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32卷第2期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2No.2
2022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
张广来1,张
宁2
(1.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蓝绿发展研究院,山东威海26420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健康的保障,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任何时候都不应当与民众身心健康相悖。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空气污染问题引发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受到巨大破坏的生态环境会使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承受环境污染所引发的伤痛[1]。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也更加注重心理健康。鉴于此,国务院于2019年7月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了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除了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要推进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和“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因此,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居民短期抑郁情绪和长期主观幸福感等视角多维度分析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就十分必要,这也是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中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和“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1文献综述和理论机制
空气污染作为“头号”环境问题,已被证实对人类的
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雾霾为主的空气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健康风险是难以估量的,它不仅会引起人体多种疾病,例如面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2]、呼吸道疾病[3]等患病风险,甚至诱发癌症[4],而且还会危害交通运输、公共设施、城市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等。此外,有部分文献开始尝试研究空气污染如何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与心理健康造成影响[5-8],如视雾霾为健康风险因素会促使民众减少日常户外活动、旅游出行以规避空气污染对健康的损害,而这会限制个体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与社会互动,从而造成个体和社会层面的负面情绪增加[9]。近年来,有学者尝试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评估空气污染与居民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10],还有学者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与民众在社交媒体上情绪表达的相关性关系[8]。
收稿日期:2021-03-30
修回日期:2021-11-30
作者简介:张广来,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E‑mail :zglai24@126 。通信作者:张宁,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经济。E -mail :zn928@naver 。
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估与管理”(批准号:718224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大气污染对城市‘空巢’人心理健康的时空效应分析与政策干预机制研究”(批准号:2021M701507);江西省博士
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大数据背景下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研究:效率评价与协同机制设计”(批准号:2020KY30);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研究:效率、作用路径与提升策略”(批准号:GJJ200534)。
张广来,张宁.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2):15-25.[ZHANG Guanglai ,
ZHANG Ning.Mental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2,32(2):15-25.
前述研究为文章拓宽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目前鲜有研究系统性地分析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微观传导机制。
该研究认为,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可以从直接生理机制和其他间接机制两方面进行解释。就直接生理机制而言,有学者发现空气污染颗粒物构成成分中含有毒害神经的物质(如铅、汞、锰等),是具有强烈作用的炎症剂。它们
会对人体的神经行为功能产生直接的损伤,引发前额皮质炎症和组织损伤。而神经炎症会破坏血脑屏障,不仅可能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还会造成脑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性抑郁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11]。此外,Fonken等[12]指出长期暴露于PM2.5空气环境中还会引发海马神经炎症反应,而海马区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与密度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有关。因此,空气污染引致的人体海马区神经元形态的改变可能也是其恶化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此外,空气污染还可能通过间接渠道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首先,空气污染会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进而间接地对居民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前文提到有研究证明空气污染可能增加居民患上呼吸道疾病、心脏病与肺癌的风险,而身体健康作为决定居民幸福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健康状况较差的居民通常感到不太幸福[13]。其次,空气污染会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进而影响人们心理健康,例如人们在较差空气质量环境下会减少户外出行并改变日常的健身锻炼计划,更加倾向于留在室内。这就导致社会体间的沟通交流减少,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14]。再次,有学者指出空气污染对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引起患肥胖症概率的增加[15]。因此,空气污染可能诱发的人肥胖风险也可能是潜在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之一。
