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实践报告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实践报告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实践报告(通用10篇)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实践报告,供大家阅读!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1
早在初中,我便把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了解透彻,也早将其重要事件历史意义记得烂熟于心。
可是直到我来到武汉,真切地站在“首义之区”,进入辛亥革命博物馆,静静地参观完五大展厅之后,才觉得自己是真实的全面的走进了这场所谓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同时也因为在博物馆多多少少感受到了老武汉的风情,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城市,也不得的让我觉得亲近起来。
博物馆整体造型相当具有艺术性,外墙为暗红无规律起伏、粗糙质感的肌理效果,营造出整个建筑“破土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似乎也在暗喻辛亥革命爆发的“石破天惊”。步入序厅,整个序厅被覆盖于缓坡之下,让人不禁联想起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压抑黑暗而又暗藏着波诡云谲的氛围。而踏着徐徐上升的楼梯来
到地上,顺着时间顺序再仔细地梳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觉得辛亥革命也便是历史长河螺旋上升中的一段较曲折的阶梯。到达顶层,趴在露台上休息,视野开阔,望着底下三五成的人们有种说不出的云淡风轻之感。百余年前烈士们在战火中前赴后继地向前,想要追求的就是我们今天拥有的这个和平而包容的社会吧。
来的时候很巧,展厅正好在举办“共同的岁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片史料展。展览分成“伟人世纪缘”、“精诚同忧乐”、“笃爱共死生”和“绵绵无绝期”四个部分,让人不由记起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那副著名联句——“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莫利爱路寓所是1918年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在上海的固定居所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悟600字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悟600字。也是孙中山与宋庆龄婚后唯一的固定住所。这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他著书立作的空间。而宋庆龄总是“陪伴在孙中山身边读书、写作,无间寒暑”。这样的陪伴,好像不仅仅是夫妻间的爱情了,更像是一种钦慕,一种惺惺相惜的长情。因著《西行漫记》而闻名的美国记者斯诺曾在30年代问宋庆龄是如何爱上孙先生的。她答道:“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发自少女浪漫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
乱世中总能激发出人们的英雄豪情。而我想革命与战争中的柔情总是最为珍贵的,也怪不得直到今日还令人怀念、唏嘘。
辛亥革命终归已成历史,当今社会也难再爆发革命。那么在普及历史的意义之外,感受恢弘历史下孤胆英雄与烽火佳人的血浪漫;感受热血青年们以生命探寻的价值“但求给天下孩子一个风雨不侵的家”;感受一代伟人的优雅品质与百折不挠的毅力。然后在生活中更宽容地对待世界,目光更广阔地锤炼自己,懂得珍惜与感恩,这大概就是我们探寻辛亥革命,探寻历史的更大意义所在吧。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2
走在辛亥革命纪念馆里,我心里明白,这是见证,不是旅行。
纪念馆里有很多照片和雕塑,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彭刘杨三烈士的斩首图景。我不敢再去虚伪的说什么他们的表情是多么的大义凛然,因为死人的表情是僵化了的,不能代表什么。但生前的遗迹却反映着真实的面貌。
照片在这里贴出来的确有点吓人,但尽管阴森恐怖,我心里清楚的是,三位烈士的牺牲仅仅只是九牛一毛,是一个缩影,它代表着千千万万满腔爱国热情的勇敢的中国人。特别是后来看到王汉烈士给妻子写的诀别诗时才真的触到了一百年前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心境,却越发感动,越觉得伟大。
不知此去何时回,生死一寸心,若使断头成永诀,愿师含笑贺孤魂。
多么决绝的气势,却还自有一份坦然和洒脱。
我感动,更是因为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在看二十世纪初的勇士们如何抛头颅洒热血的拼在革命的前列,为中国光明的未来而大无畏的前进。
王汉:1905年,清户部侍郎铁良南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省搜括钱财。他切齿痛恨,决意暗杀之。于是自武昌尾随铁良至河南彰德,寻机击铁良,未击中。他混入人丛中逃回旅馆,在清军大搜捕中,投井自尽。
刘静庵:1905冬,因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被清政府发觉,潜赴黄陂,后被叛徒郭尧阶诬告为哥老会首领刘家运,于1907年1月遭到逮捕。狱中五年,藤条鞭笞一千四百下,血肉横飞,死去活来多次,仍怒斥清吏,慷慨自承:“我就是革命党,其他事情一概不知道!”“铁汉”之誉,由此而得。
