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昨晚四卫视大结局 体会小人物的快感穿越抗日小说
姜伟再度联手龙一打造的谍战新作《借》,昨晚在北京、浙江、天津、东方四家卫视迎来大结局。熊阔海这个天津特科情报员能否顺利完成使命,成为最大看点。小说原著中,熊阔海成功完成了任务,跳下火车全身而退,而电视剧却并非如此,电视剧里的熊阔海与加藤同归于尽,夫人也死了,主角几乎全灭。《借》开播以来质疑声不断,面对与原著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尾,观众两极分化严重,有谩骂也有力挺,有些人大呼“泄愤解瘾”,有的痛斥“胡编乱造”。其实《借》,并没有那么“差”,诸多的观感误差皆缘于并不合乎定位的宣传。
关于再次陷入争议的结局
结局与原著严重不符,也是《借》落幕不落争议的重中之重,结局是否太过儿戏?小说改编是否必须忠于原著?对于这些质疑,原作者编剧主演各有说法。
结局重现:
熊阔海开将加藤的替身太田击毙后被送往医院,裴艳玲出人意料地向加藤透露了熊阔海的行踪并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使得日本宪兵一举抓获了熊阔海并将他押送至火车站,他将作为情报资源和战利品被加
藤带去上海。日本人在站台上为加藤举办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加藤耀武扬威地向众和记者展示自己的战利品———躺在担架车上身受重伤的熊阔海。与加藤近在咫尺的熊阔海却变魔术一般突然掏出手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不可一世的加藤击毙……
该为《借》拨乱反正了
导演姜伟接受采访时,就曾无奈表示过,如果不扣上谍战剧的帽子来宣传《借》,而把它看做生活剧,观众就不会产生太多“完全比不上《潜伏》的失落感”。
格局天然精巧
《借》小说本身就格局巧妙,作者龙一也是一个精于布局的作家。《借》里,还原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天津租界的生活——手法极细,从社会风尚到三教九流都有。主人公是一共产党特工,却不是身怀绝技、大义凛然的那种,而是一个眼睛有毛病、心理有障碍、性格优柔寡断、办事拖泥带水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总之,是个不合格的特工,有着严重缺陷的革命者;他刺杀日军要人的计划,也并非深思熟虑,而是被自己同志、国民党同行、租界巡捕甚至日本人自己硬架上去的。
套用一电影的名字,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阴差阳错、错综复杂以及内心觉醒要求小人物必须干
大事儿,而且必须干成大事儿。人物关系往那儿一放,还没说话呢就先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这种布局天生就是精巧的。
画面精致视角新颖
很多人喜欢把《借》和《潜伏》比较,《潜伏》确实是谍战剧中的一个高峰,其亮点是极致的人物关系,然而,在画面和道具上,《潜伏》很一般,姜伟导演当初两个月就拍完这部戏,如此短的拍摄周期,连他自己都承认对画面不满意。《借》在画面的精致度上明显比《潜伏》好很多。
此外则是视角奇特。《借》,胜在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塑造情报人员,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同时,明白了“人民英雄”,首先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民”。别人展现长征,是雪山草地,它表现长征,琢磨红军如何才能把皮带煮到能吃的状态;别人展现抗日,是“爷爷奶奶”,它表现抗日,是地下夫妻;别人展现暗杀,是刀光剑影,他表现暗杀,是羸弱的年轻人如何与生活之网搏斗。
编剧林黎胜回应质疑:没野心俘虏所有观众
看到如此“疯狂”的结局,部分观众直接指责该剧胡编乱造,完全脱离史实:“如果随便一个小人物就可以日本军官单挑的话,中国人这么多,一对一东条英机和日本首相单挑的话,那抗日战争就好打得多了。历史
中如果真有此事,日军早就屠城了!此外,武士道精神不等于愚蠢,想不通日本人为什么送个人让他打死?”
