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要
文字研究是窥视一个时代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像汉字这样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字来说,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人文讯息,从它的变化发展中我们可以探究社会的发展变化乃至时代的变革,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新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女性地位的改变是否在文字的演变中得到体现,探索不同时期女部字演变与女性地位的变化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论文将中国史简要分为分为古代社会和近现代两个时期,以甲骨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字典等为依据,运用对比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女部字演变与女性地位的变化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女部;许慎《说文解字》;变化;女性地位;
引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结绳记事”到现在我们使用的楷书,经历了多个形态的演变,它的演变既有自然流变又有人为改革的过程,但不论是哪种变化,它都是在前一种字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汉字演变的不断层性使我们可以从字的演变往回追溯,通过研究汉字演变来看它背后所展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风
俗等等的变化。本篇论文旨在通过研女及女部字的演变探索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变化。研究不同时代背景下女字部演变所反映出来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通过这项研究来探寻女部字中所蕴含的有关女性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古代社会
(一)、从“姓氏”看古代女性地位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母亲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公社,其实行母系继承制,以老祖母为核心的氏族制。这一时期的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而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氏族成员进行族外婚,其他族的男性到女性的部落族生活双方完成生育后,孩子由母亲抚养,故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1]《列子·汤问》曰:“男女杂游,不媒不聘。”[2]意思是男性和女性混杂交往,可以看出此时还未形成后世的婚姻嫁娶礼制。这些均说明,华夏民族在原始社会后期,还确实存在氏族外婚制,母系继承、只知其母,这一时期的种种制度都说明了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地位极高。
中国汉字的演变
民不知其父,故随母所姓。母系氏族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制度证明了古代社会前期女性地位的尊崇,而姓氏的产生与母系氏族社会是有密切关系的。《说文解字》女部中,用于“姓”的字共12个,其中“姜、姬、姞、嬴、姚、嬀、妘、姺、㜣、娸”均为上古姓氏。“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3]炎帝就是神农氏。据历史记载神农氏居姜水一带以牧羊为业,故以“羊”为民族的图腾,并以“姜”作为姓氏[4]“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从女姬声。”[3]起源于黄帝,黄帝住姬水之滨,故以此为姓。据说黄帝的后代有尧、舜、禹、商契、后稷等多人,周族祖先后稷继承了姬姓。“姞,黄帝之后百鱼攸姓,后稷妃家也。从女,吉声。”[3] “嬴,少昊氏之姓,从女省声。”[3] “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3] 姚姓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虞舜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后世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从女为声。”[3] “妘,祝融之后姓也,从女云声。”[3] “姺,殷诸侯为乱,疑姓也,从女先声。”[3]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社会后,逐渐形成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生活和公共事物,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汉民族神话传说中的许多英雄人物的姓都从女部这是先民们早期的女性尊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和名,姓是我们所属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名上则带有父母对于我们的诸多期盼和祝福,人的姓名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意义,除某些特殊情况外,绝大部分人都随自己父亲的姓,但是“姓”这个字却由“女”和“生”组成,明显和作为母亲的女性有关,从字形上来分析,甲骨文中姓字写作。会意兼形声,字的左侧像是小草长出地面的形状,右侧是一个女性形象,表示女性生产,从女从生,生亦声。《说文
解字》中这样解释这个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为天子,从女从生,亦声,春秋傅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息正切。”[3]人由女而生,在母系氏族社会,生下的孩子都由母亲给姓从母姓。因此,“姓”这个字从女。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前期女性地位远高于男性。
《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说明姓是表明始祖的,将姓和氏的不同功能说的一清二楚。[5]意思是一个人的姓是用来辨别他的祖先是谁的符号,氏是用来区分同一宗族的不同分支。 姓氏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者首领的名字,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通志·氏族略》载:“三代(指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6]。”这段话明确的说明在最开始的时候“姓”为女性所有,贵族男性则有“氏”。在进入父系社会后,人们发现自己的祖先大都有母亲而无父亲,于是开始用一些神话故事来说明他们的来历。例如商的始祖名契,传说是有娀氏简狄吞食了燕子的卵而生下的。周朝始祖后稷的出生也十分具有传奇彩,相传他的母亲姜嫄踩到天帝的脚印后不久就有了身孕,最后生下后稷。有姓之人为女性,有氏之人为贵族男性,进入父系社会后人们创作神话来解释有母无父的祖先,这些都说明女性地位高于男性。
(二)、从有关婚姻的女部字看女性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在进入古代社会的中后期后逐渐由母系氏族公社变成父系氏族公社,但不论哪一时期,
