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互相排斥的四字成语
针锋相对
[读音][zhēn fēng xiāng duì]
[解释]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二十五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例句]对敌斗争,策略和方法可以灵活,但必须~,丝毫不能含糊。
[近义]格格不入唇舌剑针锋相投短兵相接以眼还眼唇舌将水来土掩唇舌战吠影吠声以毒攻毒逆来顺受以牙还牙
[反义]退避三舍委曲求全气味相投
关于尴尬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半间不界】: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不死不活】:说死没死,说活未活。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
【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啼笑皆非】: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啼笑两难】:不敢哭也不敢笑,形容处境或行为尴尬。
以德报怨yǐ dé bào yuàn
[释义]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语出]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正音] 怨;不能读作“yuān”。
[辨形] 怨;不能写作“冤”。
[近义] 以直抱怨 以理相待 以德报德
[反义] 忘恩负义 无情无义 翻脸无情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时期;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希望他悔过自新;共同抗日。
[英译] repay injury with kindness
[成语故事]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
“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
“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
“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就说:
“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
寸草不生、不毛之地、荒山野岭、荒无人烟、渺无人烟
一、寸草不生 [ cùn cǎo bù shēng ]
【解释】:寸草:一点儿草。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亦形容灾情严重。
【出自】: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那山阳县有用毒药谋死公公犯妇窦娥,他问斩之时,曾发愿道:‘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可有这件事来?”
二、不毛之地 [ bù máo zhī dì ]
【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出自】:战国时齐人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译文】:赐他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三、荒山野岭 [ huāng shān yě lǐng ]
【解释】:荒凉没有人烟的山岭。
【出处】: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八十回:“往前一看,都是荒山野岭,不见有人行路,连一株树木也没有。”
四、荒无人烟 [ huāng wú rén yān ]
【解释】:人烟:指住户、居民,因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出自】:近代 穆欣《南线巡回·解放西昌之战》:“部队指战员忍饥受寒,翻越高达四千二百多米荒无人烟的大山。”
五、渺无人烟 [ miǎo wú rén yān ]
【解释】:一片渺茫,没有人家。
【出自】:清·魏子安《花月痕》第47回:“不上一月,将淮北千里,扫荡个渺无人烟。”
【译文】:不到一个月,将淮北千里,扫荡到没有人家的地步。
【背恩负义】: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背恩弃义】:指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同“背恩忘义”。
【背义负恩】:指背弃道义,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不负众望】: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不辱使命】: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负德辜恩】: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负恩昧良】:昧:隐藏;良:良心。辜负恩情,泯灭良心。
【负心违愿】:负:辜负。辜负和违背自己的心愿。
【孤恩负德】:孤:负。辜负别人的恩德。指忘恩负义。
【辜恩背义】:辜:辜负;背:违反,违背。辜负别人的恩德,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皇天不负苦心人】: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
【皇天不负有心人】: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宁教我负人,莫教人负我】:负:辜负;莫:不要。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指
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负:辜负;休:莫,不要。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指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负:辜负;毋:不要。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指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
【违恩负义】: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情谊,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有负众望】:指辜负众人的期望。
举步维艰、跋胡疐尾、左右为难、进退两难、势成骑虎
1. 举步维艰
读音:[ jǔ bù wéi jiān ]
注释:迈步艰难(维:语助词),比喻办事情每向前进行一步都十分不容易。
2.跋胡疐尾
读音:[ bá hú zhì wěi ]
注释: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3.左右为难
读音:[ zuǒ yòu wéi nán ]
注释: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我欲待亲自去寻来;限次又紧;着老夫左右两难;如何是好?”
4.进退两难
读音:[ jìn tuì liǎng nán ]
注释:前进和后退都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出处:元·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进宫闱;进退两难为。”
造句:主人热情地再三劝酒,她喝也不好,不喝也不好,进退两难。
5.势成骑虎
读音:[ shì chéng qí hǔ ]
注释:骑在老虎背上,要下来不能下来。 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那苏凤吉在前面见了郭兵如此势大;心里其实害怕;无奈势成骑虎;只得勉强要去厮杀。”
造句:至于阿勒坛和忽察儿,此时才发觉受了札木合的玩弄,权位还不如在本部的时候,但势成骑虎,懊悔不及了。天公打一成语
词 目 不堪入耳 发 音 bù kān rù ěr 释 义 堪:忍受;入耳:听进耳朵。
难以听下去。形容声音或语言非常难听;令人听着不舒服或起反感。
出 处 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正 音 堪;不能读作“shèn”。
辩 形 耳;不能写作“尔”。 示 例 姚老夫子见他们所说的都是一派污秽之言,~。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六回) 近义词 污言秽语 俗不可耐 反义词 珠圆玉润 娓娓动听 用 法 形容脏话难听。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 构 动宾式。 例 句 (1)那人泼口大骂;脏话连篇;~。
(2)那些~的流氓话;你听它干什么。 恶言恶语:用恶毒的话骂人或凶恶的语气说话。
流言蜚语:背后散布的难听的话。污言秽语:粗鲁,肮脏的话。
不言不语 不说话,闷声不响。谗言佞语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出言吐语 犹言谈吐。指说话。
多言多语 指不该说而说。风言醋语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风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风言雾语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风言影语 捕风捉影的话语。
甘言美语 甜美动听的话。罕言寡语 罕、寡:少。
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