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古代名人的故事5篇
【导语】古今中外,有很多名⼈,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精选古代名⼈的故事5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1】精选古代名⼈的故事
  骆宾王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知名诗⼈,从⼩就才思敏捷。七岁时,有⼀天他家来了客⼈。⼀家⼈忙着招待客⼈,骆宾王就独⾃⼀⼈跑到了池塘边玩耍。池塘边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草丛中不时有⼩⾍⼦跳来跳去。柳树枝条⼀直垂到⽔⾯,在微风的吹拂下把⽔⾯划出⼀道道波纹。池塘⾥⼀⼤⽩鹅正在嬉⽔。骆宾王捉了⼏只⼩⾍⼦朝⽔⾥扔去,鹅赶紧向这边游来,就像⼀团团⽩絮在⽔⾯漂浮。红红的脚掌像⼩船桨⼀样划⽔,清清的⽔⾯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骆宾王最喜欢⼤⽩鹅了,他捡起⼀根⽊棍,在地⾯上画起了⽩鹅游⽔图。这时候,家⼈因不见了骆宾王,到塘边来了。客⼈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于是灵机⼀动,想考考这孩⼦,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聪明异常。于是指着⽩鹅叫他作诗⼀⾸。骆宾王朝着⽔中想了⼀会⼉,就⾼声吟诵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浮绿⽔,红掌拔清波。
  客⼈听了⾮常赞服,夸骆宾王是⼩神童。这⾸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童中像歌谣⼀样流传着。
  骆宾王不仅⼩时候聪慧异常,就是到了⽼年也仍才思敏捷。
  骆宾王曾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有⼀天,诗⼈宋之问⽉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竟⼀时想不起下⾯的句⼦。这时,寺内⼀⽼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题⾸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僧笑着
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连声说好。第⼆天⼜去拜访⽼僧,⽼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篇2】精选古代名⼈的故事
  屈原
  屈原出⾝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盛时期,但也⾐⾷⽆忧⽣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深知⾃⼰⾝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脉,从⼩对待⾃⼰的要求也⾮常严格。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座⼭,⼭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鲜有⼈迹。屈原在家中读书,冬⽇⾥⽕盆烧的很旺盛,屋⼦⾥⾮常暖和,不⼀会⼉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的⼭洞⾥读书,这样既能锻炼⾃⼰的⼼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后,遭到了家⾥⼈的⼀致反对。但是屈原不顾家⼈阻拦,带着书本只⾝来到⼭⾥,了⼀处背风的⼭洞,开始读书。⼭中⽓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脚冻肿了。他起⾝跺跺脚搓搓⼿待⾝体暖和过来就⼜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看到屈原这么⼩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屈原在⼭洞⾥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学基础。
【篇3】精选古代名⼈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
  郑成功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艰苦抗清⽃争的时候,东南沿海⼀带的⼈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他们⽗⼦都在唐王政府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清朝派⼈招降,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顺治⼗六年(1659年,永历⼗三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等发动了⼀次⼤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川三府⼆⼗四县。他们的⾏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为了建⽴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年(1661年,永历⼗五年)率⼤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承天府,建⽴⾏政机构,奉南明永历正朔,招徕⼤陆难民,屯⽥垦荒,⼜派遣汉族“农师”向⾼⼭族⼈
民传播先进的⽣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康熙⼗⼆年(1673年,永历⼆⼗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
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成功⼦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漳、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都是汉民族的败类,他们起兵的⽬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地,因⽽他们得不到⼴⼤⼈民的⽀持。三藩的叛乱历时⼋年,为清兵所平息,⽽郑经也退回台湾。
  康熙⼆⼗⼆年(1683年,永历三⼗七年),清朝政府派台湾降将施琅⼤举进攻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战败投降,坚持了四⼗年的反清武装⽃争⾄此结束。
【篇4】精选古代名⼈的故事
  郭⼦仪
  郭⼦仪是历史有名的唐朝⼤将,为平定安史之乱⽴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领对唐朝发动叛变。⼗⼏万⼤军⽓势汹汹⼤举向唐都长安进攻,⼀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朝野上下⼀⽚慌乱。
  这时,郭⼦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数差距太⼤了。郭⼦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就在⼀筹莫展的时候,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仪听后,⼼头⼀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盾极深,他决定采⽤分化⽡解的⽅法。
  郭⼦仪派⼿下的⼤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仪愿意和回纥王⼀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仪还活着,半信半
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仪汇报了。郭⼦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量悬殊,难以⽤武⼒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
  将⼠们担⼼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保护他。郭⼦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会把事情弄糟。”
  郭⼦仪就要动⾝,⼉⼦郭晞拦住⽗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送⼊虎⼝呢?”
  郭⼦仪说:“⽬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性命难保,⽽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仪扬起马鞭,在⼉⼦⼿上猛击⼀鞭,喝道:“⾛开。”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仪,回纥⼈⼤惊,回纥王出来了,弯⼸搭箭站⽴在军营前。郭⼦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向回纥营中⾛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箭⾛出来迎接。
  郭⼦仪握着回纥王的⼿说:“你们替唐朝⽴过⼤功,唐朝也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呢?”
  回纥王原本也不愿意和唐朝作对,听了郭⼦仪的⼀席话,答道:“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了,他说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所害,因此,我们才跟着他进犯长安。”
  “仆固怀恩是个叛贼,遭⼈唾骂,像他这样不知廉耻的⼈,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郭⼦仪说。
  回纥王有些胆怯了,说:“郭令公说得有道理,我们哪敢与唐军作对呢?”
  郭⼦仪见事已成,喜上⼼头,但仍然不动声⾊,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功赎罪。”
  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仪,酒席上,两⼈举杯盟誓,⼀定精诚合作。
  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仪派精兵同回纥兵⼀道追击,⼤败吐蕃军。
  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
  就这样,郭⼦仪⽤他的智慧与胆略⽡解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长安之危也就顺利解除了。
【篇5】精选古代名⼈的故事
  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称后主。字公嗣,⼩名阿⽃。蜀汉昭烈帝刘备之⼦,母亲是昭烈皇后⽢⽒,三国时期蜀汉第⼆位皇帝。在位四⼗⼀年。
  刘禅出⽣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蜀,蜀汉建⽴后被⽴为太⼦。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并⽀持其北伐,后⼜⽀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克绵⽵,杀诸葛瞻⽗⼦,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些蜀汉⼤⾂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刘禅,⼩名阿⽃。据传刘禅之母⽢夫⼈因夜梦仰吞北⽃⽽怀孕,所以刘禅的⼩名叫做“阿⽃”。后⼈常⽤“阿⽃”或“扶不起的阿⽃”⼀词形容庸碌⽆能的⼈。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余万⼤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
  刘禅再次召集⾂商议对策,光禄⼤夫谯周⼒排众议,极⼒主张投降。⽽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后⾃杀。南中监军霍⼷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诛杀魏将,⽽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
  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