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音乐素养
——苏少版八下音乐《草原牧歌》单元教学案例的实践
与思考
谢 忆
(江苏省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本文重点通过《草原牧歌》单元教学的案例实践,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区分长短,文化熏陶、学唱歌曲,延伸兴趣、评价反馈,收集探究、小结提升等多角度,分析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审美情趣;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
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草原牧歌》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音乐素养的教育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城市长大,绝大多数对于草原并未踏足,对于草原音乐和蒙古族音乐认知几乎为零,做不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去理解多元文化、感受民族音乐。所以,笔者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理念,让学生了解草原民族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体验草原民歌的独特魅力,辨别蒙古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名曲引入
课堂开始,笔者播放德德玛老师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草原。笔者提问学生听后感受“这是什么样的草原?”学生们做出的回答如:壮阔、辽远、天苍苍野茫茫等。在参与思考互动之后,若能转移到大家所未想到的答案,就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与兴趣。
2.创设情境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靠放牧牛羊为生,手工业为零,蒙古包随扎随停,看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便要饿肚子,所以需要去扩张疆土等。这里的讲解笔者配合课件上的图片与文字,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这些代代传递的习俗习惯,让蒙古族人民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如那达慕大会,饮食文化等。
3.导入新课
因为是马背上的民族,结合天气原因等,蒙古族的服饰特鲜明,袖口小,颜鲜艳,外有夹袄,下配马靴。舞蹈动作幅度大,向外感明显,抖肩、翻腕、绕圆。这些准确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请学生们自己总结出来。当描述完这些客观特点之后,再次请学生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舞蹈演员像是骑着马驰骋在草原上,像是在扬鞭子等,结合实际情况又有自己想象力的答案就出来了。老师再总结:由于蒙古族人民长期骑马,所以,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于手腕、背部,表现出蒙古族姑娘的热情、活泼;蒙古族小伙的挺拔豪放、步伐矫健。
(二)播放视频 区分长短
接下来,笔者播放蒙古族舞蹈的一段长调无声舞蹈视频,让学生们在《牧歌》与《嘎达梅林》作为视频背景音乐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目的是带着思考去区分蒙古族音乐的重点——长调与短调。长调音乐与短调音乐是非常好区分的,特点如下:长调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短调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在学生们进行选择后,笔
者总结长调与短调的区别,让学生们再次聆听《牧歌》与《嘎达梅林》的演唱,从曲调、节奏、结构、演唱特点上再次对比、归纳、总结。在演唱上,长调歌曲有连续的颤音,较为抒情,带有浓烈的草原气息;而短调接近口语,装饰不多,叙事性较强,与抒情性相结合。
(三)文化熏陶 学唱歌曲
课上到这里,孩子们都已对蒙古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对蒙古族的文化和音乐特点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时,笔者介绍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讲述美丽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人民所经历过的种种磨难,让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也更能积极地参与演唱。
两个乐句结构节奏完全一样,上句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是上句的重复变化,旋律低沉。总体来看,节奏舒展从容,庄严肃穆,既表达了人民对于嘎达梅林的感谢与爱戴,也突出了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气势。师生读谱识
(下转第196页)
192 Northern Music
和碰撞,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体会到音乐情感的贯通性。
(二)结合流行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意识与传统存在差别,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而流行音乐是当前学生们普遍喜欢的音乐形式,在升华民族音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挖掘流行音乐当中所包含的民族音乐元素,以此为基础来激起学生们对于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以及陶喆的《苏三说》引入到课堂当中,与同学们共同发现和探讨菊花台结尾部分所出现的葫芦丝音乐,认识《青花瓷》当中歌词和曲调当中所体现的民族特,分辨在《苏三说》当中所融合的京剧元素。通过对流行音乐当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挖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参与到课堂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教育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下,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融入到了课堂当中。音乐课堂本身就需要多媒体予以辅助,教师需要将先进的教学技术融入到课堂当中,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学习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学生们对于多样化的音乐形象会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可以陶冶其情操。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音乐教学而言具有优越性,将音乐和视频相结合播放,能够使抽象的知识更为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们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学习《辽阔的草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这样才能够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三、小结
民族音乐是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也是千百年来音乐文明的积淀。而高中是学生们接受知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在音乐课堂当中深入民族音乐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其民族精神。教师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和推广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们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所具有的魅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鹿培培.高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深化分析[J].艺术科技,2016(11):391.
[2]方千鑫.浅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158.
草原牧歌歌词[3]王美侠.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7):208.
作者简介:徐玮(1981—),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高中音乐教育。
谱,学唱歌曲旋律,随旋律哼唱,进一步感受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延伸兴趣 评价反馈
在此环节,我选择了腾格尔老师演唱的《天堂》一曲。在完整的欣赏全曲后,请学生们来回答是长调还是短调以及原因。
因出现个别学生并不了解腾格尔老师的演唱方法,所以觉得过于夸张,所以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腾格尔老师演唱《天堂》前有一段介绍的短视频。笔者播放给孩子看了腾格尔老师心目中的天堂——家乡,因为植被减少,所以生态环境不好,腾格尔老师饱含着对过去家乡环境的思念和对现状的痛心、对未来的期待,所以才会演绎出情感层次丰富的《天堂》。
因为之前的讲解与介绍明确清晰,所以对于笔者提出的的是长调还是短调的问题,学生们可以百分之百地解决,并且合理回答原因。学生们对于蒙古族音乐、对于多元的草原的文化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与浓烈的兴趣。
(五)收集探究 小结提升
本课的作业可让学生们自由收集探究,下一节课的时候再进行深入介绍与赏析。如杭盖乐队对于《乌兰巴托的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以及同名歌曲《杭盖》《轮回》,都融合了蒙古族特呼麦、特演唱方法、民族乐器与摇滚乐,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融合的例子。
三、结语
今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欣赏了草原音乐,通过歌曲的欣赏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草原风情,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文化就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学反思
笔者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的的课程目标与基本理念,在学生对草原音乐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地理历史知识引入到文化熏陶,再细谈蒙古族舞蹈特、音乐特,举出有代表性的长调短调歌曲来赏析后,请学生自己听辨,互谈感受,最后升华到多元文化融合、弘扬民族音乐。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尝试也符合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之“文化基础”中的“审美情趣”和“自主发展”中的“乐学善学”的培养目标,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音乐素养,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上接第192页)
196 Northern Music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