对此,编剧林黎胜表示,没野心俘虏所有观众,他也指责部分观众被虚荣的民族精神冲昏了头脑,并强调《借》是一部纯粹的、有点反类型的谍战剧。
质疑一:公开明杀,胡编乱造
回应:在大胆假设中追求细节的真实
我觉得一部分观众要纠正自己的历史观,不是忠实于自己对历史的认知,而是要进入剧中的历史环境和语境里,这样才会理解它。如果用《潜伏》的观点来看《借》,这是非常荒谬的。在改编前,我查了许多资料,包括当时天津的情况、还有抗日锄奸团、京津塘点线工作委员会、国民党方面的民先组织等等,慢慢建构起1939年天津法租界的世界,确立我要讲的故事,来说明历史曾经是、也有可能是如此荒诞的。当时的情况是,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英、法租界形成了一个孤岛。在英法面前,日本还是个小弟弟,所以在英法租界里日军的势力也没有那么强大,他们是不敢明目张胆地抓人的。天津电话局职工的“抗交”活动,就是在孤岛里与日伪统治者周旋时间很长的一场斗争。电话三、四局坐落在英、意租界,日军不能武力接管,裴
艳玲窃听电话也是完全成立的。龙一说过,《借》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在这个大的假定性中,我们追求细节的真,来降低这种假定性。
质疑二:假“加藤”英勇献身太荒诞
回应:这部戏本身就有极大的假定性
《借》从25集开始,虽然剧情由暗杀突然变成明杀,但行刺却成了表演,百姓围观喝彩、电台现场直播、庄家开出赔率、假“加藤”英勇献身等情节简直荒诞到极致,以至于提前看完该剧的观众表示“突然这么戏剧、夸张得离谱,简直无法接受”。对于观众的质疑,林黎胜表示:“这部戏本身就有极大的假定性,我们在前半部分就把生活的荒诞掩盖了,后来导演就想把最后的荒诞做到极致。这其实也是原著的特质所在,说白了,我们前部分貌似是一本正经的戏,其实是很不正经,而后部分貌似不正经其实却很正经,导演的这种处理我也很喜欢。再说没有峰回路转,没有高潮迭起,观众也不会喜欢。所以观众的惊讶我觉得还在导演的控制范围之中。”
质疑三:罗成数打不死加藤让人想不通
回应:罗成本来就是热血青年没有周密计划
《借》播出后,不少观众在网上纷纷挑刺,剧中一些情节部分观众觉得不靠谱,甚至有违常理。比如熊阔海的弟弟罗成在距加藤不远的地方朝加藤连开数都没击中,加藤却一将其毙命白白牺牲,让观众非常想不通。对于这段被指硬伤的戏份,林黎胜倒不认为。“因为罗成本来就是热血青年。当时很多人也都是这样,凭着热血参加革命,而不是靠周密的计划。原小说中也提到过罗成的牺牲很不值,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情绪。观众凭着热血骂其实挺没意思的,我也是特不喜欢那些动不动就骂编导演员脑残的人,这些人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承认是有脑残的导演和编剧,但我要告诉大家,我不脑残。”
原著作者龙一:电视剧改编得了不起
对于反差巨大的结尾处理,龙一表示,“我个人认为,电视剧《借》这次的改编非常成功,包括这次结尾的改造。因为这个戏把人的情感,人的意志推到了最高潮,然后再用智慧来解决这个高潮上的挫折,这是高难度的,需要有极大的工作毅力和极高的智慧。所以说导演、编剧在这里边做的工作真是了不起”。
主演罗海琼:导演信念情怀定结局
剧中饰演裴艳玲的罗海琼这样说:“其实我们在快拍完的时候,导演还一直犹豫用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因为他有很多想法,于是,导演和我们一起探讨,大家都在想主意,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相信你们都想好了。所以最终呈现给大家的电视剧,真的是导演的智慧。导演的那种信念和情怀都包含在了这部剧里面。”
花絮
《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趁火打铁,《借2》出台
3月2日,《借》首映礼在浙江、北京、东方三卫视上演。3月3月,《借》登陆四家卫视。3月9日,《借》开播一周,央视索福瑞全国37城市统计卫视黄金档,浙江卫视播出的《借》收视率超过一个点,排名在全国第一,天津卫视排名全国第四,北京卫视排名全国第五。这也意味着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率前五名,有三名都是《借》。
大获全胜尝到甜头的浙江卫视,目前已经和片方商量定制独播《借2》的事宜,《借》出品方也承认双方确实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据记者了解,姜伟打算拍摄三部谍战剧,《潜伏》《借》再加一部,构成“谍战三部曲”,《借2》只是最后一部谍战片的临时叫法,并非是《借》的续集。对此,捧红《潜伏》的北京卫视则表示没听说。面对收视落后浙江卫视的局面,北京卫视相关负责人称:“浙江卫视是删了10分钟广告拿到第一的。《借》在北京卫视的收视也很不错,仅次于在它之前播出的《你是我的兄弟》。”
购买原著,过干瘾
“挺派”看完《借》后,直呼不过瘾,购买原著再过把瘾,或仔细比较小说和电视剧的差距成为他们现在最热衷的事情。而这部2011年开年荧屏大戏《借》同名原著小说已在一月问世。《潜伏》虽好,但原著是短篇,不少人都得替作者心疼:那么好一个故事架子,怎么就弄一短篇呢?龙一的新作《借》,大概可以看成对《潜伏》读者的一种补偿:你不是嫌短么?这次长点儿,过够了瘾算。《潜伏》是短篇,《借》算小长篇;《潜伏》是手的话,《借》就是机关。
网友自编结局
熊阔海在加藤离开天津前最后一刻将其击毙,自己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主角几乎全灭,引起网友咆哮“太惨”,更有观众身体力行,自编《借》与《潜伏》的穿越版圆满结局。披着荒诞幽默的外表,《借》的内核是辛酸。吃“张口饭”的相声佬被逼做了英雄,全部亲人都被杀害仍要坚持革命,刺杀成功,更残忍的屠城却随之而来。
“翠平和书真能成亲家!”
同套班底、同类题材,《借》很容易勾起观众的“潜伏情结”,在他们看来,翠平、书真两个情报世家联姻
才是王道。“如果翠平再生个儿子,就能娶了嫣嫣,书真和翠平,简直就是小菜清粥和羊汤大饼的和谐!”眼尖的观众发现,《借》中熊阔海女儿嫣嫣,和《潜伏》里为翠平念纸条传递情报的小姑娘,是同一演员饰演。“穿越感”让网友更加八卦,网友“熊借蜜”号称,要为余则成的孩子和熊阔海的女儿写一部爱情故事,可迅速就有人考证反驳:“熊的女儿1939年都7岁了,翠平要生儿子只能在1950年以后,俩小孩儿年龄差着十七八岁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