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后的重⼤历史事件有哪些_新中国成⽴后的重⼤历史
事件解析
改⾰开放以来,全国党史学界出版了⼀⼤批有影响、有质量的权威党史专著,这⼀系列党史著作的出版发⾏,对⼴⼤党员和⼲部众学习党史,今天店铺给⼤家带来了新中国成⽴后的重⼤历史事件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新中国成⽴后的重⼤历史事件⼀:⼟地改⾰运动
⼟地改⾰是中国⼈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场深刻的社会⾰命,是中国民主⾰命的⼀项基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地⾰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地改⾰。新中国成⽴前,占全国⾯积约三分之⼀的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地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1] 新中国建⽴初期,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创造条件,在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 即“新区”,所涉农业⼈⼝数和⼟地⾯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 /3 以上。) 继续开展了⼟地改⾰运动。[2] 1946年5⽉4⽇,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地问题的指⽰》,简称《关于⼟地问题的指⽰》(亦称《五四指⽰》),把抗⽇战争时期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耕者有其⽥”的政策,因⽽获得了⼴⼤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援前线,巩固解放区,积极配合中国⼈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旧中国的⼟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
民。⽽占农村⼈⼝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这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之⼀。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量⼟地进⾏残酷的经济剥削,⽽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起,任意欺辱和鱼⾁百姓。双塔村地主王汉章叫佃户马义⼭出差,因事晚了点,王汉章即⽤⽪鞭将其眼珠打淌。喂马的长⼯巩荣⽯⽆辜被王汉章活活打死。此外,不少⼤地主还养着“团防”,作为镇压劳动⼈民的⼯具。因此,解决⼟地问题、没收地主的⼟地给劳动⼈民,已成了抗⽇战争胜利后⼴⼤劳动⼈民的迫切要求。[2] 中国共产党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命的基本任务,在第⼀次国内⾰命战争时期,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倒⼟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争。⼗年内战时期,在⾰命根据地开展打⼟豪、分⽥地的⽃争和查⽥运动,实⾏⼟地⾰命。
新中国成⽴后的重⼤历史事件⼆: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建设项⽬、⽣产⼒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标和⽅向。从1953年第⼀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五”规划正在实施进⾏。
“⼀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的。
中国发⾏的纪念五年计划的邮票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量进⾏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为中⼼、由694个⼤中型建设项⽬组成的⼯业建设,建⽴我国的社会主义⼯业化
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产合作社,以建⽴对农业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商业分别纳⼊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
第⼀个五年计划成,使我国建⽴起社会主义⼯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批重要⼯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595个⼤中型⼯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业布局的⾻架;⼯业总产值⽐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新的变化,在⼯业总产值中,⼯业产值所占⽐重由1949年的30%提⾼到56.5%,重⼯业的⽐重由26.4%提⾼到48.4%。1957年粮⾷产量达到3901亿⽄,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跟不上⼯业⽣产的步伐,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业总产值中⽣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业化的重要标志之⼀,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上年增长70%,⾼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出的⽐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棉花事件 新中国成⽴后的重⼤历史事件三:⾹港回归
⾹港回归是指中华⼈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1⽇对⾹港恢复⾏使主权,英国政府于1997年7⽉1⽇将⾹港交还给中华⼈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英国开始对⾹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次鸦⽚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29⽇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第⼆次鸦⽚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岛屿总计975.1平⽅公⾥的⼟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1⽇开始,⾄1997年6⽉30⽇期满。1982年9⽉,英国政府与中华⼈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中英双⽅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19⽇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1⽇起,中国在⾹港成⽴特别⾏政区,开始对⾹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地重新⾏使主权和治权。
1982年9⽉,英国⾸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访华,邓⼩平因⾹港前途问题与其进⾏谈判。邓⼩平提出,关于收回⾹港主权问题,可以⽤“⼀个国家,两种制度(⼀国两制)”的⽅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年收回⾹港。”双⽅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1982年9⽉26⽇,英国⾸相撒切尔夫⼈访华,中英⾸次揭开了⾹港前途谈判[1]之幕。双⽅在经过⾸次谈判后,声明表⽰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港前途的解决⽅法进⾏商谈。第⼆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12及13⽇两天,地点在北京。中⽅团长姚⼴、英⽅团长是驻华⼤使柯利达。
不过,由于双⽅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22、23⽇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19、20⽇,双⽅举⾏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1983年12⽉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会谈已进⼊新阶段。
1984年4⽉,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港,他在⾹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港主权。声明表⽰:“要达成⼀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在此⼀段期间,⾹港的⾏政、⽴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年2⽉,⽴法局⾮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1984年6⽉,中英谈判进⼊最后阶段。7⽉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1⽇,贺维抵港,举⾏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已同意协议⼤纲及主要条款。1984年9⽉26⽇,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英国驻华⼤使理查德·伊⽂思代表双⽅在北京草签⾹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