干脆直接约会更能直奔爱情的主题,于是情歌便由此逐渐消失。又如车水歌,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要说唱车水歌了,就是连曾经供车水歌依附了几千年的水车,大概也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够得到了。同时,由于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唱民歌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休闲方式,民歌受到冷落的确在所难免。
作为民歌手和信阳民歌的挖掘者,王平安对此忧心忡忡。他认为语言决定民歌的最终走向,他说:“信阳独有的地域特形成了信阳独特的语言特点,它涵盖了中原语系和湖广音韵,信阳民歌之所以是我国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正是归功于这种信阳独有的语音走向。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必将导致地方方言的大幅度萎缩甚至消亡,到那时候,将方言作为自己惟一载体的信阳民歌应该何以为继?”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再现信阳作为“歌舞之乡”的非凡魅力呢?信阳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如下建议:恢复信阳茶叶节的民歌擂台赛;旅游部门着力开发具有浓郁信阳民歌彩的旅游项目;鼓励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会举办民间文艺汇演;电视台可以借鉴央视“教唱京剧”栏目的成功经验,推出一档“教唱信阳民歌”的互动版块;
报纸、广播加大对信阳优秀民间文化的宣传力度,等等。
“唱歌还得三二人,一人唱歌唱不成。一只巴掌拍不响,一棵独木不成林,独虎下山不成。”
2006年1月26日,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行走于中原大地,感叹在河南他“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冯先生认为,“河南是中华文明的腹地,正宗的中华文化在河南”。
六、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一)信阳民歌保护的意义
信阳民歌的保护有何意义?在整个文化遗产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就其本质来说,它也是我们民族的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宝贵财富。它凝结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它既是昨天历史的、生活的实录,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对于未来的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离开昨天提供给我们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不运用过去已经有的非常好的文化手段。例如过年,我们要做非常多的准备,而这些准备,无外乎是要在一个旧的时间周期结束,一个新的周期的到来之际,期盼能有很辉煌的前景。在这时,我们要有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历史的衔接,有和我们过去的祖先以及我们所具有的优良传统的沟通和继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两个周期交接的时候,要把我们心目中的神灵世界,要把我们自己的祖先也都请来,和我们共同祝祷我们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尊老
,要创造家庭的、家族的、亲朋好友之间的友善关系,要和我们周围的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拜年,通过闹元宵我们会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1.保护文化遗产关键是定位
邓家声:“龙舟说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鼓励年轻人学习龙舟说唱,杏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愿意学习龙舟说唱的年轻人每人奖励500元,而培养出一个传人的老艺人也有500元奖励。这个措施推行几年没有多大效果,这件事说明,有些事不是单靠金钱就一定能办得到的。比如说给你500元,但你对龙舟说唱没有兴趣,给钱你也不会来。所以我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是定位。
2.非遗保护需要多元主体参与
3.加大宣传让市民爱上信阳民歌
今年最流行的歌曲4.法律、政策、机构设置
(二)信阳民歌的传承
1、首要条件: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笔者认为:保护信阳民歌的最大难点在于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民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依靠人民众的世代相承来实现的。保护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人,不脱离来自民族的、民间的由千百万民众构成的生活空间,传承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国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党和政府对这些民歌的重视。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党和政府的重视变成人民众的自觉意识,变成人民众的自觉行动。
2、关键条件:保护传承人。
如前文所述,保护信阳民歌的根本要件之一就在于人的活态传承。失去了传承人的活态相传,信阳民歌保护就失去了生命力。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以技艺、声音、形象、习俗、知识等为载体,以人身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正是因为这种“活”的要素,它成为这种文化形态中最脆弱的最不易保存的内容。因此,不容置疑,人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掌握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而有没有传人,那附着在人身上的这种遗产势必就要断绝了。
3、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信阳民歌的保护不仅仅是文化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发挥社会各有关单位的协调作用,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的职能作用,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持作用。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成为一盘棋,才能真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3、加紧对信阳民歌传承人才的培养
作为国粹文化的京剧走出了“非遗”校园传承保护模式的重要一步。今年3月,教育部开始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等10省市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堂,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旨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借鉴京剧的保护模式我们可以建立“信阳民歌”保护尝试校园模式,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人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