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成都与一带一路倡议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成都与“一带一路”
倡议
一“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既是对古代中国两大主要贸易通道的概括,更是当今我国应对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就其历史渊源来看,“一带一路”即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线型经济带。一是陆上丝绸之路,即中国通过中亚、阿拉伯直达欧洲、非洲的路上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的三条主要线路分别是: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青海丝绸之路。[1]其中,西北丝绸之路是最主要的一条线路,西汉时期以都城长安为起点,东汉时期以都城洛阳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同时,古代西南地区也通过青海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与印度、中亚相连接。青海丝绸之路即从成都向西北沿岷江河谷出今茂县、松潘一带经由川西茶马古道翻越青海道、羌中道与传统丝路汇合的通道。[2]而南方丝绸之路即连接蜀印的“滇缅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3]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这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欧亚大陆,持续18个世纪,在实现东西方经济大融合的同时,促进了沿线世界各国文化大融合、文明大发展,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典范。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成都市的重要意义
从历史来看,成都平原一直以来与“一带一路”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先秦时期,蜀地便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与印度、缅甸交通;秦汉时,成都已经成为全国丝绸重要产地,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北“丝绸之路”形成,蜀锦得以通过以成都驷马桥、天回镇为起点的蜀道运送到西北“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再由长安中转至西域、西亚、欧洲诸国。
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成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从成都出发的蓉欧快铁,向西跨亚欧大陆辐射欧洲。“长江经济带”上,成都借助沪汉蓉通道向东出海连接世界。两条铁路大通道,打通了两大经济带的“经脉”,在成都交会。交通先行的成都,将连接两大经济带,实现联动发展。同时成都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线和北线之间,也是川西平原连接“长江经济带”的起点,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这两大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古代成都曾参与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既是贡献者,也是获益者。现在又紧邻“丝绸之路经
济带”,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所以说,“一带一路”倡议对成都来讲,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使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之中,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入手,全方位地使成都自身的发展置于“一带一路”倡议之中,使优势最大化。
三成都历史上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地位
成都是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供应基地,是青海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欧亚文化交流的枢纽。从历史上来看,成都平原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生活富饶,是北方丝绸之路的丝绸等贸易商品的重要原产地,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材料来看,巴蜀丝绸自秦汉以来便是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输往西方的丝织品中以巴蜀丝绸为大宗。
(一)成都是西北丝绸之路的重镇
成都地区通过古蜀道与北方丝绸之路连接起来。古蜀道,特指历史上关中尤其是长安地区进出蜀地的道路。其中最为重要的古金牛道,大致是南起今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以后,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北进入古褒斜道,后沿褒河过石门,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古代长安的路线。[4]汉代及其后,巴蜀丝绸通过蜀道运抵长安,接着通过西北丝绸之路运输到西方。
(二)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平原为初始点和发源地,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指出:“四川的古代文化与汉中、关中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5]
在秦帝国统一后,成都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地区土地肥沃、物产富饶,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物资供应基地;据《史记》记载,蜀锦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璧”之一。
[6]丝织技术不断发展,对外贸易量大幅增加,通往西南地区的主要商贸通道都是从成都出发。因此,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三)成都在“一带一路”顶层设计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国家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规划[7]中,成都作为规划中内陆7个重要节点城市和内陆经济开放型高地被提及。由此可见,成都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时期陆上丝路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时期“一带一
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该倡议的实施是成都市发展的又一次机遇,应充分利用成都市作为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的区位优势,主动出击,有所作为,力争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来加入这一发展进程,努力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占有一席之地。
四成都市与“一带一路”相关联的文化资源
(一)以天回织机为代表的丝绸文化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部汉代织机。天回织机的出土,[8]既印证了成都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南起点,又印证了天回古镇是南丝绸之路的发端,从考古学上证明了成都平原在汉代时,纺织、丝绸业就极其发达,是成都丝绸文化的象征。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二)以天回扁鹊医简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其中,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模型,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都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而根据出土简牍所整理的部分医书,则极有可能是失传已久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9]这些考古成果的发现与研究证实了成都中医药文化的渊源与辉煌。
(三)以古蜀道金牛道、南丝路为代表的线型文化遗产
从历史时期至今的经济交流来看,金牛道既促使巴蜀地区,尤其是成都平原较快融入了以关中-中原为主体的全国商业城镇网络体系和经济体系(自汉代以来便连接到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又促使蜀中地区更加富庶,这样的商业贸易交流自秦汉至明清近代绵延不绝。
成都作为古蜀道的终点和南丝路的起点,代表着古代西南地区交通贸易的顶峰。
(四)以交子为代表的商业流通文化
《楮币谱》中记载宋代交子用纸工场的旧址即今中铁二局大院位置,这是成都古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全国重要金融中心的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以天回镇为代表的商贸古镇文化
金牛道自秦代开置,横亘于巴蜀与秦地之间,绵延600余公里,是连接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唯一纽带,天回镇是这一纽带的起点。《读史方舆纪要》、《蜀记》和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记载了天回镇的得名与盛唐历史的密切联系,显示了唐代的成都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李劼人先生的一部《死水微澜》,使得百年前成都小镇的历史民俗风貌跃然纸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