婚姻制度都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 REF _Ref481780815 \r \h REF _Ref481780815 \r [7]中国婚姻的流变过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难以窥其全貌,但可以肯定的是,氏族外婚制度、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是其主要的三个阶段,本部分主要说明氏族外婚制和一夫多妻制度下女部字所反映出的女性地位。
甲骨文中女()和母()本为一字,女像是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双手娴静地交叠而放,有的甲骨文会在女性头部位置加一横用来指事,表示女性的发簪[8]。《说文解字》云:“女,妇人也。象形。”用妇来训女,但是妇又解释为“妇,服也”表示顺从服从,说明女性的地位比掌握着经济大权的男性低下。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这表示男女不同的分工,女性多在室内进行家务劳动,男性多在室外进行重体力劳动,从而进行区分,不含任何贬义或表示男女地位差距之意。甲骨文中母字和女字相比只是在女字中加两点用来表示女性因生育而涨大的乳房,后来才将这个字与女字区别。抛开有争议的部分,我们可以从其他的女部字来侧面研究男女地位之间的差距。
一些关于婚嫁的女部字就明显反映出女性地位较男性低。例如“婚字”,古时婚与昏为同字,婚字甲骨文为(),像是一个人的手触碰到了落下的太阳,表示黄昏、傍晚。婚,金文写作“”,左上侧的形状像一个伞状的遮盖物,左下侧像一个人在边走边哭,另一个人拉着他的手在走;字的右侧为一耳朵形状,是“取”字的省略写法,表示“娶”的意思,整个字的含义为:新娘被人牵着手离开娘家。有的金文“”由“”和“”组成,左侧昏表
示黄昏,既是形旁也是声符;右侧是一“女”,这和古代婚嫁仪式多在黄昏傍晚举行的礼仪相对应。《礼记》中关于婚礼中礼仪等相关问题的记载的一篇文章就名为《昏义》。《说文解字》中说:“婚,妇家也,礼,娶女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9]古代的人们对阴阳之道非常讲究,认为世间万物都由“阴阳相合”而生,同样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女性为阴,男性为阳,黑夜为阴,白昼为阳,而黄昏之时黑夜白天交替,阴阳相合,新郎带领迎亲队伍在黄昏时分赶赴女家迎娶,后慢慢变为“婚”字,这一礼仪也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10]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男性来到女性所在部落一段时间完成生育后回去,由此逐渐发展到男性到女性氏族进行固定配偶的婚姻。但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从这个婚字可以看出,女性到男性家中居住这种习俗已经固定了下来,两者进行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地位的下降。一夫多妻、缠足、三从四德、七去等社会礼制准则无一不说明女性地位的低下。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则被要求从一而终,甚至在配偶死后不得改嫁,否则就是不忠;男性可以读书考取功名入仕,女性则必须在家照看孩子服侍男性打扫家务。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对女性的束缚日益严重,女性彻底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和所有物,依附男性才能于社会中立足。
娶,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示婚嫁关系的女部字。古时“娶”即“取”,“取”在甲骨文中字形左边是斧刃的形状,右边是一“手”字,中间有条竖线,表示耳朵,意思就是用手拿着斧刃去割取一个人的耳朵,本意是攻取。[11]古代,当人们作战胜利或者打到猎物后就会把人或者动物的左耳割下来,以计数献功,领取奖赏。但是,它为
什么和表示婚嫁的娶为同一个字呢?这就和上古的“抢婚”有关系了。抢婚这一现象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时期,《周易·屯》爻辞中有这样一段话:“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泣血涟如”是说一支似寇非寇的马队抢来不从的女子,被抢女子拼命呼喊,血泪汪汪。[10]这被看做是一段抢婚情景的描写有学者认为当代一些婚礼礼仪也是上古抢婚习俗的反映,比如:新娘头顶红盖头,脚不能离地,直到新郎将其放在床上。而这些都是因为上古时期抢婚,时,为了防备新娘逃跑,可能会将她的双腿绑起来,这当然就需要新郎将她抱着放在床上,而盖上红盖头也是为了防止新娘看到回家的路线然后逃走。这种武力夺取新娘的方式就是“娶”这个字还未被先民们创造出来之时,人们用“取”字代替的原因吧。同时,妻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为会意字,本意为男子的配偶,字的左边像一个跪在地上的长发妇女,右边是“手”形,像是要将这个女子抓走。[12]这个字的字形也正印证了上古的武力抢婚风俗。可以看出男权时代到来之后,女性地位的下降。
(三)、从女部称谓字看女性地位
婚姻制度展现了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许多内容,婚姻形式是社会关系和血缘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汉民族的婚姻形式在它的亲属称谓词中完整的体现了出来 REF _Ref481775978 \r REF _Ref481775978 \r [13],除了婚姻嫁娶中的女部字所显示出的男女地位之间的差距外,亲属称谓词也体现出了男女之间的地位和进入奴隶
社会与封建社会后女性地位的下降。例如“堂亲”的指向就只指父系中与男子有关的亲属,而相对的“表亲”的指向则更为宽泛。在中国,血缘关系的根本是以男性为中心,而传男不传女,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基本要义,家庭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起配角作用,男性高于女性地位。这种宗族观念随时代不断加深的同时是女性地位的不断下降。中国的血缘关系在“男尊”的另一面就是“女卑”,带有女部的女性配偶称谓字也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的低下。
《说文解字》中的女部称谓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如,按照女性的年龄划分为依据有:“奼、婦、姂、嬪”等,《说文》曰:“奼,少女也。从女乇声”;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3]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服也,亦以㬪韵爲訓,婦主服事人者也,大戴禮本命曰,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敎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伏於人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14]意思说妇为服侍男人的女人;
“嬪,服也,从女賓声”。[3]《说文解字注》云:“服也,堯典曰:釐降二女于嬀汭,嬪于虞;大雅曰:摰仲女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傳曰:嬪,婦也,按婦者,服也,故釋嬪亦曰服也,老子賓與臣同義,故詩曰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嬪與婦同義,亦其理也,从女賓聲,符眞切。”[14]嬪与妇同意。从上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有不同的称呼,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字的解释从侧面反映出女性以
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女性处于服从地位,社会地位高低当下可见。还有“㜎、婢、奴、妾、”等称呼“小妇、小妻、媵妾、侍妾、贱妾”这些女旁称呼都会在前加一个带有贬义的字用以自称或他称都是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体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