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结构优化策略——以河南省为例_百度文...
t国耶业技术敎育
Chinese Vocar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22年第14期No.14,2022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结构优化策略
—以河南省为例
胡昊,卫亲超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扌商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能否满足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通过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状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分析,发现存在专业设置“同构
化”现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局部“错位”、专业类型特征不突出等问题。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协同,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激发行业企业参与专
业建设积极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职业
教育专业结构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生态。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结构优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290(2022)0014-0037-06
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其重要职能,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相适应,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河南省是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和教育大省,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与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现状,对中部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一、河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高投入、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持续性的调整,现阶段已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布局结构。
(一)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从2016—2020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6%下降为9.7%,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7.6%下降为41.6%,下降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呈现逐年扩大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1.8%±升为48.7%,增加6.9个百分点。
收稿日期:2022-03-18
基金项目: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绿生态环境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ZH2021040101,主持人:胡昊);河南省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点项目“河南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研究与实践"(项
目编号:〔202057958,主持人:胡昊)
作者简介:胡昊(1979—),男,博士,副教授,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和智慧水利;
卫宗超(198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和心理教育。
—37—
表1 2016—202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
占全省总GDP 比重(单位:%)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局。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1610.647.641.820179.647.742.720188.945.945.220198.543.548.020209.741.64&7从表1可以看岀.河南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生 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 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 量。这种变化趋势表明,“十三五”期间河南省产 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 变。
(二)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第二 产业的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对河南省整体经济结构 的调整至关重要。根据《河南统计年鉴》显示, 2020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0.4%,其中,装备产业、食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 备制造业等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比重持续增 长,煤炭开采、黑金属冶炼、电力工业及化学工 业等高耗能产业和传统产业占比不断下降。此 外,建筑业总产值增长率急剧下降,由2019年的 11.1%,下降到2020年的3.3%。这表明,全省技术 密集型重工业发展迅速,而资源密集型重工业和 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发展逐步放缓,工业布局逐步 向重工业和高加工化发展,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 化升级效果明显叭
(三) 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河南省产业结构布 局中的占比逐步增长,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 支撑力量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服务业增 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30%,到了 2015 年该比重已达到40%。截至目前,服务业增加值 占比接近50%,已占据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半壁江 山。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 以“Huanghe ”本土品牌为引领的鲍鹏计算产业初 具规模,为河南省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巨 大力量叫
二、河南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 性及问题(一)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现状根据2021年3月份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 专业目录(2021年)沪,笔者对河南省472所职业院 校公布的分专业招生信息进行统计(表2) o 截至2021年,河南省372所中职学校、63所高 校共设置有4 111个中职专业点(含五年一贯制), 100所高等职业院校(其中,专科层次99所、本科层 次1所)共设置7 091个专业点,合计11 202个专业 点。平均每所中职院校开设11个专业点,每所高 职院校开设71个专业点,专业布局呈现规模化和 集约化发展趋势。将河南省现有专业结构与《职 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的专业类别进行对 比,可以看出,目前全省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涵盖 了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农林牧渔等19大行业,专 业大类覆盖率100%。目前,河南省职业院校中面 向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专业点数有369个,占职 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3.29%;面向资源环境与安全 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等第二产业的专业点数有3 994个,占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35.65%;面向电 子与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等第三产业的专业 点数有6 839个,占职业教育专业点总数的 61.05%。可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侧重于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与河南省产业结构布局基本相符, 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适配性较高,基 本符合区域功能定位。(二) 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当前河南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全省产 业结构总体性适配,但着眼于产业结构不断转型 升级的发展趋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呈现岀 局部性的“同构化”,以及专业布局和培养人数与 产业需求适配中的“错位”现象,成为以职业院校 支撑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薄弱环节。1.专业设置“同构化”现象较为突出专业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是学 校人才培养和与社会产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
交接点叫一个 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对学校的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对科学、 合理的专业设置,应遵循照市场导向原则、为地方
—38 —
表2 202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情况
潮%)
b
/1咧
%)963923.23.86732力
5.29.54215  2.14400.97940.84力170.45977.108.50219.674.2741223410089514.2715.4403512.2470260刃800 .13
2
30-91810294162.511947316533229733933&4703664636
2类 大 自3 与 子 电028
916.81676.42
6766595.353.27154753.556145.09545.560
108643533.674.72774
6.80289-03509
7.525-238657976  1.852373567454465279
66.类 大 法 司 与 安 公43830.41850205
0.072.54124754817
数据来源:河南省各职业院校招生网站。
经济服务原则、科学规划原则、特性原则。反 之,若背离这些原则设置专业,难免出现千篇一 律、盲目冒进,极易偏离高校应有办学定位和办学 特。通过分析河南省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现 状,发现部分职业院校对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就 业前景、市场需求等因素研判不足,造成专业趋同 化现象严重,缺乏区域特专业,导致职业院校办 学同质化,特带动效应不足。例如,河南省职业 教育专业点数量超过1 000的专业大类有四类,其 中,三类均属于第三产业相关
专业大类,归属于第 二产业的专业大类仅有一类,而第一产业中的所有 专业大类开设的专业点数量均小于1 00(F (表3)。 这说明河南省专业设置的“同构化”现象十分突表3专业点数量超过1 000的专业大类产业分类专业类别专业点数量(个)比例(%)第一产业—0—第二产业装备制造大类1 59814.27第三产业电子与信息大类1 80216.09财经商贸大类
1 65514.77文化艺术大类1 0289.17合计6 08354.30数据来源:河南省各职业院校招生网站。出,且重复专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造成办学特 不够彰显。中部其他省份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 时也出现了类似问题,一项对河北省22所优质高 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查发现,多数学校在设置专 业时偏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出现了较为严重 的专业设置类同化现象。特别是在建筑业、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相关行 业,其专业设置与布点数已明显高于对应产业的 产值比重叫2.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的局部性“错位”职业教育要紧密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反 映在专业设置上就是要求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 构相适应,并随着地区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及时
