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句中的化学美
一、“诗”致入“微”(有关分子、原子运动的诗词)
1.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2.踏花归去马蹄香
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 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6.高花未吐,暗香已远
7.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12.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13.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二、千“变”万“化”(有关物质变化的诗词)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7.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8.白玉为床,金作马
刘禹锡的《浪淘沙》:“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就说明金的性质稳定,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形态存在,不需要冶炼还原。人们采用的“沙里淘金”就是化学上的“重力选矿法”。利用金子与沙子密度的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其过程也是异常的艰辛。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之所以能在远处能闻到淡淡的梅花的香味,是因为分子的运动,才有了“暗香来”。
刘长卿的《酬张夏》:“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利用诗和景很自然的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其中既有物理变化中的熔化过程,也有化学变化中的燃烧现象,蜡烛的成分是石蜡,属于饱和烃,在空气中燃烧放热可使固态石蜡熔化成液态的蜡泪。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植物秸秆的燃烧是化学变化,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及草木灰,土壤中草木的根部没有燃烧到,仍然有生机和活力,春天来了又可新生。
下雪打雷民间说法
北宋林逋写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香气的扩散是一种物理变化,是香味物质分子的运动造成的,根据这种香气将梅花与雪进行区别,表达了抓住特征鉴别物质的思想方法。
王安石的《元丰行示德逢》里的“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电闪雷鸣时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呢?
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随雨水进入土壤成硝酸盐,氮元素被植物吸收,所以民间有“雷雨发庄稼”的说法。
黄庭坚的《念奴娇》里有“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里的“过雨荷花满院香”,为什么雷雨过后,使人心旷神怡,因为雨水涤荡了空气中的灰尘,打雷时又有下列反应发生:3O2=2O3,O3=O2+O,分解出的氧原子有消毒杀菌作用。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贫富的巨大差距。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油脂,蛋白质是含有C、H、O、N、S等元素的高分子化合物。
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人必需的六大营养物质,前三类物质是在人体中反应时放出能量,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没有能量物质的人就会冻饿死。
宋代科学家沈括《延州诗》曾写道:“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诗中的石烟就是指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明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是大家熟知的一首诗。
全诗包含的化学物质丰富多彩: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等及其变化过程。
千锤万凿出深山——— 原料来源。
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经过千锤万凿将石灰石敲碎,然后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的生石灰(氧化钙),即CaCO3分解。
粉身碎骨浑不怕———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的熟石灰。CaO+H2O===Ca(OH)2 。
要留清白在人间——— 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的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