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_百 ...
中郑州27届(高一)上期第一次阶段检测
地理试题卷(答案在最后)
命题人: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
第Ⅰ卷共(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约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杏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河外星系
2.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该行星陆地面积狭小
B.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C.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D.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远
【答案】1.B  2.C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系的直径约2光年,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一个支臂猎户臂上,至银河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根据题意,该类地行星绕昏暗恒星运转,距地球10光年,该距离超越了太阳系的范围,但没有超越银河系,属于银河系,B正确,CD错误。地月系属于太阳系,A 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题中“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因此“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该类地行星的温度太高,行星温度高低主要和绕转恒星距离有关,所以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C正确,D错误。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诞生在海洋,因此陆地面积大小与生命是否存在关系不大,A错误。由材料可知,“水世界”类地行星拥有大气层,B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展;②体积质量适中:适中的引力形成大气层;③存在液态水。
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下图为某校叶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
A.光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B.球层,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
C.光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
D.球层,该层仅在日全食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能看到
4.这次太阳活动可能的影响是()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②部分地区的有线电通信受到影响③引发钱塘江大潮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最强地震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3.A  4.D
【解析】
【3题详解】
黑子位于太阳的光球层,且光球层亮度最大,该层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我们平常所见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层。所以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球层和日冕层仅在日全食能够看到,A正确,BCD 错,故选A。
【4题详解】
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①正确;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有线电通讯影响不大,②错误;钱塘江大潮主要与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力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③错误;太阳活动发射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两极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现象,④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
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地质时期(冥古宙-显生宙),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生物的呼吸作用
D.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6.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答案】5.D  6.D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符合题意;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排除A;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排除B、C。故选D。
【6题详解】
地壳演化史中,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包括蕨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由此判断,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7.某地地下30千米深处发生地震,这时附近池塘中的游鱼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地震的能量通过地震波向外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引起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引起左右摇晃。地震发生后,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水体传播,因此池塘里的游鱼只能受到纵波(P波)影响,只会感到上下的颠簸,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8.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题意表明,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游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D正确;“黄金12秒”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关联度小,A错误;与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等无关,BC错误。故选D。
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如下图)。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
A.对流层中部
B.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
C.平流层中部
D.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
10.2018年5月23日,上海城区的天空出现横贯东西且长时间停留的航迹云,颇为壮观。据此推测上海当日()
①天气晴朗少云
②有较大的风
③空气质量优良
④相对湿度较小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9.D10.A
【解析】
【9题详解】
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一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说明飞机在平流层,且距离对流层很近,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的气温为一60℃~-40℃。故选D项。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蔚蓝的天空,能够观赏到壮观的航迹云,说明当时天气晴朗少云,利于观赏,①正确;据“长时间停留”可知大气运动微弱,②错误;当日天气晴朗少
云,空气质量优良,③正确;据材料,形成航迹云要具备“空气湿度较大”,④错误。故选A。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