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是是是
今天要说的是"中国风",很宽范的一个话题。其实做为一个年轻听众,我还是很喜欢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所谓的中国风歌曲。在网路上搜索到
中国风的定义:
1. 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五音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五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徵、商、羽、角。以宫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调式。
2. 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 
3. 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 
4. 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者传说故事。
 
  说到如今的中国风,就不得不寻根问底,到它们的祖先与前身。翻阅大量文献,再加上我的知识积累,得出以下结论供好朋友们参考:其实最早的中国风歌曲要追溯到古老的宋元文化,元曲,便是最早的中国风形式的音乐。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
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比如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就是一支小令,“双调”是北曲的宫调,“沉醉东风”是曲牌。以前读中学时很分不清曲,诗和词。想必许多朋友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吧~~所以很不喜欢学这一类的课文。导致了如今对古老中国风理解的偏差,想想还真实有点懊恼,别小看中国古代的文化,别觉得老土古板,在如今的国际文化上,这是很流行的一支!如今的华语乐坛最潮的中国风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现在本人碰到中国风的歌曲,在用心品味之余总要仔细推敲,上网搜索,去了解蕴藏在歌里的古老文化。这样一来可以让我更好得了解歌曲的背景与历史故事,知晓歌词要表达的情感与道理。
  其实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句法和风格上都是不同的。曲比较通俗,诗和词则雅一些。唐诗主要是五、七言诗,词则要按词牌填词,句型长短不一,所以又叫长短句。曲和词类似,要按曲牌填写。所以唐人作诗可以叫写诗,宋人作词和元人作曲则叫填词、填曲。而且元曲一般都是配乐演唱的文字,所以说曲是如今的歌的前身。宋词的词牌是中原地区的曲调,元曲则是来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调,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如果吟唱,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在曲调上会有很大区别。可惜当时还没有录音技术,我们只能大体想象了。以今例古,想象听一支“西北风”歌曲,再听一支江南地区的“茉莉花”,或者再听一支港台歌曲,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类比。
  说完了中国风的从前,大家一定都有所了解了吧~~但是沉浸了几百年的中国风是什么时候苏醒的呢?有谁考虑过这一问题,又是谁引领了中国风这一流行趋势?有谁寻过这位先驱?在如今大刮中国风的华语乐坛里,似乎形成了搞中国风才算不落伍这一风气,几乎从05年开始,每个人的专辑里必定有一首所谓的中国风歌曲撑场面,也必定成为专辑的主打歌,可见中国风的发展潜力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欣慰的是,在一阵强过一阵的中国狂风里,我可以说至今还未出现粗制滥造,有损中国风文化,盲目随大流的音乐垃圾.我希望这种垃圾永远都不要出现,我相信会玩中国风的华语音乐人都是尊重中国风的,有素质的人.
今年最流行的歌曲  经过搜索与总结,一首首中国风的作品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认为促使中国风正真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人是周杰伦,周董的<<双截棍>>是我记忆中中国风的第一桶金.记得那时<<双截棍>>席卷了世界各地音乐排行榜的榜首位置.那是2001年. 但是在之前2000的第一张专辑<<JAY>>里,我已经发现了<<娘子>>存在着中国风的元素.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国风,只是觉得这种RAP很好听.当时也没在意.到了03年的<<叶惠美>>里的<<东风破>>才发现,这家伙写的曲怎么全了民乐器来演奏.就觉得事有蹊跷,很可疑。没想到着就是所谓的中国风流行音乐啊。  所以我终结了所谓现代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几个特点:1.至少有一件民主乐器参加演奏,并担任重要角,使流行曲风有民主味道即可.  2.歌词内容涉及古诗词,传说,神话,佛经,古代人物,战争等中国古典艺术(目前近代历史文化与艺术也很潮).  3.演唱中穿插京剧,昆曲等表演形式.4,MV及专辑封面出现唐装,脸谱,龙图腾等中国民族文化艺术. (暂时想到这么多,如有疏漏,请帮忙补充).
    到底谁是所谓的现代中国风流行音乐始祖?这个问题我沉思了有一段时间了.也通过网络搜索了很久,一再想推翻周杰伦,这个大多数人心中的答案.其间王力宏,陶喆,信乐团等一连串音乐人的名字出现在我的后备名单中. 最终我把范围缩小到三个人:周杰伦,刘德华,张明敏.
