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的故事出自哪里
关于屈原的故事“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于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被广泛引用来表达一个人具有坚毅和决心的品质。这个故事是关于楚国的国君屈原和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不屈的精神和战略眼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原因。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权臣,他是楚怀王的宠臣之一,为国家所重用。然而,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权力斗争不间断,屈原也常常受到政敌的攻击和排斥。
公元277年,楚国迎来了一个新的国王,是屈原的故交信陵君。信陵君觉得屈原势力太大,为了防止他篡权,于是将他贬到了南边的郢都。由于太寂寥苦闷,屈原十分忧郁,开始作诗。他的代表作《离骚》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写成的。诗中表达了他将心比心的思想,弥补了自己无法为国尽忠的遗憾。
公元278年,屈原听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齐国兵马大举南侵,楚国守军有节奏地按照鼓声突然出现,由此将齐军自南部重重包围。楚国就此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并将齐军彻底赶走。
屈原为此对行政机构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在楚国国境范围内划分32个郡县,将这些县的兵力分别归到32个县的守军内部,这样可以应对外敌入侵,减轻中央政府的压力。然而,楚国国君却不予采纳,屈原一一上书,
建议自称楚国太子以亲自去战。但是,楚国太子信陵君却无视屈原的忠言,继续封锁了郢都。
屈原对信陵君的不听自己的意见和无视自己的忠言十分不满,最终离开了郢都。离开在即,他想到了一计,就是在国王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之前,先将自己打入落水之苦中,让国王以此喻意,感悟出自己的重要,以期得到国王的重视和倾听,同时也为将来自己的复出留下机会。
于是,他在蒲津江岸搭起草棚,供奉自己的祖先,卧薪尝胆,实行苦熬。他不顾身体的疼痛,每天都用刀割自己的肉,为薪加热,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长达七天的苦熬和卧薪尝胆,已经磨砺了他的精神,他终于想通了一些问题。于是,他动笔写下《天问》、《九歌》等诗篇。这些诗中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卧薪尝胆计思己之不贰,自我肯定,极度自虐的行为为后世所传颂;同时为了追求国家的利益而忍辱负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也成了中国人崇高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无数个历史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