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研究发现,河南 省职业教育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局部性不适 配、不平衡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 设置与产业对接不紧密。出于学校招生和生存考
虑,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时迎合学生和家长心 理,未能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学校人才培 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需要。二是职业
—39 —
教育专业布点结构、培养人数与产业结构不相适配。以高职院校为例,202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9.7%.41.6% .48.7%,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25.0%.29.5%,45.4%,而对应专业在校生占比分别为1.08%.27.19%.71.13%(表4)。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职业院校专业总体布局与产业基本匹配,但从各专业培养人数与产业所需人才匹配上,则表现出明显的“错位”现象。也就是说,从具体人才培养上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并没有形成合理的适配关系,造成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才培养数量低于产业发展需求,而第三产业人才培养数量则远高于产业发展需求。
表42020年河南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比情况
产业结构占比
(%)三次产业从业人
员占比(%)
对应专业在校生
占比(%)
第一产业9.725.0  1.08
第二产业41.629.527.19
第三产业48.745.471.13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
此外.目前职业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文化教育等通用性专业较多,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较少,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专业“点”上,专业“”的建设意识不够,没有形成专业集聚优势。中部其他省份如河北、安徽等均出现了类似问题。因此,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做到与地区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促进高职院校与地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成为中部地区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3.专业类型特征不突出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巾这是国家政策首次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单位,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就需要在专业设置时明确类型特征,凸显其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区别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专业结构,职业教育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动态化的专业结构,是一种强调适应产业发展变化的生态系统的课程范式叫因此,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需把握“职业”属性,实现开设专业与已有职业的有效对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为此,2021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基于产业、职业、岗位进行的专业分类。但是,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尚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仍遵循学科体系,而非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沿袭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
还未真正摆脱普通教育的束缚代
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分析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搭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为了避免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出现“趋同化”现象,需要大力引导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首先,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搭建政、行、企、校、研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信息交流平台。由于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仅要对接当前市场的产业发展实际,还需满足未来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但一些职业院校因短期利益而遮蔽了长远发展思维,要么盲目迎合当前市场紧缺人才需要,一窝蜂地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要么片面追求一些成本较低、投入产出较快的专业。例如,不少职业院校大量设置经济、管理、商务等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在当前市场大多已经是饱和状态,缺乏对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科学预测和中长期规划。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政、行、校、企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科学监测政府的产业发展调整规划、政策倾向、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学校的人才培养供给等,分析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间的适配度,为职业院校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布局提出指导性建议。其次,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可通过财政拨款、发布规划、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职业院校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对于部分设置过多或“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专业,教育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减少相关专业的资金支持,抑制该专业的盲目扩张;对于支撑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支柱产业等急需的专业,应加大政
府资金投入力度,引导职业院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加大人才供给力度。
(二)激发行业企业积极性,校企协同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
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发挥行业协调指导作用,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何。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来。然而,当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和职业院校在组织性质方面存在根本差异,企业是具有生产性和交易性的组织性质,其组织目标是功利性的,追求企业盈利最大化是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叩。而职业院校具有公益性的组织性质,其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实现社会公共效益最大化。企业和职业院校在性质上的差异导致两者之间很难实现组织融合,进而影响到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此外,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承担了较高的育人成本,但由于缺乏相应政策保障和财政补贴,短时期内难以收回成本。例如,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但承担学生实习也要耗费企业大量的成本,除了显性的人力、物力、设备消耗等投资之外,还包括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实习生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等隐性投入。更重要的是,学生实习结束后存在择业的不确定性,实习生留任率低则意味着企业实训育人收益进一步被压缩。目前,我国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机制不健全.财政奖励和育人补贴无法有效实施,企业承担较高的合作成本,但却无法获得育人补偿。这就造成了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之间产生了断裂。
实际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引领职业院校优化专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相匹
配的潜在力量,解决了产教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必然带来校企协同优化的强劲动力。首先,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机制。通过制定相关的产教融合政策法规,对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权责进行明确划分,保障企业作为产教融合重要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政府在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时,应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导企业将个体盈利与行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将企业的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结合起来。其次,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补偿机制。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合理考虑企业所面临的成本代价及相关风险。针对企业参与生产实践育人面临的设备损耗、时间投入等成本,建议职业院校向实习企业提供“购买服务”,弥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育人成本;针对企业承担的人力损耗,学校、企业和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之前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引导和规范实习生毕业后优先在实习企业就业。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又提高了企业的留任率,弥补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损耗。
(三)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其天然使命,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满足地区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首先,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专业建设时应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特。具体来说,要结合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农业大省的战略地位,立足河南省六大战略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需求。其次,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定位,服务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河南建设。要整合集团各类资源,统筹成员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结构,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实现以强带弱
、优势互补,助力区域支柱产业和特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此外,推动职业教育集团与国外院校、教育机构、行业组织、企业等构建定期互访、互派学生的交流机制,助力行业院校适应行业国际化特点,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4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