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屈原精神传承端午文化的故事化叙事策
关于屈原的故事略
篇一:《端午龙舟赛:传承屈原精神》
我生活在一个临江的小镇,这里的端午氛围那叫一个浓厚。每到端午节,镇上就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非凡。而这热闹的中心,就是那精彩刺激的龙舟赛。
我们镇有好几支龙舟队,队员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村民和镇上的工人。我邻居王叔就是其中一支龙舟队的队员。王叔这人,长得五大三粗的,力气大得很。他常说:“咱参加龙舟赛,那可不只是为了好玩,这是在传承老祖宗的精神呢,就像屈原大夫一样,咱得有那股子劲儿。”
比赛那天,江边早就围满了人。我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去。只见那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条条蛟龙卧在江边,龙头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入云霄。龙舟的颜鲜艳夺目,红的像火,黄的像金。
王叔他们队的队员们都穿着统一的队服,精神抖擞。他们在做着最后的准备,互相加油打气。“嘿,哥几个,今天可得使出全力啊,咱不能丢了咱队的脸。”王叔大声喊道。“那可不,咱还得把屈原大夫的精神展现出来呢,勇往直前!”一个年轻的队员回应道。
随着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鼓手坐在船头,有节奏地敲打着鼓,“咚咚咚”,那声音就像战斗的号角。划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着船桨,龙舟就像离弦之箭一样冲了出去。江面上水花飞溅,每一支龙舟都你追我赶。
我看到王叔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的青筋都爆了出来,他咬着牙,奋力地划着桨。旁边的观众们也沸腾了,大声呼喊着:“加油!加油!”我扯着嗓子喊:“王叔,加油啊!”
突然,有一艘龙舟在转弯的时候差点撞到岸边的石头,大家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可是那船上的队员们并没有慌乱,他们迅速调整方向,继续奋力向前。这就像屈原当年面对困境时的不屈不挠。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王叔他们队和另外一支队咬得很紧。两支龙舟齐头并进,岸上的观众们的呼喊声更大了。“冲啊!”王叔大喊一声,队员们拼尽了最后的力气。最后,王叔他们队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队员们欢呼雀跃,大家都围了上去。王叔喘着粗气说:“今天这比赛啊,可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咱们这龙舟赛传承了多少年了,屈原大夫爱国爱民,他的精神就像这龙舟赛一样,要勇往直前,团结一心。咱今天做到了。”
从那以后,我对端午节的龙舟赛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活动,更是对屈原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就像那龙舟赛中的鼓点,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篇二:《端午粽香里的屈原精神》
在我记忆中,端午节总是和粽子的香味分不开的。我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每到端午前夕,家里就弥漫着粽叶的清香。
奶奶包粽子可有一套,她会提前把糯米、红枣、五花肉等材料都准备好。我就坐在一旁看着她,那粽叶在她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乖孙儿,你知道为啥咱们端午节要包粽子吗?”奶奶一边包着粽子一边问我。“知道啊,是为了纪念屈原爷爷。”我回答道。
奶奶笑了笑说:“是啊,屈原可是个大好人。他那么爱国,可最后却被坏人陷害,投江自尽了。老百姓们舍不得他,就往江里扔粽子,怕江里的鱼啊虾啊把他的身体给吃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时,我堂哥从外面跑了进来。“奶奶,我来帮您包粽子。”堂哥说着就洗了手,坐在奶奶旁边。堂哥笨手笨脚的,包出来的粽子歪歪扭扭。奶奶笑着说:“你这孩子,包粽子都包不好,得多练练。”堂哥不服气地说:“奶奶,我这是创新,你看这粽子长得多有个性。”
我也忍不住伸手去拿粽叶,想要包一个。可是粽叶在我手里根本不听使唤,不是米漏出来,就是包不紧。奶奶就手把手地教我:“乖孙儿,你看,先把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然后把米放进去,再放颗红枣,最后把粽叶包起来,用绳子系紧。”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一个勉强能看的粽子。
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不一会儿,屋子里就充满了浓浓的粽香。堂哥在一旁闻着香味,馋得直流口水。“奶奶,这粽子什么时候能好啊?”堂哥迫不及待地问。“快了,小馋猫。”奶奶笑着说。
粽子煮好后,奶奶把粽子拿出来放在盘子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我咬了一口,那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奶奶,这粽子可真好吃。”我说道。“那可不,这里面可有咱们对屈原爷爷的思念呢。”奶奶说。
堂哥嘴里塞着粽子,含糊不清地说:“奶奶,那我们现在也要像屈原爷爷一样爱国吗?”奶奶点点头说:“那当然,爱国是咱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屈原爷爷为了国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了。咱们虽然做不了那么伟大的事,但也要做好自己的事,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国家。”
从那一个个小小的粽子里,我吃到了家的味道,也体会到了屈原精神的传承。每一年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奶奶的话,想起屈原爷爷的故事。这粽子的香味,也成了传承屈原精神的一种独特的纽带,把我们一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把我们和古老的传统紧紧相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