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八月十五日中秋表演古诗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衍生注释:
1.“海上生明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生”字将明月与大海联系起来,仿佛明月是从大海中孕育而生,极富动感。
2.“天涯共此时”:此时,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友人都共同沐浴在这明月的光辉之下。
3.“情人怨遥夜”:有情人怨恨这漫长的夜晚。“情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有情谊的人,比如思念友人、亲人或者恋人的人。
4.“竟夕起相思”:整夜都涌起思念之情。“竟夕”就是整夜的意思。
中秋几号5.“灭烛怜光满”:熄灭蜡烛,喜爱月光充满房间。“怜”有喜爱、怜惜的意思。
6.“披衣觉露滋”:披上衣服,感觉到露水滋生的寒意。
7.“不堪盈手赠”: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送给远方思念的人。
8.“还寝梦佳期”:还是回到床上,希望在梦中与思念的人相会。
二、赏析:
这首诗意境雄浑阔大,由海上明月起笔,从望月联想到远方的亲人、友人或者恋人,情感真挚深沉。诗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明月升起时那种宏大的景象,同时又巧妙地传达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能共享这明月的光辉。接着,诗人描写了因思念而难以入眠,在房间里的种种举动,如灭烛、披衣等细节,细腻地表现出思念之情的浓烈。最后“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将这种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想要把美好的月光赠给对方却不能,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充满了无奈与深情。
三、作者介绍:
作者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富有才华。他的诗歌风格清淡,语言简洁明快,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政治上,他忠耿尽职,刚正不阿,为开元盛世的稳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运用片段:
中秋节的时候,我和家人分隔两地。我独自坐在院子里,看着那一轮明月,突然就想起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就想啊,虽然我和家人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我们都看着同一轮月亮呢。这月亮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这时候我就不那么孤单了,感觉家人就在我身边一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衍生注释:
1.“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往昔的八月十五夜晚,在曲江池畔的杏园旁边度过。曲江池和杏园都是当时长安比较有名的游玩之地。
2.“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今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却在湓浦沙头的水馆前。湓浦是地名,表明诗人现在身处异地。
3.“西北望乡何处是”:向西北方向遥望故乡,却不知道故乡在哪里。
4.“东南见月几回圆”:在东南方向看着月亮,已经不知道看到月亮圆了多少次。表示离家已久。
5.“昨风一吹无人会”:昨天的风吹过,却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
6.“今夜清光似往年”:今夜的月光和往年一样明亮。
二、赏析:
这首诗通过昔年和今年中秋夜的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被贬谪后的思乡之情。前两联中,诗人用简单而直白的语言,将过去在繁华的长安曲江池畔过中秋和如今在偏远的湓浦沙头水馆前过中秋进行对照,强烈地突出了今昔的落差。“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诗人在异地望着月亮,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迷茫,不知道故乡在何方,也感慨自己离家已久。最后两句“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更是将孤独之感和对往昔的怀念推向深处,那昨夜的风如同自己的孤寂无人领会,而今夜的月光虽然依旧明亮,却物是人非。
三、作者介绍: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善于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反映社会现实。他一生仕途坎坷,曾被贬谪到多地任职,但他始终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
我有个朋友,他去外地工作很久了。有一次中秋节我们聊天,他就跟我说,他特别想家。他说就像白居易写的“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一样,以前在家的时候过中秋可热闹了,现在在外地,只能一个人看着月亮,感觉特别凄凉。他说看着月亮就想知道家的方向在哪里,就像诗里说的“西北望乡何处是”,那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他的那种思乡的痛苦。
《中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一、衍生注释:
1.“圆魄上寒空”:中秋的圆月升上寒冷的夜空。“圆魄”指的就是中秋的月亮,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圆润。
2.“皆言四海同”:大家都说四海之内的人们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普遍的看法。
3.“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怎么知道千里之外,不会有风雨呢?这里的“雨兼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的风雨,也可以隐喻人生的坎坷或者不同的境遇。
二、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中秋月高悬天空,人们普遍认为四海同此明月的景象。而后两句却陡然一转,提出疑问:怎么知道千里之外不是风雨交加的景象呢?这就打破了人们常规的认知,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相同,而忽略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虽然人们都在同一个中秋之夜赏月,但每个人的境遇可能大不相同,有欢乐的,也有忧愁的,就像有的地方是明月当空,有的地方可能是风雨交加。
三、作者介绍:
作者李峤,字巨山,他是唐代诗人。李峤在文学上才华出众,对律诗和歌行体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既有应制之作,也有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
四、运用片段:
那天中秋节,我和一朋友出去赏月。大家都在说,看这月亮多圆啊,全天下的人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这时候我就
想起了李峤的“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我就跟朋友们说,虽然我们现在看着月亮很开心,但是说不定在很远的地方,有人正在经历着不好的事情呢。就像这月亮看起来到处都一样,但世界上的人和事是多种多样的,有好有坏。朋友们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还夸我想得深呢。
《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一、衍生注释:
1.“无云世界秋三五”:在秋高气爽的八月十五,天空万里无云。“秋三五”指的就是农历八月十五。
2.“共看蟾盘上海涯”:人们一起看着月亮从海边升起。“蟾盘”是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亮中有蟾蜍,所以用蟾盘指代月亮。
3.“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月亮一直照到天边的尽头,不会只偏爱照耀某一家。这两句体现了月亮的公正无私。
二、赏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