杨洪胜:当清廷官员铁忠一再向杨洪胜谁是党羽,他骂着说:“老子是革命党!杀便杀!除你满奴一人外,都是革命党!”铁忠大怒,施以毒刑,他仍谈笑自若。直被打的体无完肤,他终未供出一人。铁忠命斩首,他仍骂不绝,说:“你要杀快杀,恐怕你不久也要随老子来也!”临死犹高呼孙中山以及未死同志万岁。时年36岁。
刘复基:1911年10月9日,宝善里机关因爆炸被查抄,清吏肆行搜捕。“与其坐而被捕,不如及时举义,
成败利钝,非所计也!”他挺身而出,投弹拒敌,受伤被捕。清吏连夜在督署组织会审,他自供革命不讳,大骂清吏无耻。10月10日,在武昌湖广总督衙门外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同胞速起,还我河山”等口号。
彭楚藩:起义前夕,因传令受阻,起义未成。小朝街机关被军警包围,当场被捕。面对严刑审讯,坚贞不屈,自认革命不讳,并大斥清廷腐败。次日清晨,在武昌湖广总督署门前被杀害。
当各国列强想尽各种手段攫取中国的利益,清政府的懦弱和委曲求全越来越被国人看透的时候,爱国主义情怀一天一天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我明白,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愤懑的也好,悲哀的也罢,哪怕只是粗野的激亢,很多人是带着盲从的心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我相信,更多的热血青年是真正心存祖国的未来,理性的看清了当前的形式,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条革命道路,哪怕牺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如果不是真正看到了先人的笔迹,那是难以想象的。印在教科书上的历史事件显得那么死气沉沉,感受不到活力。不仅如此,看看现代人的生活吧,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历史总是会被我们遗忘的那么快: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电视机里每天晚上播放着各各样的晚会,可谓夜夜笙箫;各种娱人娱己又愚人愚己的综艺节目为我们营造着荒谬的拟态世界;花样百出的网络游戏让越来越多的未来精英——大学生们顶着散乱的头发、严重的黑眼圈和迷离的双眼去游戏人生。他们哪有时间去关心民族的未来!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是满嘴的成功观,或者说每个人的迫不及待的渴望着成功、成功、成功。成功是什么?很多很多的钱,很大很大的官,很高很高的社会地位,还有,出很红很红的名。所有的人都急速的加快脚步去追名逐利,没有人停下来想一想: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指数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追寻什么?我们的民族究竟缺乏什么?整个人类需要我去做什么?······没有人去思考这些。所有的人都马不停蹄的奔跑,却从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为全国人民谋福利,我愿肝脑涂地。
这些座右铭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难道现在的社会就不需要这些了吗?可是为什么我还是看到,街上仍有人在为生存而乞讨;那么多的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却拿不到分文;对煤矿工人来说,可怜的一点面包钱总是比命重要;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早早的学会了独自面对生活,独自面对恐惧,独自面对这个社会的黑暗。
难道现代的人民都获得了自由和幸福吗?为什么会有人因为被占用了私人住房而自焚?为什么有人明明被判了冤假错案而入狱两年,还要口口声声去感谢人民感谢政府?为什么千千万万个青少年要受被禁锢被麻痹之苦,去争取一个物欲横流、名利官僚主义盛行的名不副实的大学?
可是没有人去思考这些,或者说中国人以忙得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想这些了。辛亥革命所代表的那个“最危险的时刻”显然已经过去,我们不需要王汉、刘静庵、杨刘彭等人了,我们需要的是周杰伦们供我们娱乐,马云们供我们崇拜,们供我们仰望,一个又一个的比尔盖茨们供我们俯首帖耳。
是这样吗?
大学生假期实践报告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辛亥革命纪念馆之旅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很抱歉本该严肃的实践报告却写得如此煽情、如此情绪化。因为我以为,所有有关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几乎每个人都烂熟于心,网络上随便“百度一下”则尽然皆知,无须赘述,以上却是我真实的所感所想,粗糙幼稚,望见谅。
同伴们匆匆浏览完毕意欲去他地继续观赏,我却还心系远方,恋恋难舍。伴随着亿万烈士的`坚毅脸庞和决然的神情萦绕脑海,我走出了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大门。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实践报告 篇3
在这个物质生活盖度发达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会在闲暇时刻去瞻仰此处,去体会当时兵荒马乱的纷争与血
,英雄的豪气呢?历史硝烟战火在我们参观博物馆的此刻浮现在我脑海中。检票口的人中的话不多,好像在衬托这里的肃穆。进而使人想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这句话。
辛亥革命博物馆算是武汉的新地标之一,这座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建的建筑,正对红楼而立,是武昌阅马场一道新的风景。游武汉的话不来这里着实可惜,不仅仅是因为这坐建筑的展品吸引人,更是因为,如果你不了解一座城的历史的话,你很难感同身受的去了解这里的人,这里的生活还有这里的习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