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丝绸之路”有几条
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指2 000多年前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通道,即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东起西汉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途经甘肃的武威,穿过狭窄的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枢纽――敦煌。再往西就遇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拦。因此,在这里路分南北两条,绕过大漠西行。南路西出阳关(唐朝时高度繁荣),经鄯善(新疆境内古楼兰,今若羌东北)、于阗、莎车,再往北到达疏勒(今喀什),又往西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境内费尔干纳盆地)。北路是西出玉门关(汉朝时较繁荣),经车师前国(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到达大宛。在大宛,南北两路会合继续往西到达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和大秦(即罗马帝国)。全长7 000多千米。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南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不止北方一条,还有一条尚不大为人们所注意的“丝绸之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西南“丝绸之路”,在汉代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即从四川出发,经过云南、缅甸,直到印度的商路,它比北方著名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世纪。约公元1280―1290年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奉元朝之命前往缅甸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是从汉中入川,经成都沿这条古道走到缅甸的。这条“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灵关道是指由蜀(成
都)南下,经临邛(今邛崃)、青衣(今雅安)、窄都(今汉源)、邛都(今西昌),渡金沙江到青岭(今大姚),抵达叶榆(今大理)的一段路;五尺道是由蜀南下,经宜宾、朱提(今昭通)夜郎西北(今威宁一带)、味县(今曲靖)至滇池(今昆明),然后往西经楚雄、云南(今祥云县云南驿)至叶榆,与灵关道会合;永昌道则从叶榆往西,经博南(今永平)、隽唐(今保山),然后由滇越(今腾冲)出缅甸到印度、巴基斯坦和西非。在历史上,这条古道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缅甸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开航”,这是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录。西汉时期,汉武帝发兵先后征服闽越和南越,建立政权稳定海疆,南方沿海航路自此畅通,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贸易由此拉开序幕,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汉朝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到了宋代,陆上“丝路”因辽、金王朝割据而中断,福建泉州成了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海船从泉州、合浦、广州等港口出发,驶向南海,抵达菲律宾、印尼,绕过马来半岛,进入印度洋,可达南亚各国:向西北则可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地区。这条海上通道,在当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盛极一时,它把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海上交通联系在一起。
整理摘自“查字典地理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