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活动 品诗词
中秋活动 品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衍生注释:
1. “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即端起酒杯。
2. “宫阙”指宫殿。
3. “琼楼玉宇”形容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的仙宫。
4. “不胜寒”,经受不住寒冷。
5. “婵娟”指月亮。
二、赏析:
这首词开篇就以一种豪迈的气势,对着青天发问,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是一种对宇宙、对自然的大胆探寻。词人想象自己乘风到天上,但又担心那里太过寒冷。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很是巧妙。下阕从赏月转到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思考。月亮的阴晴圆缺就像人的悲欢离合一样,难以十全十美。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有一种豁达的胸怀,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乐观豁达,这种心境也反映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他的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哲理的深入思考。
四、运用片段:
有一年中秋,我和家人因为一些事情没能团聚。我独自一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那一轮明月,突然就想起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就想啊,虽然我们不能在一起,但是这同一轮明月照着我们,就好像我们还是在一起似的。这时候我就觉得苏轼可太懂这种感觉了,思念亲人又怀着美好的祝愿,就像我现在一样。
《望月怀远》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
1. “天涯共此时”的“天涯”指极远的地方。中秋几号
2. “竟夕”指一整夜。
3.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4. “盈手”,满手。
二、赏析:
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升起的时候,远在天涯的亲人也在看着同一轮明月,一下子就把思念的范围扩大到了天涯海角。颔联写情人怨恨这长夜,整夜都在思念。颈联通过“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主人公对月光的喜爱以及在户外久待被露水打湿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出相思之苦。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想要把月光送给远方的人却不能,只能期待在梦中相见,这种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感很是动人。
三、作者介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他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四、运用片段:
中秋之夜,我和朋友在海边露营。看着大海上升起的那轮明月,我突然就对朋友说:“你看这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啊。”朋友就问我啥意思,我就说,你想啊,不管我们的朋友、亲人在多远的地方,现在都看着这同一个月亮呢。这时候我就感觉张九龄写得真好,这简单的几个字就把那种天涯海角共赏明月的感觉写出来了,好像一下子就把我和远方的人联系起来了。
《静夜思》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
1. “疑是”即怀疑是。
二、赏析: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非常精炼地表达了思乡之情。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月光像霜的比喻,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冷。这种清冷的氛围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动作描写很自然,抬头看到明月,然后低下头就思念起故乡来。明月成了引发思乡之情的媒介,简单的描写
却能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
三、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想象奇特,语言优美。他一生游历四方,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中秋我在外地出差,住在酒店里。晚上醒来,看到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我第一反应还以为是地上结霜了呢。然后我抬头看到那月亮,哎呀,瞬间就想家了。这时候我就想到李白的《静夜思》,他肯定也有过类似的感觉,这诗写得太真实了。我就想,这月亮啊,不管在哪,只要看到它就会想起故乡,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