  说到张明敏,许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吧,但提到力宏的<<龙的传人>>我想应该无人不晓吧,<<龙的传人>>原唱就是张明敏先生,而力宏只是翻唱的.他本身是一个香港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还处于大英帝国的控制时期,当时的香港乐坛是粤语歌的天下,他就凭着一颗爱国心想开创华语市场了.我认为胸中本着一颗什么心才能唱出什么样的歌来.歌声是心灵的呐喊,心灵是一切的根本,若没有一颗爱国心作为前提,中国风从何谈起,那么唱出来的也就只能是"特务"风了.1984年,张名敏的国语专辑<<我的中国心>>发表.但在香港地区销量惨淡,但一切困难都阻挡不了他的爱国心.当年他上了央视的春晚.张明敏当时认为:《我的中国心》在当时的香港很少人会认同,中国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也不了解。但在首都北京,面对那么多陌生的观众朋友,歌曲的旋律一出来,他就从观众们的眼神里,看到了他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和对爱国游子的喜欢。听过他的歌的人知道,他的歌词中,充满了对祖国大陆的赞美与歌颂,配乐古典大气常常出现古筝,琵琶,箫的声音.听他的歌,能听到古老中国的声音.细心的人会发现,每当张明敏献身登台献艺时,总是一身中国传统服装,不是唐装就是中山装.给人感觉实在是很中国啊~~一系列表现是张明敏献身在当今华语乐坛拥有了一席之地.
  刘德华入选的原因很简单,一曲传遍大江南北的<<中国人>> 。当时传唱度也是相当高,而且时间够早,是在1997年。我想大家对他和这首个都是十分熟悉了,我也就不多说了。
  最后就是周董了,他一直推崇中国文化。今年8月,周杰伦在他的全球首发单曲《千里之外》的开篇强调:“每一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此言一出,恍然大悟。他终于探牌,回头望去,也可以看到一条用《娘子》,《双截棍》,《龙拳》,《东风破》,《发如雪》......连成的音乐轴线。2000年至今,他一直坚持着中国风音乐的创作与推广,显然已经成了现代流行中国风音乐之路上的一块丰碑.在当今乐坛,他可谓是中国风的典型代表,但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走上这条道路的。虽然在《依然范特西》的《红模仿》歌词里,周董俨然已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风的开创者了,说白了就是丫说自己是流行中国风的始祖!“中国风的歌曲已传不见,是好是坏问方文山最清楚,从娘子唱到,双截棍东风破到发如雪,一路走来是中国的第一对儿的曲风”。但我觉得这说法确实有些夸张,《娘子》、《双截棍》本质上和林俊杰的《曹操》一样,看似有“中国特”,但这种特只能浮于表面,是一种对中国元素的现代诠释。那么说了这么久,全文的关键终于出现了.到底什么样子的音乐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呢?
 
从手头掌握的资料看,纯粹音乐领域的中国风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能出自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鲍元
恺,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和歌舞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各类传统器乐曲分门别类地择其精华,进行提炼和再创造,力图以新的姿容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神韵,以交响音乐为形,以中国文化为神,这项交响音乐系列创作计划定名为《中国风》(Rhapsody of China)。其主旨是将中西音乐特相糅合,不是单一的强调复古,而是寓古典于现代之中,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有人曾将中国风定位为甚至是引入一点邓丽君时代以前的“老歌”的元素便可归入其类,这未免失于宽泛。倘如此,则张信哲1997年在专辑《挚爱》中的《用情》便也可算作中国风,因其序曲中引用1940年代上海滩当红歌星吴莺音的《我想忘了你》的原声,夹杂着收音机的噪音,把思绪拉到远处,可谓是未曾曲调先有情。虽说正式部分的展开与序曲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最初旋律的接续确是不错的,一咏三叹,哀怨至极,而对于超强的排比气势的充分运用更是张信哲的拿手好戏。我想若这种为了销量而复中国的古,直接追求外在腔调,而不深入拿捏中国文化的作派.那也太小看中国风了!然而,又我始终认为,似此仅以“古风”为由头借以引申,或更进一步地直接借用既有(诗)歌词和旋律的古为今用者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陶喆的《月亮代表谁的心》、王力宏的《龙的传人》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均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现在好了,我们这些门外汉可以借有人曾将中国风定位为甚至是引入一点邓丽君时代以前的“老歌”的元素便可归入其类,这未免失于宽泛。倘如此,则张信哲1997年在专辑《挚爱》中的《用情》便也可算作中国风,因其序曲中引用1940年代上海滩当红歌星吴莺音的《我想忘了你》的原声,夹杂着收音机的噪音,把思绪拉到远处,可
谓是未曾曲调先有情。虽说正式部分的展开与序曲没有太多的关联,但最初旋律的接续确是不错的,一咏三叹,哀怨至极,而对于超强的排比气势的充分运用更是张信哲的拿手好戏。然而,我始终认为,似此仅以“古风”为由头借以引申,或更进一步地直接借用既有(诗)歌词和旋律的古为今用者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陶喆的《月亮代表谁的心》、王力宏的《龙的传人》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均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现在好了,我们这些音乐上的门外汉可以借助鲍元恺教授的观点来判别那些作品才算的上真正的"中国风"了!
