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形成
摘要:汉文字起源甚早,被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则是甲骨文。而其形体并未定形,随着历代书写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书写实践,直至三国两晋时期,则演化成以篆书、草书、隶书、楷书、行书五大形体并存的历史风貌。而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之本源。因此各形体在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各具特的书法艺术。下面就在各形体演变的基础上来浅谈与之相应的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
关键词:书法 艺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前言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应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中国汉字的演变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文字经历了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5000年前。而在3000年前已有结构完备的甲骨文,其书写技巧、工具的运用,都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级阶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发现夏代较完整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必备的三个重要因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书法主要体现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
竹简诸方面。这一时期,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步趋向完美,从而奠定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殊地位。在汉末魏晋之际,隶书、草书、行书、真书等字体都已定型。而此时的书法艺术也迎来了自觉化阶段,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本文就以汉字诸体演变为纲,来探讨与各个书体相对应的书法艺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甲骨文与书法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从甲骨、陶片、玉片上用朱砂或墨书写的字迹来看,甲骨文笔法已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重,收笔亦轻而疾,有一定的节奏感。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劲峭,圆者柔润。这种笔法在双刀刻成的甲骨文中可清楚的看到。单刀刻的甲骨文表现出的是刀的意趣,笔法瘦硬挺拔,转折处多属搭笔,方折居多,亦有圆者,刻法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结构上,甲骨文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
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甲骨文的章法最为人们称道: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的单字组合在一起,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章法款式亦不拘一格,多为上下竖行,亦有横行排列。竖行者有左行也有又行,由于兆辞纹路的影响,行与行之间有疏有密,有直有斜,字数不一定,纯视空间位置布局,其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美,后世难以企及。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因此从甲骨文具有的艺术特征来看,不仅体现了商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修养,而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开端,它所具有的艺术因素都被后世所继承并影响了中国整体的书法面貌。后世书法大家无不在书法艺术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而自觉取法三代,陶养甲骨,从中汲取其天真古朴、率意自然的艺术特点。
二、金文与书法
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
“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商周属于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包括多种用途的器物,其中礼器、乐器比重最大,而礼器中的鼎和乐器中的钟具有代表性。金文,就是铸或刻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在甲骨文盛行的商代,青铜器有铭文的大多只二三字,长至十字或数十字的为数不多,书风受甲骨文的影响,从书法的角度看,商代金文近似甲骨文体势,至周的金文无论从文字还是书
法,均与甲骨文拉开了距离。这时的金文主要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2)字的结构比甲骨文更加紧密、平稳。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开小篆,在先秦书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性作用,更可贵的是其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这对我们更好的研究先秦书法的面貌提供了相对方便的条件。金文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铭文、《毛公鼎》铭文、《散氏盘》、《兮甲盘》、《天亡殷》、《墙盘》等。
小篆与书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有利于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
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峄山刻石》是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
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四、隶书与书法
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均用小篆。但结构复杂,笔画多弧形,速写不易,民间多用一种较篆而草的、能急就的字体,笔画由圆变为方折,把篆书多弧形变为多直形。这是隶书兴起的原因。晋·代卫桓《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罪人。从事劳役的人及职位较低的胥使、役吏。)佐书,曰隶字。”唐·张怀瓘《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等所做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
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汉代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00年的426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广艺舟双楫·说分》)给以较恰当的评价。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不然,
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