综上分析,在利用CFPS2010—2018年调查数据分析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传导机制时,由于无法直接对生理传导机制进行检验,主要从间接机制分析。依据数据可获得性原则,该研究选择受访者的自评健康、他评健康、患慢性病情况和住院情况指标反映居民的身体健康状态,利用受访者“一周内的运动锻炼次数”衡量空气污染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利用BMI肥胖指标度量空气污染对受访者外貌状态的影响,进而开展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机制检验。
2研究设计
2.1“大气十条”的政策背景
为应对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于2013年9月10日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开始实施被称作为历史最严格的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大气十条”作为一项由顶层中央政府先行设计防治目标,而后自上而下地逐级分解到各省份、市和县政府且通过政治激励保障实施的规则体系,要求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签署各自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大气十条”的发布与各省份、市(县)签订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建立铁腕与铁规“双铁”治污机制,高效推动了中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
因此,该研究将“大气十条”视为一项准实验进行分析,借鉴Li等[16]的研究思路,首先从全国各省份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中整理收集各城市关于PM2.5和PM10的空气质量优化目标(即要求2017年比2012年的目标污染物年均浓度下降值),对于某一城市同时规定了PM2.5和
PM10改善目标选择取其中最高值反映“大气十条”在城市层面的规制强度。然而,由于无法搜索到所有县级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所以将各县(区)的污染防治目标等同于其所属地级市污染防治目标(对属于省直管县的样本,将该县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按照其所属省份的污染物防治目标进行设定),并将污染物(PM2.5或PM10)防治目标不低于20%的
县(区)设定为处理组样本,将污染物防治目标小于或等于10%的县(区)设置为对照组样本,将其他防治目标在10%~20%之间地区的样本剔除。进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得到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外生变化值,并将该处由“大气十条”引起的外生变化量作为大气污染的工具变量,检验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综合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工具变量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空气污染与心理健康之间因果关系的内生性问题。
2.2模型设定
为便于比较分析,参考Zhang等[7]实证策略设定了基准OL S计量模型:
Y ict=αAir ct+βX’ict+γW’ct+λi+μt+εit(1)
其中,i表示受访者,c表示受访者所在的县(区),t表示年份。Y ict为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变量,Air ct为受访者所在的c县在t年的空气污染变量,X’ict表示个体层面可能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控制变量。W’ct表示受访者所在的c 县在t年的天气变量,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四个气象变量。λi和μt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除空气污染和心理健康指标的测量误差因素外,还可能由受访者因其自身喜好和经济社会特征选择不同的城市居住,导致受访者可能人为地改变空气污染程度。
同时,受访者自身特征也与其心理健康相关,如果这些特征不被观测,则会导致变量遗漏。因此,空气污染影响受访者心理健康的OLS估计结果会受到内生性问题的干扰,使得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系数β有偏。为此,基于2013年底实施的“大气十条”政策引起的强污染规制地区与弱污染规制地区空气污染的外生变化,借助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的估计方法分析空气污染与居民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计量模型:
Y ict=αAir ct+βX′ict+γW′ct+λi+μt+εit(2)Air ct=ϕPost t×Treatment c+φX′ict+ρW′ct+σi+τt+ξit
(3)其中,两阶段最小二乘模型中的第一阶段为DID估计,依据(3)式估计得到空气污染的预测水平Air ct替换掉基准计量模型(1)中的Air ct,从而得到2SLS中第二阶段的计量模型,即公式(2)。Post t表示的是“大气十条”政策实施的时间虚拟变量,2014年及以后设置为1,2014年以前设置为0。Treatment c为处理组的虚拟变量,若受访者所在的c县为20%及以上的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区域设置为1,为10%及以下的弱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区域设置为0。理论上,设计的工具变量应当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的要求。相关性检验通过后文实证检验。对于外生性的要求,该研究认为“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中国政府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制定的,受微观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符合工具变量的外生性要求。因此,在2SLS模型中,公式(2)中的系数α反映了所研究的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2.3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2.3.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可以从不同角度使用相应的量表进行测度。首先,通过医院就诊行为反映的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痴呆症和自杀倾向等)是最能直接表征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17],但受限于数据,未使用该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的度量指标。其次,情绪感受也是个体短时间心理状况的直接反映,尤其是个体短期内的负面抑郁情绪能够很好地反映个体当下的心理状态[7]。部分学者也通过关注个体较短时间内抑郁情绪的变化,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7,10]。因此,该研究使用抑郁情绪变量作为反映居民短期内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最后,自我认同和幸福感指标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积极层面的重要体现,主观幸福感同时也是负性情绪的重要保护因子。因此,大量学者在研究中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分析居民长期生活满意度的关键指标[7]。故该研究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反映居民长期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综上,选用抑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衡量居民心理健康不