  继续来说周杰伦,网络上大部分学者级的人物纷纷人为,周杰伦是借助《东风破》的转型,才开始了的中国风创作路程.我对此有所反对,我承认《东风破》的成功把周杰伦的"周氏中国风"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若把之前的<<娘子>>,<<双截棍>>等热身作品一概否认是中国风音乐,那就显得不太合适了.这其实就把《东风破》推到了一个与孙吾空相同的高度--出现没有原因,直接从石头里蹦出来,《东风破》也就是直接从周董脑子蹦出来了.虽然<<娘子>>等作品在现在看来没有达到"中国风"的真正标准,那至少也算得上有模无样了,没有它们的铺垫与尝试,哪里来《东风破》的成功啊.所以说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分析因果关系,这是我在中学里学到的.从《东风破》到《发如雪》再到今天的《千里之外》和《菊花台》,这是周杰伦中国风的四首最佳的代表作。中国风区别于欧洲和非洲的显著特点在于:欧洲音乐传统强调和声,通过多声部的合作营造音乐的多重维度,进而互相驰援,有一种立体感;非洲音乐传统强调节奏,人们普遍将周杰伦与王力宏、陶
喆、林俊杰、胡彦斌等归于R&B一派,实际上这一派正是非洲节奏性音乐的典型代表;中国古典音乐传统强调的是旋律的连续性,他要有一咏三叹,渐进地从低端步入高端,有铺垫地平和地完成起承转合的步骤,唯如此方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快感。从这一点看,《东风破》是略显不成熟的,他仍然保留了较强的节奏感,给本来是很富古典韵味的诗词以一个硬约束,一定程度上对情绪的自然宣泄形成了阻碍。这又一次证明了“中国风”是在不断进步和成熟的。到了《发如雪》,周杰伦的中国风又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这样信手拈来的绝妙好辞自不必说。就唱法看,在较高音阶起步,然后平缓运行至高潮阶段,相对自由的发挥和颤音恰到好处的运用将节奏感弱化。结尾处“啦儿啦······铜镜映无邪扎马尾,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一段显然借住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唱腔。这种借用在Jay作品中并不多见,到是在力宏近年推崇的chinked-oud风格中屡见不鲜。那么哪首作品才是周董“中国风”的至今颠峰之作呢?有人说是<<东风破>>,有人说是<<发如雪>>也有人说是<<千里之外>>.但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认为是《菊花台》的。至少我人为,就是它了,没错!就是在这个秋天推出的专辑中的第十首歌曲,也是收尾之作。方文山的婉约词风依旧如此美妙,单独看来,完全是普通的现代文,然而拼接在一起,就是一幅“优美的感伤”的古景——有情人在的悲叹离别,也有将军的侠骨柔情。整个乐曲的主乐器用民谣吉他承担,全程也动用了大小提琴、古筝、琵琶、葫芦丝等多种中西乐器辅助修饰。值得一提的
是,这是一首完全没有和声的乐曲——这在周董歌曲中很是少见,全曲自始至终单声部完成,唱法平实质朴,音域跨度很大,“你的笑容已泛黄”一句中的真假声变换和颤音使用精妙到位。无怪乎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老谋子一听就相中了这首歌,拿来做了主题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