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倒闭应该如何清算收益
私募基金倒闭应该如何清算收益
私募基金倒闭如何清算收益如何成立私募基金
  (1)决定终止基金;
  (2)确定清算组(清算人);
  (3)清算组(清算人)核算、清理基金财产;
  (4)清算组(清算人)处理基金财产;
  (5)清算组(清算人)编制清算报告;
  (6)向中基协申请基金清算备案;
  (7)保存基金的清算材料。
 
私募基金清算的核心问题
  1、基金分配整体核算
  特别提示:如基金合同有约定,分配整体核算步骤不可少。
  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并非等到基金期末一次性分配,而是在经营期限内随着项目退出进行实时分配。因此,基金合同里一般会约定清算时的整体核算条款,以确认之前累积分配符合基金整体收益重新核算的结果。
  我们提示,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及投资人在清算过程中,不能遗漏基金合同约定的分配整体核算工作;如整体核算结果与累积分配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则应按基金合同约定调整分配结果。
  2、是否非现金分配
  基金清算期间,清算人以处置基金资产和完成清算为行动指针,但由于基金的资产多为流动性低的标的企业股权,妥善处置该等资产和实现收益将有赖于清算人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若基金清算一味追求效率,或者清算人并非由具备资产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担任,基金可能在剩余非现金资产的处置环节承受经济上的不利。在这种情况下,非现金分配亦不失为止损之举。
  目前,基金清算时对股票证券资产进行非现金分配,已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制度支持。
  但对于非证券类资产而言,尽管不少基金合同约定了可对股权资产进行非现金分配,但据我们观察,这一渠道实操空间相对有限。例如:由于基金投资人数通常众多,若将基金所持股权直接转让给各投资人,可能导致标的公司人数超过法定上限;同时,受制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转让程序,基金拟定的股权非现金分配方案很可能因标的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反对而流产。
  3、清算期管理费
  管理人是否应在清算期收取管理费,这往往是一个各方持续讨论的焦点话题。
  从管理人角度而言,私募基金的清算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可能由管理人担任,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在清算期间仍需履行处置基金财产的职责,与退出期工作性质相仿。并且,即使清算人不由管理人担任,管理人往往需协助清算人进行变现清算工作。基于前述两个考虑因素,管理人可能会认为其应就清算期内的劳动获得一定报酬。而从投资人角度而言,基金经营期限加上清算期的年限总和相对较长,投资人可能不愿意承担如此漫长年限的管理费。
  我们提示,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及投资人在讨论清算相关问题时,留意清算期管理费这一重要安排。
  4、清算期限
  特别提示:法律层面对于基金清算期限没有强制约定,以基金合同约定为准。
  很多投资人在投资于私募基金时,往往很关注基金的经营期限,从而筹划自身的资金占用安排。但基金清算期限,却很容易成为被人遗漏的要点。尤其如果基金约定的是清盘后一次性分配,那么清算期限对于投资人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经营期限,一般指基金解散清算前的期限,并不包括清算期限。因此对于基金投资人来说,基金经营期限结束、进入清算阶段,并不意味着投资人立即获得基金剩余财产。分配清算财产前,基金需履行一系列清算程序(见上文流程图)。清算程序所需时间的弹性是比较大的,也受制于标的股权的处置难易、各方签字流程的妥当履行和多重其他因素的影响。
  法律层面对于基金清算期限没有强制约定,因此是以基金合同约定为准的。通常基金合同中可能约定不超过12个月或24个月的清算期限。特别地,仅对于公司制基金而言,其投资人还可以依据《公司法》规定在“虽然成立清算组但故意拖延清算”的情况下申请强制清算以进行救济。
  5、管理人名下私募基金全部清盘
  根据2017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草拟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管理人所管理的私募基
金全部清盘后,12个月内未备案私募基金的,管理人登记资质将被注销。目前该条例正式稿尚未正式出台,但已表露了监管机构在这方面的思路,我们提示管理人关注这方面的动向,及时咨询律师等专业人员,以防管理人登记被注销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