仅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维度综合衡量居民的心理状况,还能够很好地反映居民心理健康中的短期情绪状态和长期生活满意度情况。
心理健康指标数据来自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该调查是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数据调查,自2010年开始,截至2021年3月共进行了五轮(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调查。该调查反映中国经济、社会、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CFPS样本覆盖全国25个省份,代表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31个省份95%的人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10]。其中,主观幸福感的数据来自问卷中对受访者的提问“您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受访者根据回答“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分别赋值为1~5,即该主观幸福感变量越低,受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问题由于在五轮调查中均未发生变化,因此除了删除部分主观
幸福感指标缺失值的样本外,并未对该指标进行其他调整。
然而,针对抑郁情绪的度量,CFPS在五轮调查中并未保持一致。其中,在CFPS2010和CFPS2014衡量心理健康的抑郁状态时均采用CES‑D量表的简化版本,包括对最近一个月的6个抑郁症状的发生频率问题的回答。而CF‑PS2016将CES‑D量表扩大至20个问题,CFPS2018则在2016问卷的20个问题中进一步重新筛选出8个问题对受
访者进行抑郁状态的调查。此外,CFPS2012则缺失了相关的CES‑D量表调查。因此,不同于以往研究只利用CFPS2014的数据[10]或利用CFPS2010和CFPS2014两期面板数据[7]分析空气污染对抑郁状态的影响,该研究将五轮调查中均向受访者提问到的情绪状态作为受访者的抑郁情绪的度量,而关于情绪状态的提问也包含在所有四轮CES‑D量表的问题中。具体来看,在CFPS2010和CF‑PS2014问卷中,受访者被问到“最近一个月您感到情绪沮丧频率为?”,受访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回答“几乎每天、经常、一半时间、有一些时候和从不”并被分别赋值为1~5。而在CFPS2012、CFPS2016和CFPS2018年的问卷中,受访者被问到“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指出在过去一周内感到情绪低落的发生频率”,受访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回答“几乎没有(不到1天)、有些时候(1~2天)、经常有(3~4天)和大多数时候有(5~7天)”并被分别赋值为1~4。对两次提问的回答按照CFPS2018回答进行统一调整,将CFPS2010和CFPS2014问卷中回答“几乎每天”等同于回答“大多数时候有”;将回答“经常”和“一半时间”等同于回答“经常有”;将回答“有一些时候”等同于“有些时候”;将回答“从不”等同于“几乎没有”。同时,为了与前文主观幸福感的赋值趋势保持一致,将回答“几乎没有、有些时候、经常有
和大多数时候有”重新分别赋值为4,3,2和1,即该抑郁情绪变量越低,受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2.3.2空气污染和气象数据
使用县级层面PM2.5年均浓度反映空气污染指标。目前,研究中国空气污染问题使用较多的是利用来自地面监测站的空气污染数据(由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公开提供)。该数据的典型特点是监测精度高,但成本昂贵,站点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监测区域大气污染分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8],如2010年仅仅覆盖全国113个城市,无法提供县级层面的空气污染数据。此外,Chen等[10]还指出基于地面监测站的空气污染数据无法研究特定污染物,尤其是PM2.5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人为篡改数据带来的测量偏差。因此,该研究通过基于卫星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估算近地面PM2.5的分布情况,基本原理为AOD表示对垂直大气柱浓度消光系数的积分,与近地面颗粒物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18]。借鉴Buchard等[19]和Chen等[10]的研究方法,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开网站中下载获取自1980年以来AOD的经纬度栅格数据(0.5°×0.625°,约50km×60km),反演估算出PM2.5污染浓度数据。并通过Arcgis10.2采样分析,得到2010—2018年覆盖中国全境的PM2.5浓度空间栅格数据,并将其从网格汇总为每个县的年均浓度值。此外,NASA还给出了SO2浓度数据,因此,进一步得到每个县的SO2浓度数据,并将SO2年均浓度作为县级空气污染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
此外,该研究使用的气象数据源自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800多个气象监测站点数据,主要包括平均气温(摄氏度)、年均相对湿度(百分比)、降水量(毫米)和日照时间(小时)。借鉴已有文献[20],根据每个受访者所在县(区)
的县域中心点坐标与气象观测站点坐标,按照空间距离最短原则,将受访者所在县(区)与最近的气象站点进行匹配,进而实现了县级数据库与气象数据库的连接。
2.3.3其他个体控制变量和机制分析变量
除了空气污染指标外,对其他可能影响受访者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控制。参照已有文献,从CFPS问卷中选择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态、失业状态、是否有保险、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指标作为其他控制变量。此外,对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间接机制检验,选择居民的身体健康状态、日常生活和外貌状态变化作为机制分析变量。
