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5篇材料)
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5篇材料)
第一篇: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
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
国际象棋的文化内涵可以分如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益智功能(教育文化)、(二)社会功能(休闲娱乐、交往功能、科研功能)、(三)人文知识(作家与国际象棋)、(四)名人论棋。
(一)益智功能
有人称国际象棋是一种“智力教具”,这是对它的益智功能(教育文化功能)的很好解释。在当今中国社会,它可以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得力工具,因为它投资小、收效大、影响持久。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前苏联,对于国际象棋进入学校、进入课堂的广泛实践,证明它对各种年龄学生在智力开发和素质教育上所起的显而易见的作用。如果说每一门传统的学科很少能同时开发学生们两种能力的话,那么,国际象棋却能开发多种能力。尤为核心的是,它对于个性的塑造、独立解决问题能
力的培养、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功效。2002年月30日的《参考消息》用了一整版的篇幅,登载了题为“智者的游戏——国际象棋”的文章,其中小标题为“少年儿童必修课”的短文是这样说的:“下国际象棋可以促进人的逻辑思维。从小学习国际象棋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1993年在西班牙拉科鲁尼亚一所中学进行的研究表明,接受国际象棋训练的学生,在智力测验中比以前得到了更高分数。1995年,西班牙议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将国际象棋列为选修课。一些学校走得更远,将国际象棋列入必修课,”
其实,国际象棋的教育功能,在国际象棋开展得非常普及的欧洲,早就为很多国家所认同。国际象棋进学校、进课堂在欧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几代教育工作者曾经苦苦探索帮助学生轻松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学校开设国际象棋课程就如同给学生一把开启智力的魔杖。俄罗斯是个非常重视国际象棋的民族。自1920年开始,国际象棋就以小组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入俄罗斯学校。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际象棋教学掀起高潮,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广泛开设国际象棋课程,第一部国际象棋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教学实验活动频频举办。
著名教育家、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在其1969年出版的、已被译成10多国文字的名著《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具体地阐述了国际象棋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他写道:“男生和女生经常久久地不离棋盘。下棋使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但最主要的是增强记忆力。我在观察小棋手们时,发现他们在思想
上重现棋盘上设计者方才的阵势,并相象将要出现的阵势„„棋盘帮助我发现柳芭和巴维尔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下棋之前,我并没有发现他俩思想的灵敏性和顽强性。”他进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借助于国际象棋,难以充分开发学生们的智能天赋和记忆力,国际象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科目之一列入中小学教学大纲。”而他的这一观点已经日益广泛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实际上,国际象棋不仅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大诗人哥德语),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磨刀石“。作为一种思维科学,国际象棋既受空间、时间和规则的制约,又为人们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主动因素多于被动因素的,具体形象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活动范围。因此,以爱好者是学生为例,那种在被动地接收知识时易于出现的神思散漫现象在下棋中极少遇到,学生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是兴奋和激动的面部表情。而因这种情绪激发出的大脑形态各异的众多“棋局材料”的扫描、选择过程,正是增强学生们的记忆力、想象力、辨别力、判断力的智力开发的过程。
1981年夏天,16个国家的教育学家和国际象棋大师聚会巴黎,研讨国际象棋与智力开发的关系。他们确认,学习国际象棋,在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方面,其功能不亚于音乐和美术。这样的国际研讨会于1984年在汉堡接着举办。此后国际棋联学校教育委员会又牵头举办过多次。
2003年4月在苏州举行的“百校国际象棋进课堂研讨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象棋国际研讨会。在教育部体
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体司鼎力支持下,由国际象棋总局运动管理中心和苏州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这次研讨会,通过中外交流、专家讲座等方式,对国际象棋教育在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进行科学论证,检阅、总结国际象棋进学校、进课堂的活动成果,并使之更加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社会功能
“棋局如人生”,通过弈棋,爱好者们可以学到生活的规则,诸如条理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从而领悟人生必需有的纪律性、忍耐性和自我反思精神。然而,国际象棋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认识到,而人们在棋弈中犯错误,一局终了,立即就能醒悟。因此,它既能培养成就感,也是一种挫折训练。通过分析发现真实,这就是国际象棋的优异品质之一。如果棋手不去致力于改进自己的弱点,过高估计自己和过低估计对手,那么,他的棋艺水平的停滞不前是不足为怪的。
被西方称为“绅士运动”的国际象棋,能够培养人们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品行。而这正是其他一些集体运动项目所不能做到的。国际象棋不允许棋手在获胜之前就用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表达快乐,并且,棋手往往在比赛结束后与对手一起复盘、讨论整局棋的进展过程。这是一种学习与人相处的良好方式。
当然,国际象棋从广义来说也是一种游戏和娱乐,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规则的益智游戏和带搏斗性的高雅娱乐。曾在本世纪初获得女子世界个人亚军的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秦侃滢在回忆当年初学情景时说:“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国际象棋时,我好像中了它的魔法似的。你看那造型古朴生动的大大小小的棋子,就像童话世界小人国一样。于是你就想统率两支‘木头人大军’中的一支,从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十分强烈的弈棋欲望,并想战胜对方,显示自己的指挥才能。”
当你有机会步入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场时,你也许不能抑制自己发出一种由衷的赞叹,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男女棋手在同一个大厅里,手谈国际象棋,就像开一个小联合国会议一样。不同的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
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同一个弈棋规则下比赛,这种文化交流的作用是独特而又奇妙的。
另外,弈棋是少年儿童们很容易掌握运用的一种“准交际手段”,现我国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通过弈棋活动,能够结交许多新朋友,这无疑将扩大他们的社会接触面,丰富生活,并且有助于他们集体意识的形成。
华山位于哪个省
上世纪90年代卡斯帕罗夫和 卡尔波夫的五次“两卡之战”,被西方媒体炒得与“两伊之战”等军国大事相提并论,就其社会意义而言,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竞技功能。
1996、1997年卡斯帕罗夫大战“深蓝”和“更深的蓝”的两次“人机大战”更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尤其是1997年的“机器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一事,与克隆羊技术一起被众多传媒列入当年世界十大新闻。人机大战的影响在社会意义上也大大延伸了国际象棋科研功能。
说到国际象棋的科研功能,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象棋也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科学家和棋手共同努力下,出现了电脑棋手,编制程序也日趋完善,电脑棋手不断升级换代,水平越来越高。专家们致力研究电脑棋手,不仅对人类棋手的棋艺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和促进,而且还促使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电子计算机具有像人那样学习和进行判断的能力,这对解决国民经济以及国防上的重大问题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让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组成的棋队与地面队比赛,用以测定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反应能力,这对医学研究颇有意义。还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下棋,相隔万里的异地棋手不必再远渡重洋,只要接通自己的电脑,就可像面对面一样地进行比赛。
(三)人文知识
作家中棋迷甚多,其中不少还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美国的亚特·布什韦特是纽约论坛报的长期专栏评论家,也是美国幽默作家,他的棋艺不俗,经常击败名演员兼棋迷汉弗莱·鲍加。后来,他移居华盛顿,在那里他战胜了一连串政界大亨: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布什韦尔说:“我采用了克里姆林宫防御”)、国防部长勃里仁斯基、副总统阿格纽等等。
1983年的某一天,当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时,《苍蝇王国》的作者、著名作家威廉·高尔亭,正和《财政周刊》的一位文学编辑在以伊文思弃兵揭开棋局战幕的中局中,厮杀得难解难分。不难想象当时他由于太过兴奋而走了一步错着。诺贝尔奖使他输了这个对局。真是“有所得必有所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