综上,该研究首先剔除了居民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指标缺失的样本,并根据CFPS提供的个人代码匹配出连续5次被追踪访问的12925受访者,形成2010—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样本总数为64625。然后,基于CFPS 提供的受访者地理位置代码,将每个受访者所在县的地理位置与县级层面的空气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匹配。最后,借鉴Power等[21]的插值法对相关控制变量和机制变量的少部分缺失值进行处理,最终形成多层次面板分析数据。表1为关键指标的相关定义和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关键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变量
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抑郁情绪空气污染PM2.5 SO2
气象数据年均气温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日照时间机制变量自评健康他评健康患慢性病是否住院是否锻炼
肥胖
变量说明(单位)
受访者的生活满意度?(非常不满意1→5满意)
情绪低落的频率?(大多时候有1→4几乎没有)
县级层面年均PM2.5浓度(μg/m3)
县级层面年均SO2浓度(μg/m3)
县级层面年均气温(℃)
县级层面年均相对湿度(%)
县级层面年均降水量(mm)
县级层面年累计日照时间(h)
受访者自评健康程度(非常不健康1→5非常健康)
访员观察受访者的健康状况(很差1→7很好)
过去半年是否患过确诊的慢性疾病?(没有=0,有=1)
过去一年是否因病住院?(没有=0,有=1)
过去一周锻炼频次?(小于一次=0,大于或等于一次=1)
依受访者身体质量指数判断,BMI<30为0,BMI≥30为1
Mean
3.688
3.326
72.46
26.21
14.37
65.89
950.1
1971.0
3.069
5.356
0.218
0.137
0.393
0.362
S.D
1.060
0.766
31.17
15.12
4.70
9.22
547.5
475.1
1.304
1.270
0.413
0.344
0.489
0.481
Min
1
1
7.29
0.82
-0.90
42.40
132.2
598.4
1
1
Max
5
4
141.60
63.60
23.70
86.00
3203.0
3024.0
5
7
1
1
1
1
3实证检验与分析
3.1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
针对空气污染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使用“大气十条”政策引起的空气污染的外生变化量作为工具变量,
利用2SLS方法检验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2,其中(1)列—(3)列为第一阶段中“大气十条”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可以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天气变量以及严格控制城市-年份联合固定效应,所有的回归结果均显示出“大气十条”显著地减少了地区PM2.5污染浓度。(4)列—(6)列是被解释变量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第二阶段回归结果,(7)列—(9)列是被解释变量为居民抑郁情绪的第二阶段回归结果。由第二阶段各列回归系数结果可知,在处理了空气污染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表2中,(1)列、(4)列和(7)列是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但未加入天气层面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2)列、(5)列和(8)列是进一步加入天气层面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控制的固定效应仍为个体和年份固定效应;(3)列、(6)列和(9)列则将年份固定效应进一步修改为城市和年份的联合固定效应,主要为了考虑控制城市层面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城市层面逐年变化的经济波动和环保行动可能对居民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表2中2SLS模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最终回归结果分别是以(3)列、(6)列和(9)列的报告系数为基准回归结果。
具体来看,研究发现“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显著地改善了强规制目标地区的PM2.5污染浓度。第一阶段回
归中(3)列系数显示“大气十条”减少了6.3μg/m3的PM2.5
污染浓度。且第一阶段F值大于10,说明这里并不需要担心弱工具变量问题;同时,由于所选取的工具变量个数正好等于内生解释变量的个数,故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第二阶段回归中(6)列和(9)列系数分别显示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下,1μg/m3的PM2.5污染浓度的上升将会降
低居民主观幸福感得分8.17%和加重居民抑郁情绪指数3.88%。将系数与已有研究空气污染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进行比较,Chen等[10]研究发现1μg/m3的PM2.5污染
浓度的上升将会显著增加居民心理健康中的0.0788(即7.88%)CES-D抑郁得分;李卫兵等[14]研究发现1μg/m3的PM2.5污染浓度的上升将会显著增加居民心理健康中的0.051(即5.1%)CES-D抑郁得分。尽管该研究对于心理健康指标的衡量与现有文献有一定区别,但比较空气污染的心理健康效应系数大小后证实,该研究的结论与现有文献并不存在较大差异。
3.2稳健性检验
3.2.1替换空气污染指标
为了增加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一步使用县级层面的SO2浓度反映区域空气污染程度。同时,进一步搜集整理2010—2018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数据,并运用地级市API水平反映其所辖县(区)的空气污染水平进行稳健性检验。需要说明的是,2013年之前的城市API数据使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天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API值,该值是PM10、SO2
表2空气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2SLS估计结果
变量Post×Treatment PM2.5/100
个体控制变量天气控制变量个体固定效应年份固定效应城市-年份联合固定效应
第一阶段F统
计值
观测值
第一阶段:PM2.5/100
(1)
-0.075***
(0.006)
YES
NO
YES
YES
NO
179.37
39695
(2)
-0.066***
(0.006)
YES
YES
YES
YES
NO
79.13
37040
(3)
-0.063***
(0.006)
YES
YES
YES
NO
YES
71.58
37040
第二阶段:主观幸福感
(4)
-18.6628***
(2.1289)
YES
NO
YES
YES
NO
/
39695
(5)
-12.5858***
(2.1700)
所有省份的简称YES
YES
YES
YES
NO
/
37040
(6)
-8.1703***
(2.0972)
YES
YES
YES
NO
YES
/
37040
第二阶段:抑郁情绪
(7)
-4.3487***
(1.2480)
YES
NO
YES
YES
NO
/
39695
(8)
-
4.5799***
(1.4809)
YES
YES
YES
YES
NO
/
37040
(9)
-3.8796**
(1.5422)
YES
YES
YES
NO
YES
/
37040
注:**P<0.05,***P<0.01;括号内的数值为标准误,标准误聚类在县级层面。限于篇幅,未汇报个体控制变量和天气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备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